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近 7 年来,区域城市化进程实现关键进阶。在城市群框架下,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为核心的六大万亿级都市圈加速成形,共同构成区域空间格局的“体系化拼图”。这是一体化战略第一阶(2019-2025 年)最显著的成就之一。随着第二阶段(2026-2035年)即将启幕,在都市圈体系基础上深化区域合作的“都市圈联动”,已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新趋势,承载着区域能级再提升的核心任务之一。
都市圈联动的运行机理与内在逻辑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化分为三个演进阶段,即以农村为主导转向以城市为主导——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城市群向以同城化为特征的都市圈结构演进。
由于都市圈紧密集结了若干城市和县区,其聚集资源、空间承载、市场容量、民生服务等功能从单个城市“一己之力”进阶为都市圈“聚众群力”,其能级比单个城市更高,成为经济地理中更高层次的城市化空间组织单元。而联动发展是指不同地区或不同产业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一种模式,强调的是合作与协同。
从机理上考量,“圈际联动”就是以都市圈为单元,依托都市圈的更高能级和势能,加密都市圈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合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提升整个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当长三角区域都市圈体系形成后,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单元发生新的演进,从原来的城市单元扩展为都市圈单元,区域一体化也随之从“城际协同”进一步扩展升级为“圈际联动”。
关于都市圈联动的机理,相关的区域经济学“空间关联”与“要素配置”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共生理论等从不同视域作了揭示。
总体而言,促进都市圈之间的联动首先需要解决“距离”因素,即保证区域之间的连通性,尤其是区域交通路网的建设,是都市圈之间发展的基础所在;其次,应着眼于都市圈之间要素、产业、功能等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协调配合,提高共生水平和效率,这是都市圈区联动的核心动力;再次,打破都市圈行政地域分割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同时政府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统筹与政策引导作用必不可少,这是着力深化合作和打破区域行政壁垒的重要保障;最后,都市圈联动是一个渐进上升过程,其空间结构将呈现“轴带--网络--域面”循序展开,需要分阶段推进,且在各阶段将会有不同重点。
长三角都市圈联动的四大发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长三角一体化,要求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长三角都市圈联动应发挥增长极作用,聚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要素流动与消费市场一体化,深化高水平开放,构建更具韧性的双循环格局。具体实践上,应重点在以下四个方向发力:
第一,联动共建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加速演进,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突破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掌握科技竞争主动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高能级科创中心的建设不仅依赖科技要素集中,更取决于跨区域的资源联动与创新协同。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框架下,区域已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上海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目标。面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长三角正推动科创资源在更广域、更高层次上集聚,形成一体化创新网络。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上海为龙头,苏锡常为扩展区,杭甬为南翼枢纽,合宁为西翼枢纽”,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科创体系。
未来,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贯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与产业应用全链条,打造开放共享、交叉融合的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全球创新格局的重要高地。
第二,联动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新科技革命催生了产业变革,国内外产业结构、产业形态、产业组织和产业模式等都在发生突破性演进。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顺应新产业变革大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战略基石。
长三角区域已拥有集成电路、汽车与新能源智驾汽车、生物制造、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量子科技等众多供应链协同、技术先进、规模宏大的新兴产业部门,不仅国内领先,且有国际竞争优势,具备建设世界产业集群的现实条件。长三角都市圈联动应顺势而为,以培育链主、链企和链群为牵引分部门构造产业集群,跨地配置要素、实现优势叠加,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能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第三,共推消费市场一体化。消费既是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又是再生产循环的起点。为实现中国经济再平衡,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亟须提振消费,打通国内大循环的最大堵点。长三角区域都市圈可发挥人口多、城市密度高和消费潜力大的优势,协同建设消费市场,焕新传统消费、开发新型消费,建设消费中心—节点体系,打造活力充盈的都市消费圈。以培育若干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为载体,着力开发新消费场景、业态、模式、品牌、渠道,完善优化消费生态,打造一大批高品质的国内国际消费目的地。
第四,共建高水平开放枢纽型高地。以高水平开放对冲和应对关税战贸易战冲击,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制度性开放、“一带一路”布局、构建“南方国家”国际经济地缘关系新格局等平台载体,将是新阶段长三角区域高水平开放的发力点。要以优化对外循环新基础新机制为抓手,联合构筑开放通道和物流体系,深化外贸产业开放协作,携手推进制度性开放,提高营商环境一致性水平,联手开拓国际商务人文交流等,进一步抬升长三角的对外循环国内高地、国际枢纽的位势与能级。
关于长三角区域都市圈联动机制构建的建议
都市圈联动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空间结构单元变化引致的新现象,与已有的省际合作、城际协同共同绘就了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的图谱。不言而喻,推进都市圈联动需要相应的机制,对此不妨作以下考虑。
其一,充实长三角一体化统合机制内容和功能。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牢牢把握“一体化”关键词,共同建立了统合与多层兼备的体制机制,有效推动了省际、城际合作。当圈际联动提上一体化议程,尤其有必要充实长三角一体化统合机制内容和功能。包括应把都市圈联动纳入新阶段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组成,出台整体性统合性指导方案,适宜分领域编制阶段性推进规划。各级长三角合作领导协调机构应充实都市圈联动的工作内容和协调功能,推动统合方案的执行落实。
其二,发挥长三角都市圈“雁阵”带动辐射效应。有研究显示,根据国内各都市圈建设水平的测度,中国存在三个不同类型和协同水平的都市圈:一是功能外向成熟型都市圈,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4个都市圈,其辐射功能强劲;二是区域赶超发展型都市圈,包括合肥、南京、杭州和宁波等14个都市圈,其圈内协同仍需加强;三是内陆经济势能孕育型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不在其列。
在此格局下,长三角区域都市圈联动将呈现上海都市圈为领头、合宁两都市圈与杭甬两都市圈分别为两翼的“雁阵”态势。上海发挥“五大中心”的领头和辐射作用,合宁杭甬加强与上海对接协同、承载功能辐射带动,组成长三角区域都市圈联动的基本阵型;合宁杭甬都市圈各扬所长,加强相互联动,增强圈际联动活力和效率;以沪宁合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为主线,进一步完善都市圈联动的轴带布局,为广域结网奠定基础。
其三,合宁杭甬都市圈要统筹“两手抓”。长三角区域内合肥、南京、杭州、宁波都市圈同属区域赶超发展型都市圈,当前从多维度增强圈内协同性、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任务仍然繁重。面临长三角区域都市圈联动其时已到、其势已成,各都市圈不能单向度寻求圈内协同,而必须多向度兼顾圈际联动,善于统筹“两手抓”,从圈际联动中寻求一城一圈所没有的机遇,主动合作重大战略事项,达成圈内协同与圈际联动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宋宏系安徽省政府长三角一体化专家咨询委专家,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