
“正品皮鞋清仓,原价600多元,今天直播间288元封顶!”直播间里看似划算的“捡漏”背后,可能是一场售假骗局。
近日,经重庆市巴南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5万元;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
刘某与赵某曾在广州经营线下实体门店,后因生意不景气,2023年7月两人关停门店,决定转战线上直播领域。“我们有做皮鞋、开鞋厂的经验,本以为卖鞋是‘熟门熟路’,没想到杂牌皮鞋根本没人买。”据刘某案发后供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销售“高仿”名牌皮鞋的直播间人气火爆、销量极高。
“我知道这些是假货,也清楚卖假货会被品牌方追责,甚至可能坐牢,但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实在忍不住。”刘某坦言,他通过此前在广州鞋材市场积累的人脉,联系上专门销售高仿皮鞋的上家(另案处理),对方承诺“款式与正品一致,logo能以假乱真,拿货均价仅需155元”,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二人当即决定从该上家进货。
为掩盖售假行为,刘某与赵某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反追查”策略。在直播操作上,两人全程仅展示商品,并不露出面部,避免被消费者或监管部门识别身份;介绍商品时,刻意用“某利来”“某丽”等模糊表述替代品牌全称,若有消费者在评论区询问“是否为正品”,则从侧面回复“工厂尾单、缺码特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逃避侵权责任。
更隐蔽的是,二人在订单管理上做足手脚。他们将同款假冒皮鞋拆分到多个不同的平台商品链接中,并不停地换链接和对应的商品。“这样做既能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工厂尾货,还让人不能直接分辨出其假冒皮鞋的真实销量。” 承办检察官介绍。
此外,二人还专门针对中老年群体设计营销话术,在直播中反复强调“真皮材质”“防滑鞋底” 等卖点。“中老年顾客对品牌正品的鉴别能力较弱,且更看重性价比,很少会主动去专柜比对。” 刘某供述,其间曾有几名消费者收到货后发现产品质量不好,提出退货并质疑是假货,二人则通过赔偿600元至1500元不等的方式,私下了结,以避免投诉升级。
去年,某品牌方工作人员在日常市场监测中发现,该平台店铺销售的自家品牌皮鞋价格远低于官方定价,且商品细节与正品存在差异。随后,工作人员以普通消费者身份购买皮鞋若干,并进行鉴定检测,结果显示均为“未经授权生产的假冒产品,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品牌方随即向警方报案。
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后,为精准认定犯罪数额,承办检察官通过调取了刘某与上家的微信交易记录和对账记录、平台店铺订单信息、交易流水等客观性证据,经过数据比对、证人询问等,最终确认刘某、赵某于2023年7月底至2024年3月底,从上家进购假冒品牌皮鞋一千余双,销售金额25万余元,获利6万余元。
审查期间,检察官向刘某、赵某详细释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法律规定,二人均表示认罪认罚,并主动退缴全部违法所得。同时,刘某、赵某还与品牌方达成和解协议,赔偿品牌方相应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最终,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刘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5万元;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
本案的成功办理,不仅依法惩治了直播售假犯罪,也为净化网络营商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敲响了警钟。承办检察官借此案提醒:一是查看店铺是否有品牌官方授权资质,二是对比商品价格与官方定价,若差距过大需提高警惕,三是收到货后检查商品标识、做工细节,如有疑惑,保留好购物凭证、交易记录等证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原标题:巴南:直播间叫卖 “名牌断码鞋”?检察官揭开网络售假真相)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