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南宁某进口感光材料生产企业每月为进口原料缴纳全额关税保证金,200万元流动资金被长期占用、货物通关效率低下时,广西中小担保与某银行南宁分行合作的分离式关税保函给出了解决方案——不仅实现“先放行后缴税”,将通关时间压缩至一个工作日,更每月为企业释放核心流动资金,摆脱资金周转困境。
无独有偶,义乌综保区内的跨境电商企业也曾受困于“先缴税后通关”的传统模式,某银行金华分行推出的分离式保函,通过第三方担保增信打破单户授信限制,截至2024 年9月为区域企业提供累计3.1亿元保函支持,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与资金利用率。
这两起案例背后的核心主角,正是近年来在实体经济领域快速普及的分离式保函。这种创新金融工具通过重构担保关系,正成为破解企业融资难、资金占用大、授信门槛高的关键抓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增信不足”仍是融资及授信的核心壁垒,也使其较难使用授信开立传统保函。
分离式保函创新采用“申请与反担保主体分离”架构,由第三方承担反担保责任,既打通企业增信通道,又为银行构筑风险缓冲。近年来,分离式保函在工程建设、国际贸易及供应链融资等领域不断得到运用,成为广受中小企业欢迎的一项贸易金融产品。
什么是分离式保函?
保函是金融机构应申请人要求向受益人出具的信用凭证,承诺申请人违约时进行代偿,已成为工程、贸易等场景的“标配”。传统保函的申请人和担保人是合二为一的,也就是向银行申请开立保函时,需要申请人给银行提供足额保证金或在银行得到授信。但这一要求,将很多没有银行授信或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挡在门外。
分离式保函是传统保函基础上的制度创新。它的机制核心在于由申请人提出申请,而由第三方强资信主体(如融资担保公司、核心企业等)向银行提供反担保。这样的安排,使得申请人和担保人实现了“分离”,因此被称为“分离式保函”。
在分离式保函业务中,银行基于第三方信用出具保函,将“申请人直接增信”转为“第三方代增信”,构建了“银行—反担保人—申请人”的信用关系。分离式保函的运作形成闭环:申请人对接银行与反担保人并提交资料;反担保人尽调后与银行签反担保合同;银行核验后出具保函;违约时银行代偿后向反担保人追偿,反担保人再向申请人追索,必要时处置反担保物。分离式保函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将“弱信用”转为“强信用”,实现了三方共赢。
分离式保函为何有比较优势?
所谓分离式保函,与传统保函相比最大的改进在于由担保公司或核心企业等来对保函申请人进行担保,这样避免了银行直接对保函申请人的信用考察。那么,在分离式保函业务中,担保公司等非银担保人给申请人核定信用额度时,为何能比银行直接授信更精准?其中的核心,源于担保人在场景聚焦、风控机制及风险定价与缓释等方面相较银行有着独特优势。
首先,从风险识别的精准度来看,担保公司大多深耕工程建设、供应链金融等细分领域。专业领域的长期参与使它们对行业内申请人的经营模式、核心风险点(如项目回款周期、履约关键难点等)有着超过银行的理解能力。而银行的授信业务覆盖全行业,服务场景广泛,难以对单一细分领域形成足够深的风险认知。因此,银行对细分场景下的隐性风险识别能力相对不足,第三方担保人反而有一定优势。
其次,风控机制的灵活性是担保公司的另一大核心优势。担保公司的决策链条相对较短,无需严格遵循银行全行统一的刚性授信规则,能够针对申请人的具体情况(如轻资产运营模式、临时性资金需求特点等)量身设计风控方案,适配性更强。反观银行,受监管政策、资本充足率约束以及全行统一授信体系的限制,授信标准更为固定,难以灵活应对分离式保函业务中申请人多样的资质条件。所以,银行对非标准化的风险场景等适配度反而较低。
此外,在风险定价与缓释的效率上,担保公司也更具优势。担保业务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盈利来源,其能够基于对细分场景风险的精准判断,通过差异化费率实现精准风险定价,同时可灵活设置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项目收益权质押等反担保措施,有效缓释风险。而银行的授信业务往往与存款、贷款等多项业务捆绑,风险定价和缓释措施更侧重综合收益考量,对单一分离式保函业务的风险匹配度较低,难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精准对等,进而影响风险控制效果。
分离式保函在哪些场景适用?
首先,分离式保函“申请主体与资金提供方分离”的核心特性,使其能在工程建设领域实现对传统保函的关键突破。传统工程保函中,中小企业常因自身资信不足被拒,或需全额缴纳保证金占用资金;而分离式保函恰好解决此痛点——在大型基建、跨国工程等项目中,可由施工企业作为申请方,依托第三方担保机构或信用良好的合作方提供资金支持,将保函按进度分解为预付款、履约等细分品类。这既让银行风险可控,又避免企业资金沉淀,更让资质较弱的中小企业通过第三方增信获得投标资格,打破了传统保函的资信壁垒。
例如,当武汉某通信集团的沙特子公司参与当地电信光纤敷设工程投标时,海外主体缺乏本地银行授信的难题险些阻碍项目推进。传统保函模式下,企业要么承担高额保证金占用资金,要么因资质限制无法快速开函,而某银行推出的涉外分离式保函,通过复用母公司授信额度、联合当地银行转开的方式,短短数日便完成2500万沙特里亚尔投标保函的开立。这一创新模式不仅破解了跨境业务中的信用壁垒,更让分离式保函成为 “走出去”企业的重要支撑。
其次,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场景中,分离式保函对传统保函的替代优势尤为显著。传统模式下,中小企业因信用评级低,必须向海关或交易方缴纳全额关税或履约保证金,动辄数百万资金被长期冻结;分离式保函则通过“中小企业申请+第三方担保增信+银行出函”的分离机制,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如南宁某农产品进口企业,此前用传统保函需占用200万保证金,改用分离式保函后,仅通过第三方担保就获得银行保函,资金完全释放用于备货,通关也因银行保函公信力从3-5天缩至1天。这种“非自身全额担保”的模式,也能借助国际担保机构出具合规保函,化解传统保函在跨境场景中的政策适配难题。
再次,供应链金融场景也是分离式保函区别于传统保函的典型应用领域。传统供应链保函中,上下游中小企业需自行向银行申请授信,因缺乏抵押物或信用记录常被拒。分离式保函则构建“核心企业反担保+中小企业申请+银行出函”的分离链路——核心企业以自身高资信为中小伙伴背书,无需中小企业直接对接银行。这既解决了传统保函“中小企业授信难”的痛点,又避免了传统联保模式的风险传导。相较于传统保函仅覆盖单一交易方的局限,分离式还能针对设备租赁、政府采购等细分场景,定制“申请方与担保方分离”的保障方案,精准覆盖传统保函难以触达的信用薄弱环节。
例如,某集团供应链聚集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承接项目时,面临传统保函需缴保证金、资金占用大,且审批周期长,严重影响项目承接效率。为此,某银行长沙分行与该集团旗下某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分离式数字保函+银企直联”模式。由融资担保公司作为保函申请人提供统一授信支持,银行仅对其批量授信,无需逐户审核中小企业资质。企业通过银企直联平台线上提交材料,银行自动审核开立电子保函,实现“当日申请、当日出函”。该模式让中小企业无需缴纳保证金,单笔平均释放资金超500万元,2024年该业务累计提供超20亿元保函支持,使项目中标率提升30%,且业务中的银行坏账率低于0.5%。
结语
从广西售电企业到义乌外贸商户,分离式保函以制度创新打破信用壁垒,释放中小企业价值,为实体经济注入活力。其创新立足风险可控,核心是优化信用资源配置实现多方共赢。未来,数字技术将推动其向数字供应链,跨境电商等更多领域延伸。
金融创新须坚守服务实体初心,分离式保函的健康发展也需多方合力。在分离式保函的发展中,企业需坚守诚信、反担保人也要强化风控,开立保函的银行则要平衡创新与安全,唯有如此,方能让分离式保函进一步成为激活信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金融工具。
[作者薛键为某银行分行行长,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银行委员会保理福费廷专家组组长,著有《证道: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及保理》一书]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