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因地处汾水之阳而得名,是一座有诗、有酒、有美食的历史名城。这里有杏花村的故事,有驰名中外的清香白酒,还有以“八盘八碗汾州宴”为代表的汾阳美食。
如今,这些汾阳独有元素有了新表达。
作为山西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专业镇之一,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已成为承载全省白酒产业集群的新高地,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福祉,一头支撑区域发展。依据规划,到2030年,杏花村汾酒专业镇白酒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
当下,一个总占地面积为5000亩的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在汾阳拔地而起,正瞄准“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以推动产业动能与文化表达齐头并进。

汾阳汾蕴酒厂里储存的酒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作为千年酒都,汾阳既以一盏清芬飘香四海,又凭“中国厨师之乡”,将一方烟火味传至五洲。
11月10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随“向新而行 动力澎湃”第二十届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代表团走进汾阳,获悉该市已先后发布119项餐饮团体标准,从口传心授到标准化输出的职业体系,汾阳的炒勺“越炒越香”。
每年,当汾阳厨师带着技艺走出吕梁山,他们走向何处,汾阳味道便能抵达何处。正如汾阳名厨梁耀奎所说,当人们品尝到这方烟火,也许便会对那座远方的城,心生向往。
汾酒要有文化表达
在汾阳市杏花村镇,一瓮酒香,可追溯至六千年前。
1982年,山西汾阳杏花村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瓮,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也将杏花村的酿酒史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
数千年的酿酒文脉,早已沉淀为这片土地的基因,至今仍在酿酒工序中流淌。在山西杏花汾蕴酒厂的车间里,制曲工作正有序进行。据工作人员介绍,汾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制曲则选用大麦和麻豌豆,这套制造工艺可追溯至元代,当时山西的酿酒师便开始选用高粱为主要酿酒原料,并发明“地缸发酵”法。数百年来,这项技艺已成为酿造汾酒的灵魂传统。
光阴流转,技艺代代相承,也铸就了今日汾阳的产业图景。汾阳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也是世界十大烈酒产区吕梁的核心主产区,而白酒业也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2022年,杏花村汾酒专业镇被列入山西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专业镇之一。
对于早已美名在外的杏花村而言,全新的定位也意味着将从“自然生长”阶段,迈向“整体推进”发展模式。至此,杏花村也从“牧童遥指”的诗意地标,转变为承载着山西全省白酒产业集群的新高地。

汾阳青花酒厂使用地缸古法发酵。 青花酒厂 供图
9月29日,2025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在汾阳开幕,这也是汾阳市自2017年酒博会首次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九届。
值得一提的是,前五届时,酒博会的名称还是“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到2022年,经商务部批准,正式提格升级,更名为“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
“汾酒要有自己的文化表达。”2025年11月14日,汾阳市工信局局长路进春对澎湃新闻表示,酒博盛会虽仅有3天,却是向世界展示“杏花村”作为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重要窗口。
在本届酒博会上,包括主宾国希腊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个国际品牌亮相。以酒为媒,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方“对话”生动上演,既有酿酒技术的互鉴,也有酒文化的传递与表达。
可以发现,在汾阳,酒已从单一的产品,成为承载当地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汾阳则瞄准“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动白酒全产业链发展。
在2025年汾阳经济工作会上,“文旅破局行动”工作更是被列为汾阳市“八大行动”之一。当前,一个总占地面积为5000亩的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正拔地而起。

气势恢宏的中国汾酒城。 视觉中国 图
汾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丽春向澎湃新闻介绍,项目以“一点两轴三片区”为文旅总规划,“一点”即以杏花村遗址为原点;“两轴”包含“产业发展历史轴”与“文化演绎历史轴”;“三片区”即诗意杏花村、文旅杏花村、产业杏花村。
杨丽春透露,目前,已完成了汾酒大道、清香大道、汾阳市博物馆等建设项目,并启动牧童街诗酒文化园等项目。
杏花村的全新表达
从千年的遗址原点出发,沿着纵横双轴,汾阳的产业发展与文化输出正齐头并进,而“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画卷,也在这片土地被赋予全新的表达。
产业版图壮大所催生的改变,正如春江水暖,首先被当地村民所感知。今年55岁的宋客昌,是汾阳贾家庄镇贾家庄村村民。2022年,他结束在外奔波的日子,选择回到家乡种植高粱。他调侃自己,在此之前,曾“走南闯北”,打工足迹遍布各地。
“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宋客昌说,从第一年的20多亩,到今年已扩大至近70亩,今年种植收入达到约17万元。“只要高粱种下去,就不愁卖。”他说,当地政府会免费提供化肥和无人机喷洒农药服务,而每到收割季节,各大酒厂便会主动上门收购,不用愁销路。
白酒产业,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福祉,一头支撑区域发展。公开数据显示,白酒一直是汾阳的支柱产业,为汾阳贡献了50%的GDP、60%的税收、40%的就业岗位。2024年,汾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354.71亿元,白酒产业贡献了271亿元,占比高达76%。与此同时,汾阳白酒产量达25.7万千升,占全国大曲清香型白酒的60%,带动1239户关联企业发展,吸纳超6万人就业,其中八成是农村转移人口。
据汾阳市融媒体中心2024年11月报道,为了发展好酿酒所需的高粱产业,汾阳已经连续8年出台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种植的高粱每亩补贴305元。2024年,汾阳市共发展12万亩高粱,预计产量能达到4.4万吨,产值约1亿元,带动户均增收1500元,把汾酒用粮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实现“双赢”。

汾阳酿酒高粱收割盛况。 青花酒厂 供图
当前,汾阳正在围绕打造世界级清香型白酒产业集群目标,从全产业链维度持续发力。
在强链与延链方面,汾阳全力支持龙头企业汾酒集团扩大产能储能,支持引导汾阳王、新晋商酒庄、汾河酒厂、汾蕴酒厂等一批白酒生产企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
在补链方面,围绕酒缸、酒瓶、酒盖、酒盒等白酒包材产业,汾阳主动对接国内酒类包材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进一步提高了成品酒所需包材、标识本地化生产率,实现“汾材汾用、汾材汾供”。同时,针对白酒生产末端产品酒糟利用,对接国内酒糟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引进建设酒糟综合利用项目,提高酒糟的附加值,打造白酒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请进来”产业的同时,汾阳也在积极“走出去”。
据公开报道,作为汾阳清香型白酒品牌集中向外展示的重要平台,“汾清天下·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全国行自2023年7月启动以来,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兰州、重庆、海口、广州等城市留下推广印记。2024年该活动进一步拓展,以省会城市为起点逐步向市县延伸,突出白酒主题并兼顾其他产业,前往河南、辽宁、山东、浙江等开展了十五场推介活动。

11月14日,游客在汾阳汾蕴酒厂学习分辨白酒种类。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2025年7月25日至28日,“汾清天下·山西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全球推介会跨越山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启幕,向汾酒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汾阳市杏花村汾酒专业镇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0年)显示,到2023年,全市白酒产能达到80万千升,白酒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就业20万人。
“中国厨师之乡”和汾阳宴
作为千年酒都,汾阳既以一盏清芬飘香四海,又凭“中国厨师之乡”,将一方烟火味传至五洲。
山西汾阳籍知名导演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里有一句台词:“家里带了几个‘盅盅肉’,一会儿给你带过来。”尽管“盅盅肉”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实物,但对每一个生活在汾阳的人而言,是最熟悉的经典菜肴之一。
以盅盅肉为主的“汾阳三八八传统宴席”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阳名厨、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梁耀奎向澎湃新闻介绍,“三八八宴席”始于隋唐、兴于明清,宴席要摆三次、撤三次,从八种水果点心,到八盘八碗,最后是八道海味,每次都与“八”有关。
这份杯盘间的讲究,深植于汾阳的百年饮食基因。据公开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子孙庆成王、永和王先后移居汾州府(今山西汾阳),江淮地区的王府厨师随行于此。此后几百年间,王府菜肴的江南风情与民间饮食的简单粗放相融合,汾阳菜逐渐形成“用料讲究、工艺细腻”的独特风格。

汾阳三八八传统宴席。 微信公众号“微汾阳” 图
在梁耀奎看来,汾阳宴席不仅仅是食物的组合,更是当地深厚风土人情的体现。42年前,他正式拜师学艺,彼时的他未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翻越吕梁山,跨过山海关。而走得越远,一个信念在他心中便愈发强烈——一定要让更多人品尝到汾阳的美食。
2017年12月,汾阳市率先被评为首个“山西厨师之乡”;两年后,汾阳入选成为第五个“中国厨师之乡”,在此申报期间,梁耀奎与汾阳餐饮协会成员、当地餐饮人共同挖掘汾阳市烹饪文化历史,编撰了《汾阳厨事》一书。
紧接着,又在2022年,梁耀奎与当地名厨进一步创新推出更符合现代口味的“汾阳宴”,现已被中国烹饪协会载入“中国菜”—晋菜代表宴席名录。
这些年来,他与汾阳餐饮协会的同事们在共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在他看来,一套严谨的标准,决定着“厨师之乡”的品牌高度与未来之路。截至目前,汾阳已先后发布119项餐饮团体标准,梁耀奎正是幕后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以前10个菜,可能有8种味道,现在10个菜,最多有2种味道”,他如是说道。
然而深究到底,能让汾阳“中国厨师之乡”走得更远,终究还得靠人才。早在2017年起,汾阳市餐饮旅游饭店行业协会就持续开展技能培训。梁耀奎始终认为,培育一名厨师,就是为汾阳美食树立了一张行走的招牌,汾阳厨师走向何处,汾阳味道便能抵达何处。

汾阳有酒、有历史、有文化,还有美食,图为被誉为“天下第一砖塔”的文峰塔,塔高84米,砖雕精美,结构精巧。 视觉中国 图
梁耀奎看到,不少种植户也加入学厨行列。他期望,每位学厨者都能“忙时有事干,闲时有钱赚”,哪怕推个小车,支个小摊,就能撑起一份个人的营生。
他透露,截至目前,汾阳市餐饮协会已累计举办42期培训,覆盖4300多人次,直接带动3400多人就业。如今,全市拥有万名厨师队伍,其中中国烹饪名师、大师达200余位。从汾阳走出的厨师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活跃于国内各省市及毛里求斯、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汾州筵席厨师”入选全国劳务品牌,再次擦亮了汾阳“中国厨师之乡”的金字招牌。
梁耀奎表示,当前汾阳厨师在市场上常常供不应求,部分厨师的月收入已从2017年的约6000元,增长至如今的近20000元。
为了进一步系统化培育人才,2025年4月,“吕梁工匠学院汾阳餐饮协会分院”正式成立,汾阳期望通过此高地,能向更广阔的天地,输送更多厨师人才。
“美食,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梁耀奎说,“我们希望通过美食,能让更多人认识汾阳、记住汾阳,并因为这份味道,对这座城市心生向往。”

海报设计 郑达咖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