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

mysmile 新闻资讯 2

11月16日,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儿童小说《我们光芒万丈》新书对谈活动在上海国际童书展上举行。该活动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主办,以“成为孩子的‘太阳’”为主题,特邀该书作者、儿童文学作家陈伟军,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李学斌,资深媒体人、中科院心理咨询师孙珏共同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话。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副社长郑丽珠出席活动。

在对谈环节中,三位嘉宾从文学创作、教育研究与心理咨询等不同维度切入,围绕“如何真正‘看见’并理解孩子的情绪”、“家庭与学校如何成为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分享。

李学斌: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

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第1张图片-

李学斌

作为一名研究儿童文学三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作为一位父亲,我深切体会到家庭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第一现场”。在《我们光芒万丈》这部作品中,我看到了家庭教育中最珍贵的“双重在场”——文化在场与心理在场。

我常常对年轻父母说,你们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无论多忙,晚上我们总会拿起书本阅读。这不是说教,而是用“文化在场”营造平和安宁的家庭氛围。但比文化在场更重要的,是“心理在场”。书中侯小阳父子的“蚂蚁王国”让我深有感触,这个虚构空间不仅是孩子的避风港,更是父子共同疗愈的心灵栖息地。这启发我们:当家庭面临变故时,要善于创造这样的“心理安全空间”。

作者陈伟军以“家庭重组”为切入点,通过侯小阳、毛一蔓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孩子在变故中的心理需求。书中的“蚂蚁王国”并非简单的童趣幻想,而是孩子构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寻求慰藉的诗意空间,这种描写与儿童心理高度契合。儿童文学作为“感性的心理学”,它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命运引发共鸣,让青少年读者在其中照见自己,获得疗愈与启迪。《我们光芒万丈》正是这样的作品,它让经历相似的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让成人获得洞察孩子内心的镜子。

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第2张图片-

《我们光芒万丈》

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心理困扰不容忽视。我们成人往往对孩子的心理脉动缺乏洞察,有时甚至因不当干预加重他们的压抑。因此,《我们光芒万丈》这类连接文学与心理成长的书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不仅是献给孩子的成长小说,更是值得每个大人阅读的启示录。我深信,这本书能够照亮许多孩子的“心灵孤岛”,也期待它能启发更多成人成为孩子生命中温暖而坚定的光。

最后,我想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星,也许偶尔会被乌云遮蔽,但只要在爸爸妈妈的理解、老师的引导、同伴的陪伴下,一定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要相信自己是会发光的星,在大家的共同关爱下,每个孩子都会光芒万丈!

孙珏:构建心理支持系统,让每个孩子被真正“看见”

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第3张图片-

孙珏

作为媒体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我认为《我们光芒万丈》是一部具有深刻心理疗愈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小说通过侯小阳的成长故事,精准呈现了家庭重组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困境与疗愈过程。

书中对两个孩子心理状态的描写尤为真实动人。侯小阳用“捣蛋行为”吸引父母关注,毛一蔓以“完美表现”和身体不适寻求关爱,这些行为模式与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行为表达需求”和“分离焦虑”高度契合。孩子们通过这样的防御机制,试图在家庭变故中寻找情感联结,这正是现实中许多孩子的真实写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陈伟军通过“三个太阳”的巧妙设定,构建了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父母的关爱是情感基石,师长的引导提供方向,同伴的陪伴给予力量。这种多维度的支持网络,正是心理学强调的最有效的疗愈路径。侯小阳从自我封闭到敞开心扉的转变,生动展现了良好支持系统对心理成长的关键作用。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品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融入生动的故事中,不做生硬说教。比如"蚂蚁王国"的设定,不仅是孩子的幻想世界,更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调节空间——让孩子在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在这里得到补偿和修复。

这本书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孩子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家长则能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正如我在咨询中常说的:亲子相遇是珍贵的缘分。愿每个家庭都能珍惜这段缘分,用理解替代评判,用陪伴替代说教,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那盏温暖的灯。

陈伟军:用故事点亮心灯,愿每个孩子都能光芒万丈

在《我们光芒万丈》中,我试图真实呈现孩子们在家庭变化中的心理世界。毛一蔓用优异的成绩和偶尔的“肚子疼”渴望关注;侯小阳发现“闯祸”能让父母同时出现——这些行为是孩子在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心理投射,是他们呼唤陪伴的无声表达。

家庭教育需要“双重在场”,文学是感性的心理学-第4张图片-

陈伟军

而叶青青这个角色,虽然来自一个看似完整的家庭,却拥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她能够觉察到身边同学的情绪,主动给予安慰和帮助。这样的设置,是希望传递一个信念:温暖与善意,可以超越家庭形态的差异。每一个孩子,无论来自怎样的家庭,都可以成为照亮他人的一束光。我也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拥有这样的同理心与行动力。

书中每一个孩子,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不是凭空虚构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小心思与小举动,大多来源于我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我希望小读者能在侯小阳、毛一蔓、叶青青等人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从而感受到被理解的慰藉——原来自己的情绪有人懂,自己的心事可以被看见。而对于成人读者,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个窗口,让我们更懂得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心声。

写作这本书,是我与童年的一次对话。愿《我们光芒万丈》陪伴每个成长中的孩子,并提醒每一位大人:我们曾都是孩子,而理解,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太阳,也有能力照亮身边的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