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对 AI 的态度及其投入,都不能说是过于保守,而是正在主动放弃这场 AI 大竞争的参赛资格。不得不说,再这么下去的话,腾讯将彻底失去 AI 研发与创新的话语权。
11 月 13 日,腾讯公布了令全球投资者眼前一亮的三季度财报,似乎让市场看到了 AI 投入浪潮下的另一种可能。
财报显示,腾讯第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 15% 与 19%,双双超出市场预期,更令市场感到意外的是,公司三季度资本开支仅为 130 亿元,不仅没有提升,环比还下降了 32%。
得益于业绩不错的三季报,更因其在 AI 投资上的审慎策略,在近期美股科技股大跌背景下,腾讯被部分媒体誉为 " 科技股避风港 "。
腾讯能否成为 " 避风港 " 暂且不论,和美股排名靠前的科技股相比,腾讯这个 " 科技股 " 的含金量不高。事实上,在 AI 大潮之下,腾讯正在失去科技领先企业的光环。
腾讯三季度的业绩相当能打,即便拆分来看,几项主营业务的表现都称得上优异。
在核心游戏业务中,腾讯实现了国内、国外齐开花。年初上线的 " 搜打撤 " 游戏《三角洲行动》迅速成为现象级游戏,还有《王者荣耀》等一大批 " 长青游戏 ",为腾讯提供了稳定现金流。
海外市场的表现也很出色,三季度营收增长 43%。腾讯自己在单机游戏研发上不能说是享誉全球吧,至少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但架不住腾讯拥有 " 钞能力 ",在海外不断入股或收购知名游戏工作室和公司,为其提供了丰厚的回报。
腾讯广告业务的表现同样亮眼,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21%。QuestMobile 发布的《2025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三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为 6.4%,腾讯的广告营收增速跑赢大盘近 4 倍。
腾讯首席战略官詹姆斯 · 米歇尔在财报电话会议中表示:
本季度广告业务约一半的增长来自 eCPM(有效千次展示成本)的提升。这主要归功于两点:一是我们由 AI 驱动的广告技术平台的优化;二是我们不断完善的交易闭环(例如在视频号内完成购买)。
不过,这其中由 AI 驱动的技术优化占比其实比较有限。自 2022 年第四季度以来,腾讯广告业务始终保持着约 20% 的单季高速增长,这一成绩更多得益于视频号、搜一搜以及小程序带来的增量贡献。
与同行们对照,更能看出其中端倪。Meta 与谷歌母公司字母表今年在广告投放渠道增长有限的背景下,靠着 AI 技术的加持,提升广告推荐精准度,还降低了广告生成成本,强化了广告主的投入意愿。两家公司的广告业务营收增速一举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的增速下滑态势,三季度的广告营收增速较一季度分别提升 9.4% 与 4.1%。反观腾讯,同期增幅仅为 0.6%。
腾讯在与 AI 高度相关的云业务上并未单独披露其具体收入,仅在财报中提到 " 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十几个百分点 ",而这一收入的核心构成便是云业务。由于腾讯采取算力资源优先满足内部需求的策略,导致作为 "AI 卖铲人 " 的云业务增量有些不够看。
三季报中,腾讯对 AI 高度聚焦,其中 " 大模型 " 被提及 6 次,"AI" 一词更是出现了 11 次。财报电话会议中,各位高管对于 AI 更是几乎言必谈之。只是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腾讯三季度资本开支仅有 130 亿元,同比下降 24%,环比下降 32%。
腾讯对 AI 的重视看上去更多只是坐而论道,增量投入相当有限。
相比之下,全球科技巨头今年在 AI 基础设施的投入中称得上是 " 闭着眼睛狂按 0",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
这场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正席卷整个美国社会。由于数据中心建设速度过快,美国甚至正面临一场日益逼近的电力供应危机。
中国科技企业也不遑多让,虽然芯片进口受限,阿里三季度资本开支仍达到了 317 亿元,环比增长 80%,创历史新高,除了新兴市场开拓外,增量主要来自于云计算基础设施拓展与新技术研发。尽管字节跳动不主动公开财报,但高盛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其未来 3 年的资本开支预计为 6120 亿元。这意味着,其平均每个季度的开支将在 510 亿元左右。
而腾讯三季度资本开支仅为 130 亿元,在电话会议中还进一步下调资本开支指引。在这轮全球 AI 竞赛中,如果单轮投入力度,已经可以和小孩坐一桌了。
7 月 26 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腾讯以 " 让‘好用的 AI ’成为普惠生产力 " 为核心主题参展。这大概就是腾讯 AI 战略的核心所在,好用的 AI 未必要由自己提供,将 AI 融入自家生态创造更多价值即可。
今年年初,腾讯将旗下的 AI 助手元宝从 TEG(技术工程事业群)划归 CSIG(云与产业事业群),标志着元宝从技术驱动转向产品驱动。随着 DeepSeek 的爆火,元宝高举 " 接入 DeepSeek R1 满血版 " 的旗帜,月活用户规模从国内前十开外,一举冲进前三。
从做产品的角度来看,元宝无疑是成功的。但从另一面来看,这意味着腾讯在 AI 技术中,回到了 "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 的路线。作为一家大型企业,如此放低身段使用一家新兴公司的产品,这要么是知道自己做不出来,要么是不舍得砸重金搞研发。
不过,对腾讯创业史稍有了解的人,对于其今日在 AI 领域的布局大概不会感到意外。尽数腾讯旗下的当家游戏,几乎都逃不脱代理、收购、换皮三大样,游戏性的原创能力微乎其微。
在早期硬核玩家眼中,腾讯游戏长期处于鄙视链底端。但这并不妨碍腾讯凭借庞大的流量池和出色的运营能力,逐步成长为全球最大游戏公司。
模仿 ICQ 的 OICQ(后改名 QQ),是腾讯创业的起点。这既奠定了腾讯成功的基石,也形成了腾讯的路径依赖。缺乏创新应用如同一个烙印,成为这家互联网巨头难以摆脱的标签。
不光是腾讯,相比于美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主导,中国企业似乎更习惯于应用场景驱动,先看到商业价值,再进行投入,在学习与改进中实现市场突破。
不过,随着中国头部企业度过早期创业阶段,这种刻板印象正在发生转变。眼下风起云涌的 AI 行业,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阿里的 Qwen 开源模型在全球权威开源榜单上常年霸榜," 平头哥 " 最新研发的 AI 芯片 PPU 在硬件数据上已经可以与英伟达 H20 掰手腕。就连近年来有些势微的百度,都在 AI 行业中进行了全栈布局。
这背后有一个行业共识,正在飞速发展的 AI 技术,是一个比互联网发明更伟大的科技进步。自 2022 年底 OpenAI 首次推出 ChatGPT 至今,我们已经见证了太多 AI 的颠覆式改变,以及 AI 在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事实上,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形态,已经被 AI 深刻影响与重塑。
各家科技公司也都明白,如果未能在这场 AI 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今后可能连上桌的机会都没有。一旦败下阵来,将会输得非常彻底。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几大科技公司大举入场甚至不惜举债投入的原因。国内的阿里、字节、百度等少数有能力进行 AI 研发的科技企业,也不敢掉以轻心。虽说这几家公司在投入规模上不能与美国科技公司相比,但其战略重心转移与资源匹配同样毫不犹豫。
马化腾也说了:"AI 是互联网百年不遇的机会,类似于工业革命。" 只不过,即使不跟美国科技公司比,哪怕是跟同等量级的国内科技企业对比,腾讯在 AI 方面的投入与研发现状,都显得有些过于 " 淡定 " 了。这种 " 淡定 ",或许是缺乏紧迫感,或许是一种举棋不定。
至少从短期内来看,AI 技术革不了腾讯的命。现在 AI 的商业化程度远远不足,短期内 AI 聊天也难以替代社交需求。所以,AI 带来的紧迫感甚至不如短视频对腾讯广告业务形成的直接冲击。
很多人记得,此前腾讯把视频号作为 " 全场的希望 ",调动大量资源在这上面,以确保不被短视频平台吞噬其广告等主营业务。而至今为止,好像没有看到腾讯把 AI 提高到这么一个战略高度。
或许正是这种商业上的精明,让腾讯反而成了所谓的 " 科技股避风港 "。近来,美国几家科技股公司股价大跌,引起人们产生 "AI 泡沫破裂 " 的担忧。相形之下,腾讯的股价显得十分坚挺。但是,且不说腾讯在这之前并没有出现美国科技股那样的暴涨,股价有无泡沫和 AI 行业有无泡沫明显不是一回事。
就算全球狂热的 AI 投资可能会导致 AI 基础设施建设过剩,AI 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是真实存在的。或者说,人类即将进入一个 AI 技术驱动的新时代,这个逻辑是十分确定的。
基于这个判断,腾讯对 AI 的态度及其投入,都不能说是过于保守,而是正在主动放弃这场 AI 大竞争的参赛资格。不得不说,再这么下去的话,腾讯将彻底失去 AI 研发与创新的话语权。
目前,全球 AI 技术正处于加速迭代阶段,随时可能取得新的突破。以腾讯的资本实力和运营能力,相信在一段时间内靠现有主营业务也能活得很滋润,哪怕是采取 " 抄作业 " 的方式,在 AI 应用的商业变现上也不会落后于人。但这只能说明腾讯是一家成功的商业公司,而不是一家领先的科技企业。
当然,距离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更加遥远。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