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时,法官周伟收到了一则“虚构债务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甄别预警”的场景提示。
周伟是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审判员,这一提示,让他提前掌握了案件的关键背景信息,“司法大数据让我们的庭前准备更加充足,事实审查更具针对性,司法裁判更有底气。”
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组织开展“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上海法院见闻”集中采访活动,澎湃新闻随行走进上海法院,观察司法一线的改革动向。
一场有关司法质效的重塑性变革正在发生。澎湃新闻观察到,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了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让数据融入审判、反哺业务。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陆卫民介绍,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上海数字法院形成了“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数助政务”五大核心板块,在提升审判质效、强化审判管理、助力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成效持续显现。
截至目前,前述有关“假离婚、实逃债”的应用场景已经推送预警提示1708次。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表示,类似应用场景已嵌入办案系统800余个,累计推送提示信息150万余条,覆盖全市法院92%的法官。
探路:逾800个应用场景嵌入办案系统
数字法院建设是一项重大集成创新的改革,这项工作没有先例可循。陆诚介绍,上海法院在推进数字法院建设路径上,坚持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在建设过程中突出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大数据的核心作用。二是突出法官的自主地位。
比如,在内部,对诉讼材料进行实时数字化解构,形成庞大的司法大数据池;在外部,对接市数据局数据库,将自然人死亡、企业登记等190余项数据源源不断地“注入”数据池中。此外,自下而上发动一线办案人员,3600余名干警积极参与应用场景建设,从发现问题到模型构建都是法官主导完成的,一家法院的应用场景一经建成并嵌入办案系统后,可实现“一院突破、全域共享”。
在陆诚看来,数字法院建设的核心是对“数据”的共享、分析和利用。为此,上海法院通过构建一个个应用场景,用“数据”反哺“业务”,推动审判工作理念、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治理方式重塑性变革。
以“假离婚、实逃债”应用场景为例,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离婚时,对共同财产怎么分配可以自由约定,但不能损害其他人利益。
法官在办案中发现,有些当事人到法院起诉离婚,不是真的想离婚,而是想通过法院的司法裁判,把夫妻共同财产转移到一方名下,来逃避债务,这将损害案外债权人的利益,但法官依靠传统手段很难甄别。
基于此,办案法官从相关案件中总结了三个普遍特征:即离婚当事人涉及其他经济纠纷、男女双方自行达成调解、约定由一方明显多分财产,“这就为构建数字模型提供了业务规则。”陆诚表示,将业务规则“翻译”成机器看得懂的技术语言,即在数字建模平台上,法官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完成数字模型构建。
此后,运用数字模型对全市法院案件进行大数据筛查、碰撞、比对,排查可能存在“假离婚、实逃债”的案件线索,自动生成线索清单。紧接着,将模型生成的清单发送全市法院进行人工核验,并根据反馈结果优化规则。
“达到一定精准度后,该评查模型正式向全市法院推广,对已结案件在线评查。”陆诚介绍,经充分论证,把这一应用场景的评查模型转为预警模型嵌入办案系统,如出现符合该业务规则的在办案件,系统会适时向办案法官推送预警信息,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警”的转变。
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法官周伟在开庭排期后就收到了一则“虚构债务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甄别预警”场景的提示:“您正在审理的案件,被告近期涉及离婚类纠纷,可能存在债务承担影响债务人夫妻共同财产分割,建议您及时了解被告婚姻状况,妥善处理债务承担……”
这一提示,让周伟提前掌握了关键背景信息。“场景提示非常及时,司法大数据让我们的庭前准备更加充足,事实审查更具针对性,司法裁判更有底气,是‘报警器’也是‘防火墙’。”周伟说。
截至目前,这一涉及“假离婚、实逃债”的应用场景已经推送预警提示1708次,法官反馈有帮助率达83%。数据显示,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上海法院已经研发1800余个应用场景,其中嵌入办案系统800余个,累计推送提示信息150万余条,覆盖全市法院92%的法官,法官反馈对案件办理有帮助率超过90%。
跨越:从“个案甄别”到“类案预警”
除了“假离婚、实逃债”,诸多类似的虚假诉讼引起了法官们注意。如何借助大数据实现从“个案甄别”到“类案预警”,构建一套贯穿立案、审理、执行全流程的治理体系?
为此,上海法院以数字法院建设为契机,将原先针对不同领域的“小切口”虚假诉讼场景,整合为“防范惩治虚假诉讼规范应用场景矩阵”,通过对原告诉讼频率、诉讼标的、诉讼主张等要素自动对比分析,实现对典型虚假诉讼行为的系统化识别与预警。同时,通过系统梳理各类虚假诉讼案件的类型与特征,构建起了“前端防范、后端治理”的双重防线。
“‘前端防范’重在根据不同虚假诉讼侵害对象行为模式的差异,设置多个针对性识别场景。比如‘假离婚、实逃债’甄别预警、规避执行类虚构债务风险提示预警等高发防治领域,均在矩阵中一一覆盖。”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法官助理姚相丞表示,“后端治理”则侧重于协助法官明确对虚假诉讼的程序处理和对行为人的处罚措施,避免“纠而不惩”。
比如,虹口区法院执行局法官在办理一批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件时,收到场景矩阵中“再审后未及时裁定终结执行提示预警”场景的提示。经核实,这批申请执行的民事案件均已被认定为虚假诉讼,原审判决已被撤销。基于此,执行法官迅速裁定终结执行,解除相关执行强制措施。
姚相丞认为,场景矩阵的识别、提示,打通了信息壁垒,让虚假诉讼在执行环节“显出原形”,确保及时纠偏,保障了诉讼秩序,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数据反哺审判业务的成效正在不断释放。陆卫民介绍,目前,上海数字法院已经形成了“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便民、数助治理和数助政务”五大核心板块,审判质效得以有力提升。
比如,在“数助办案”板块,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为主干,把适法统一、裁判指引、信息协同、文书规范等应用场景嵌入办案系统,覆盖立案、审判、执行各方面,为法官办案提供全过程的智能支撑。
为此,上海法院发动广大一线法官,研发一系列审判场景模型,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比对、碰撞,既自动提醒法官“不出错”,又智能引导法官“怎么审”。
具体而言,一是构建提示预警场景提升办案质量。针对办案过程中的“易错点”,研发一系列提示预警场景模型,对法官办理同类案件实现系统预警防错。二是构建智能辅助场景提升办案效率。为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办案辅助效能,上海法院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还研发了覆盖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等案件类型的36个智能辅助类案办案场景,推动案件审理全流程“提速”。
在“数助监督”方面,通过大数据评查模型的构建,对案件常态化、不停歇地滚动评查,帮助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部门发现隐藏在案件中的质量瑕疵、诉讼拖延、程序不规范、司法廉洁隐患等问题,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案件“质检”流水线。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陆诚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上海数字法院建设还将持续升级。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