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

王者之魏 闻库 1

站在吕梁水畔,仿佛仍能听见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千年回响;丁塘山下,刘邦拔剑成泉的传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不屈的精神血脉;利国驿中,苏轼兴冶铁、御洪流的实干基因至今仍在城乡肌理中流淌。

铜山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色彩多元,彭祖文化、儒家文化、两汉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文物遗存众多,有名胜古迹80余处。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深厚的文脉并未沉睡于典籍,而是化作徐州铜山区发展的磅礴动力。11月13日,“e铜漫步·媒好相约”活动在徐州铜山启动,十余家主流媒体深入这片被历史厚待的土地,聚焦“苏北第一区”的文旅新实践。从环抱徐州的“C型”臂弯,到连通鲁皖的区位优势,铜山以其千年的文明积淀,正书写着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

今天的铜山,既有城市的繁华气象,也有乡村的静美画卷。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浪潮,让乡村焕发新生;新业态的巧妙植入,为古镇注入了当代的活力。这不仅是一场关于乡村如何复兴、文旅如何获得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在疾速发展的时代中,为现代人寻找心灵原乡的探索。铜山文旅正用独有的方式,回答着如何在与传统文化的连接中,走向更丰盈的未来。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第1张图片-

本文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铜山发布”。

回到乡村去

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河畔的银杏树已染上灿烂的金黄。采访团沿彩虹步道蜿蜒而行,宛若步入一幅恬淡的江南水墨画卷,悄然模糊了南北方乡村的界限。

张集镇梁堂村始建于明朝,拥有八百余年历史,石屋层叠,古韵悠然。它坐落于徐州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与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的交汇点上,距离吕梁风景区、园博园与方特乐园仅十分钟车程,区位独特,底蕴深厚。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第2张图片-

梁堂古村。

真正让这座老村焕发新生的,是一批又一批选择“往回走”的年轻人。他们带着城市的经验与乡村的眷恋,回到这片土地,切换人生轨迹,为古村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张建超和崔亚南夫妇,是梁堂村“新村民”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曾在都市打拼,张建超更是知名品牌的专业面包师。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最终促使他们毅然返乡,在村里开起了“朴人烘焙”。

游客来到朴人烘焙,总喜欢在店门口眺望,这里地处高位,能看到村里的整体风景。由石砖砌成的白色面包窑格外亮眼,坐在院中感受乡野的秋风,别有一番滋味。风景加风味的独特结合,也让朴人烘焙迅速成为游客必打卡的乡村美味。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这家乡村面包坊创下了单日营业额超2.7万元的纪录。

同样被吸引回来的,还有37岁的村民薛偏。她在村里开起了一家充满怀旧风的“供销社”小店。80年代的墨绿色水壶、新中国第一款泡泡糖、承载着时光的麦乳精……无数记忆中的儿时物件,在这里重新找到身影。

薛偏说,开这样一家小店是她的愿望。让她惊喜的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她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愿望,收入也比在城市时更高。“看到游客在店里找到儿时的记忆,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远比赚钱更让人愉悦。这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早些年,梁堂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仅约30万元,许多石屋破败,村舍荒芜。转机发生在2022年8月,梁堂村被纳入铜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工程,村庄开始活起来了。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第3张图片-

梁堂古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据张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山介绍,村庄通过“拆建改造、修旧如旧”的模式,将50套老石屋打造为功能完善的石屋聚落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馆、油葵榨油坊、咖啡馆、啤酒屋、精品民宿等业态相继落地,一条“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的乡村消费场景逐渐成形,整村于2024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

梁堂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村民”汇聚成一股“奔村”洪流。这些年轻人,像一粒粒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在乡村的土壤里春风化雨,蓬勃生长。他们不仅为自己打开了新的人生窗口,也让更多的城市游客得以走进乡村、感受乡野。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全村累计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万元。2024年,梁堂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7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9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年收入将历史性地突破100万元大关。

梁堂村的焕新,核心在于“大家一起玩”的共创力量。正是年轻人的回归,让古老的村落因创意而闪闪发光。这束由知识与情怀点燃的星光,正汇入铜山区乡村文旅的壮阔山海,照亮更多乡土从活化到复兴的前行之路。

田园的新式“觉醒”

南瓜洒满小径,在屋顶上种植水稻,面包窑像大地生长出的陶艺雕塑。走进铜山区汉王镇的“蛙·两季”主题园,便踏入了一个超越想象的“田园剧场”。这里,农耕文明与当代审美相遇,编织出一幅让都市人忍不住发出惊叹的现代“桃源图景”。

步入园区,最让记者感到震撼的是那片无处不在的“南瓜海洋”。路边、屋顶、亭台,橙色的果实如丰收的音符,在视野里跳跃蔓延。“你举起南瓜,这样拍照更好看”,几位阿姨相依地坐在经年的木质老船上,手举南瓜,对着镜头绽放笑容。时光在此刻定格为动人的记忆。

铜山区文旅局的工作人员柳桐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经过精心设计却不着痕迹。老式马车、石磨、水车,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的真实物件;错落的梯田、悠闲的羊群、古雅的亭台水榭,看似随性,却构成和谐的整体。它们绝不是冰冷的舞台布景,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乡村叙事者,共同构筑了一个质朴鲜活的记忆现场。

走了一会,记者闻到空气中飘散着现烤面包的温暖香气。采访团来到梯田旁几座纯白的面包窑炉前。工作人员端出刚出炉的欧包,麦香四溢,瞬间成为全场焦点。不远处,戴草帽的大叔正在驾驶拖拉机在田间平稳犁地,“嘟嘟嘟嘟”的机器轰鸣声和麦香味互为“和声”。在稻田旁品尝新鲜面包,感受着土地上一步一位的真实劳作,探讨“从田间到餐桌”的生命循环与万物生长的奥秘,这何尝不是一种新式浪漫。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第4张图片-

汉王镇娃·两季。

澎湃新闻从运营方获悉,“蛙·两季”不仅仅是一个农文旅品牌,更是一个蕴含深意的文化符号。“蛙”既是天然生态的质检员,象征无农药种植和纯净食材,也唤起“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乡愁;“两季”既指水稻与小麦的轮作体系,也延伸出四季业态闭环,隐喻着生命循环与都市人“快慢两面性”的平衡哲学。

“蛙·两季”意欲成为一个连接都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中间态空间”。它不做昙花一现的网红景点,而是要成为乡村文旅的持久动能。数据显示,自2025年5月运营以来,“蛙·两季”已接待研学团500余批次、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总收入约37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蛙·两季”所在的汉王镇丁塘水街,是一条浸润着两千年汉风古韵的灵动街巷,东依苍翠看将山,西傍蜿蜒玉带河。而汉王镇本身,更是一处承载着“胜利”传奇的时空坐标。

这里因汉高祖刘邦而得名。传说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在此绝境拔剑,石裂泉涌,军心大振,“拔剑泉”由此流传千年。两千年后,同一片土地再次成为历史转折点——这里是解放战争从淮海战役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启航地。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坐落于此,曾汇聚华东指挥中枢,《京沪杭战役实施纲领》等关键文件在此酝酿,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石。

徐州铜山的文旅思考:让创意在乡村流动,成为新式发展动能-第5张图片-

徐州后花园汉王镇。

深厚的历史底蕴,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如今,随着文旅产业发展,汉王镇年游客量已突破80万人次。

其实,铜山文旅的探索,远不止于打造景点,而是在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是在古老文脉与年轻创意的碰撞中,在乡土宁静与都市活力的交融里,为现代人寻找心灵的“原乡”,为中国广阔的县域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温度与智慧的“铜山方案”。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