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公认“劳模”“高产作家”。创作50年来,他带来了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更创作了包括《废都》《秦腔》《古炉》《山本》《暂坐》《消息》在内的23部长篇小说,近年仍以“每两年一部长篇”的节奏推出新作,还始终坚持手写。
近日,贾平凹与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何言宏来到辽宁师范大学,在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学昕的主持下,就“长篇创作”展开深入对话。

贾平凹
贾平凹坦言,自己创作初期基础薄弱,但凭着对文学的赤诚热爱,始终坚持“深入生活”的“两头抓”创作理念——既走进繁华都市感受时代脉搏,也深入偏远乡村体察民生百态。
他笑称自己是个“小手工作业者”,也感叹能将个人爱好与毕生事业完美结合是人生至幸。

左起:张学昕、邱华栋、贾平凹、陈晓明、何言宏
邱华栋以贾平凹的新作《消息》为例,重点分享了长篇小说的结构。《消息》结构独特,如同一张大网,有91个小题目组成节点,囊括了时代的丰富消息,非常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时代读者的需求,但同时作品本身也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在陈晓明看来,贾平凹的作品立足中国现实,既涵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迁,又承载着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废都》,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文化现实的关切,更深入剖析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与立场调整。
此外,长篇小说的叙事方式也很重要。贾平凹将北方大气磅礴的山河壮丽之景与琐碎细腻的笔记体小说叙事方式结合在一起。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贾平凹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言宏则从文学史层面深入剖析了贾平凹以独特的文学创作书写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一方面,贾平凹的作品接通了古代人文主义的根脉,建构了一种具有现代特点的人文主义体系;另一方面,贾平凹关注中国意识的复兴。从他的早期作品《浮躁》到后来的《河山传》,全面呈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转型与时代变迁。
“贾平凹生动书写‘中国人’,无论是居住在乡村还是城市的人群,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鲜活而真实的展现。”
本次活动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一,由辽宁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文学院及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