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王室与历史的永恒象征

mysmile 闻库 5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国王室与历史的永恒象征

威斯敏斯特教堂(英文原名:威斯敏斯特市 Abbey)又称西敏寺,坐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威斯敏斯特区。这座教堂并非大教区主教堂或普通教区教堂,而是英国王室的专属礼拜场所,其管理教长与法规均由王室直接决定。英国历代君主在此举行加冕仪式,同时它也是王室婚礼的殿堂和国王、王室成员及国家英雄的陵墓所在地。教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毗邻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西侧。

威斯敏斯特教堂占地面积达32,000平方英尺,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最初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进行扩建,1065年正式完工。1220年至1517年间经历重建。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长156米,宽22米,大穹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其彩色玻璃嵌饰的尖顶群美丽绝伦,双塔高耸,彰显庄严神圣。内部包含忏悔者圣殿、亨利七世礼拜堂、祈祷室、诗人角和教士会礼堂等,被誉为英国哥特式建筑的杰作。教堂内珍藏着一把1300年的英皇加冕宝座,底座下放置着来自苏格兰王国的“斯库恩”圣石,两者均为英国国宝。

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其悠久历史、宏伟建筑和重要宗教地位闻名于世,被称为“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作为英国文化与历史的象征,它也是全球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享有“荣誉的塔尖”美誉,是伦敦的标志性景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始建 威斯敏斯特市原意为“西部大教堂”,因位于伦敦金融城西部而得名。教堂前身为616年撒克逊国王塞伯特所建的隐修院。10世纪中期,坎特伯雷大主教圣邓斯坦说服英王埃德加,于公元960年扩建改建该教堂,由本笃会僧侣主持,作为本笃会修道院。

11世纪40年代,英国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为纪念圣彼得,弥补未能赴罗马朝圣的遗憾,决定在原教堂基础上修建宏伟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采用诺曼底登陆式建筑风格。扩建工程于1050年开始,1065年完成,形成十字形平面结构,包括中殿、忏悔者圣殿、祈祷室、亨利七世礼拜堂等重要部分。此时,威斯敏斯特教堂已成为英格兰共和国主要宗教中心之一,用于国王加冕和重要礼仪。

公元1066年1月6日,忏悔者爱德华去世,葬于教堂内,成为重要圣地。此后,王位传予其兄弟哈罗德二世,并在教堂举行加冕仪式。同年,征服者威廉一世成功征服英格兰,于12月圣诞节在教堂加冕为英王。威斯敏斯特教堂由此成为英格兰共和国国家权力与王室仪式的象征。

改建 13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三世因钟爱一位圣徒,决定大规模改建教堂。受法国皇家教堂启发,设计摒弃早期英格兰风格,以法国盛期哥特风格为主基调,由法国工匠亨利·德·雷尼斯主导设计。

改建始于1245年,至1246年,忏悔者爱德华时期教堂几乎全毁,结构彻底改变。工程从东侧十字形翼部开始,1253年由约翰·格洛斯特接任,1260年由罗伯特·贝弗利继任。后两位工匠引入尖拱、飞扶壁、玫瑰窗和肋拱顶等元素。教堂于1269年10月13日祝圣。1272年亨利三世去世时工程未完成,旧建筑仍与新部分相连,东段被拆除,向西延伸修建唱诗班、后殿、耳堂和小教堂。

1298年大火和1349年鼠疫屡次中断改建,直至查理二世即位后工程重启。1376年,修道院院长尼古拉斯·利特林顿牵头中殿改建,至查理二世被废前,围墙、拱廊支墩和西端殿宇基部已建成。后因经济衰退,工程再度停滞,1441年恢复。中殿改建耗时近150年,最终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完成,拆除忏悔者爱德华时期残留部分,整体以亨利三世时期早期英国哥特式风格为主。

扩建 亨利七世在玫瑰战争后建立都铎王朝,1503年起在原圣母堂位置建造个人礼拜堂。亨利七世礼拜堂占教堂三分之一面积,是最大陵墓,耗时近10年,约1512年完工。这是一座垂直哥特式建筑亨利七世伊丽莎白一世安葬于此。

16世纪30年代,亨利八世时期王权与教会矛盾激化,最终解散修道院。威斯敏斯特教堂无人管理,忏悔者爱德华神龛遭破坏,仅存底座。1540年1月16日,修道院院长与托马斯·克伦威尔及24位硕士签署《放弃契据》,宣告解散。大部分修道院建筑被拆,唯教堂幸存。同年12月17日,国王创立主教辖区,将教堂定为主教座堂。1540年前为天主教本笃会教堂,后成为圣公会教堂。1553年玛丽一世加冕后,由世俗牧师管理。1556年归本笃会控制,忏悔者爱德华神龛复原。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1559年7月10日再次解散。1560年5月21日,教堂重建为威斯敏斯特市圣彼得联合教堂,定为国王专用,不受主教管辖,成为王室专属教堂。

1734至1745年间,教堂西侧立面双塔由修道院工程师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设计,约翰·詹姆斯完成,形成现今样貌。

修复与重建 19世纪,威斯敏斯特教堂进行大规模修复重建。因历史破坏和自然损耗,建筑需修复保护。项目持续数十年,包括重建加固和新增元素。教堂成为除牛津市剑桥外英国最重要学术重镇。钦定版圣经部分在此翻译。19世纪末次修整中,拆除非哥特式构件,恢复哥特风格原貌,被视为英国哥特式建筑杰作。历经千年风雨,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称号。

建筑特征建筑形制 这座古老教堂是中世纪最大修道院之一,结构宏伟,装饰辉煌,整体坐东朝西,由教堂及修道院组成,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占地32,000平方英尺。教堂正门向西,由两座全石结构方塔组成,18世纪设计,双塔耸立,壮观非凡。主体长156米,宽22米,本堂两侧各有一道侧廊,上设廊台。本堂宽11.6米,上部拱顶高31米,为英国最高哥特式拱顶,比例狭高颀长,巍峨挺拔。总长62米,与本堂交会处有四大柱墩承托穹顶。穹顶以西为歌唱班席位,以东为祭坛。钟楼高68.5米,高耸壮丽。建筑采用飞扶壁,墙体较薄,体现技术进步。

整体建筑古典庄严,高大古朴,弓型石雕精美,立柱直指苍穹。上端林立彩色玻璃嵌饰尖顶,冲入天际,精巧绝伦,营造天堂般神秘感。四周高处窗户以彩色玻璃装饰,灰色主调中增添典雅华丽。

建筑结构 威斯敏斯特教堂全石建造,由教堂及修道院组成。正门向西为双石结构方塔,豪华度超圣保罗教堂。内部肋状拱顶广泛应用,压力转移至承重柱,实现轻盈屋顶结构,视觉更崇高庄重。内有圆顶拱门,通道灰暗庄严,内厅装点华丽。

建筑风格 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风格历经多时期变迁,从最初,采用圆拱半圆拱为主元素,墙壁厚重,窗户较小,带拱形或圆形装饰。发展至采用尖拱尖顶为主元素,墙壁为飞扶壁,窗户较大,尖形拱形,形成玫瑰窗和高耸尖窗的英国哥特风格。后受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影响,强调古希腊罗马建筑模仿回归,采用立柱、壁龛、浮雕和雕塑装饰,穹顶巨大,多半圆或圆形。尽管历经破坏重建,19世纪修复恢复哥特式原貌,成为典型,展示英国建筑精髓与演变。

细部特征 威斯敏斯特教堂拱顶高31米,为英国最高哥特式拱顶。因通道狭窄,视觉更显夸张。拱门纹饰精致,多沉重雕刻装饰。柱子使用抛光珀贝克。为提供国王加冕剧院式空间,唱诗班与高祭坛间留大区域。屋顶凸起物和雕刻品原为彩色,拱廊墙壁装饰金红色。

礼拜堂满布高窄且高质量细致雕刻特征元素。最靓丽特色为屋顶扇形拱顶复杂,含悬挂吊坠。吊坠建在半隐藏横向拱上。圣母堂遍布都铎王朝玫瑰和闸门象征。墙上小洞有近百尊圣徒雕像。伯纳德·弗劳尔设计原明亮彩色玻璃,现已不存。

教堂墙壁、柱子、拱门和窗户周围装饰各种复杂雕刻纹饰,包括花卉、叶子、动物、人物和宗教图像,展示当时艺术技巧文化意象。

建筑布局 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布局独特庄严,将不同区域功能有机结合。中殿为建筑主体,南北向延伸,中央是忏悔者爱德华圣祠、内殿和高坛及装饰精美靠背椅,与国王加冕宝座构成中心,举行王室葬礼、婚礼和加冕礼。东侧为忏悔者圣殿,独立小教堂,安放国王女王陵寝。西侧为祈祷室,设宽敞廊台,墙上有英国政治家纪念雕像。东端亨利七世礼拜堂为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代表作,装饰精美。南侧为著名诗人角,纪念众多作家诗人。东北角教士会礼堂为圆形建筑,用于教士会议。周围修道院建筑包括修道士寝室、食堂等。这些建筑紧密相连,构成壮丽整体布局。

主要景点西立面 威斯敏斯特教堂西立面是最具标志性部分之一,位于教堂西侧,面向威斯敏斯特宫。由两座高68.6米尖顶塔组成,中间有大玫瑰窗。哥特式造型具巴黎圣母院和兰斯圣母大教堂风格,钟声被英国广播公司用作报时声。整体覆盖华丽装饰,包括浮雕、雕塑和壁画,展示基督教故事和英国历史人物。西门廊有10幅浮雕人像,为20世纪基督教圣徒,包括圣科尔伯和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横跨侧廊和修道院围廊的飞拱平衡本堂拱顶水平推力,形成复杂支撑体系。

教堂中殿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中殿呈长方形平面布局,从西立面延伸至侧廊交叉点。由一系列拱廊拱门分隔成三通道,中间为中通道,两侧为长廊。长廊与中殿相连,环绕教堂中心。每个长廊由拱廊拱门组成,与中殿由柱子分隔。每个拱廊上方有一排窗户,提供自然光线。中殿末端与两横向廊道相连,形成十字交叉平面。这些横向廊道称北侧廊和南侧廊,也称北翼和南翼。它们与中殿交叉点形成中央穹基座,创造中殿最高区域。

中殿为威斯敏斯特教堂中央部分,最长最高区域。全长超100米,宽约25米,高近30米。天花板高阔,由一系列尖拱支撑。是英国哥特式拱顶高度之冠,使本堂比例狭高,产生宏伟庄严感。常用于举行大型仪式和礼拜活动。

忏悔者圣殿 忏悔者圣殿为独立小教堂,形状长方形。位于中殿与高坛区交叉点上方,可通过台阶从中殿进入。内部分多个区域,包括中央区域和周围走廊。中央区域为核心,走廊环绕。后部为半圆形后殿,常见于哥特式建筑。后殿为圣殿高坛区,通常安置圣器和重要宗教艺术品。

圣殿采用尖拱尖顶窗,突出哥特式特点,营造神圣庄严氛围。内部装饰精细,含壁画、雕塑和彩绘玻璃等,呈现精湛工艺和宗教主题艺术形象,增添宏伟庄严。

祈祷室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祈祷室(也称陵寝或侧廊)是教堂东侧依次排列的一系列小教堂,用于安放13至17世纪英国历代国王女王石棺墓室。约十个祈祷室,安息著名国王女王,如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亨利三世亨利五世亨利七世、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等。

祈祷室内墙壁、天花板和柱子装饰大量雕像、浮雕和壁画,展示英国历代国王女王形象和历史场景。通道和室内摆放许多先贤石塑雕像,或站立或躺卧。石棺上,国王雕像仰卧棺材上,棺两侧有仆人雕像跪垫子上。祈祷室中心为国王加冕宝座,自1066年以来,除被废爱德华五世和逊位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外,英国历代国王均在此椅加冕登基。

亨利七世礼拜堂 亨利七世礼拜堂由罗伯特·渥都设计,位于教堂东端,中轴线末端。有独立建筑结构和空间,可视为独立小型教堂,含主厅、陵寝和两侧廊。装饰华美精细,是英国晚期哥特式装饰风格杰出代表。

外部看,亨利七世礼拜堂采用哥特式风格,是英国垂直风格杰作之一。展示哥特式建筑典型特征,如尖拱、尖顶窗、飞拱和尖顶。这些元素赋予礼拜堂高度感和优雅外观,营造庄严宏伟氛围。亨利七世礼拜堂吊顶为扇形拱顶和垂悬拱顶结合,是历史上首座结合两种形式拱顶的礼拜堂。拱顶部分由威廉·弗图设计修建,下半部分由罗伯特·杰恩设计修建。

内部看,每个拱璧为多边形,中间是平顶凹窗。为让拱璧与玻璃完美切合,上部与拱点相交部分玻璃为多边形。但彩色玻璃在国共内战后被清教徒破坏。内部最引人注目特征还有巨大扇形垂饰,也称悬挂扇饰。这些扇形垂饰装饰在拱顶上方,呈现华丽花纹雕刻,营造壮观优雅氛围。拱顶采用钟乳石造型,石制花纹雕塑呈现美丽装饰,增添独特艺术气息。墙壁布满壁龛,立有95座雕像。这些雕像描绘各种宗教人物和历史人物,展示精湛雕塑工艺和艺术表现力。这座礼拜堂是不同国家艺术交流杰作:玻璃由荷兰工匠伯纳德·弗劳尔制作;墓周边祭坛围屏由德国或低地国家工匠托马斯·达斯曼制作;意大利人皮特·托里贾尼建造亨利七世及其妻子、儿子和母亲墓。

诗人角 著名“诗人角”位于教堂东南角。是英国文学殿堂,被英国人视为“荣誉的佛塔尖”,也是一部用大理石刻的英国文学史。碑分两种:镶于墙上壁碑和嵌在地上地碑。英国600年文学史上巨匠名家,如莎士比亚杰弗雷·乔叟珀西·雪莱极乐乐土乔治·拜伦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托马斯·哈代等纪念像或梁启超墓,均可在此找到。“诗人角”聚集120位被英国人认可已逝名家,待遇不同。乔叟和莎士比亚地位最高。乔叟拥有单独石棺,虽体积不大,却是“诗人角”唯一享有石棺者。莎士比亚虽未葬于此,但立有全身塑像。少数名人有塑像,多为半身像或头像,分布在莎士比亚周围。绝大多数人仅享有一块墓碑。可见,英国等级观念即使在此也泾渭分明。“诗人角”不限于诗人,也纪念有名作曲家、将军、政治家和科学家等。令人景仰名字中有查尔斯·达尔文艾萨克·牛顿等。

教士会礼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士会礼堂位于教堂北侧,毗邻高坛区。由大型圆形空间组成,中间有中央柱子或柱廊支撑屋顶。作为教堂内部会议场所,用于教士会议、讨论和决策。在过去历史中,是教士聚集讨论教堂事务、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财产之地,也是进行重要圣约仪式场所,如祝圣新教士、授予荣誉称号、宣布重要宗教事件等。教士会礼堂墙壁和柱子装饰精美雕塑和装饰品,体现当时艺术风格和宗教主题,增添独特美感和庄严感。

重要馆藏 威斯敏斯特市教堂内有大量馆藏,加冕用品以及勋章等庆典用品收藏于此。还有英国王廷收集关于历史、艺术、科学等各方面资料,如1500年来富于戏剧性的历史记录保存于此。人们在赞叹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艺术的同时,还可从中了解英国历史。

圣爱德华宝座 祈祷室中心是国王加冕宝座,1301年为爱德华一世制作,又称圣爱德华宝座。加冕椅用褐色木板制成,雕刻花纹。椅子四脚为昂首雄狮形状,椅背上部呈三角形尖顶状,非常庄严。下面曾放置古代苏格兰王国国王加冕用命运之石,后送回苏格兰,因它是苏格兰民族象征。椅子前台阶下摆放约70把木椅,椅背装饰彩色精美图案贵族家族盾形纹章。宝座和圣石均为英国镇国之宝。

无名英雄墓碑 教堂西大门内甬道正中有一无名英雄墓,埋葬一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的无名战士。黑色大理石墓碑镌刻“无名者最有名”著名墓志铭。为纪念二战牺牲于不列颠战役的空军英雄,教堂设立皇家空军礼拜堂,彩色玻璃上镶嵌参战68个空军中队徽章。

博物馆雕像 修道院地下礼拜堂设教堂博物馆,主要展品为历代国王和贵族去世后供凭吊用雕像。因根据死者面容精雕细刻,造型真实生动。最古老的是爱德华三世(1312~1377年)雕像。英国皇家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雕像刻画最细腻,惟妙惟肖。他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海军指挥官之一,曾海战大败拿破仑·波拿巴,最终导致其滑铁卢失利,被誉为“海洋权威化身”。

价值与影响宗教地位 作为英国国教中心,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皇室和国家重要宗教场所。自1066年威廉征服者以来,几乎所有英国君主在此加冕和陵葬,许多重要人物埋葬于教堂内,成为英国君主官方宗教仪式场所。威斯敏斯特市教堂在英国宗教史和君主制度中具有重要地位。

艺术价值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建筑艺术上取得令人瞩目成就。作为一座哥特式建筑杰作,展示哥特式建筑风格最高水平。其精湛建筑结构、精细装饰和雕塑、对高度和比例掌控以及彩色玻璃窗应用,使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建筑艺术杰作,对后来建筑和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其建筑风格和设计元素成为哥特式建筑重要参考和范例,对英国和全球建筑师产生广泛启发和影响。

文化价值 作为英国最重要文化和旅游景点之一,威斯敏斯特教堂吸引全球游客和朝圣者。其壮丽建筑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们了解英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威斯敏斯特教堂还举办音乐会、礼拜仪式和其他文化活动,丰富文化艺术领域表演和活动。

国家象征 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英国国家象征之一,代表英国传统和文化身份。其建筑独特性和历史庄严性,成为英国民众和全球社会认同英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志。加强了<a href="/dam极简主义民众对本国历史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它是英国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迹,使英国人民和全球社会对英国历史、文化和艺术传统产生共鸣和敬意。

开发与保护旅游开发 19世纪初,英国逐渐成为工业化国家,旅游业崭露头角。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英国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参观。为满足游客需求,当地政府和教堂管理方着手提升和改善威斯敏斯特教堂作为旅游景点的设施和服务。威斯敏斯特教堂逐渐从宗教场所转变为备受游客和朝圣者欢迎的旅游胜地。

19世纪中期,威斯敏斯特教堂周边区域逐渐发展成繁华旅游商业区。街道改善,设立旅游信息中心和礼品店,为游客提供导览服务和纪念品购买。同时,周边酒店和餐厅不断涌现,为游客提供舒适住宿和美食体验。

20世纪初,随着航空和交通发展,国际旅游业迅速增长,威斯敏斯特教堂成为伦敦最受欢迎旅游景点之一。为更好接待游客,威斯敏斯特教堂增加导览服务、多语种解说、虚拟参观等设施,提升游客体验。

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已成为伦敦标志性景点之一,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观瞻仰。

保护和修复 1808至1822年间,詹姆斯·怀亚特和托马斯·盖菲尔修复圣母玛利亚礼拜堂外部。1834年大火烧毁大半原有建筑,英政府决定建造举世无双的威斯敏斯特宫,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查尔斯·巴里设计,1840年动工,1857年完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下院会议大厅被炸毁,1950年重建。19世纪末,约翰·皮尔森对北立面上部进行改造修复,包括玫瑰窗石雕部分。牧师会堂和南耳堂山墙在19世纪由乔治·吉尔伯特·斯科特修复。

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英国伦敦政府与威斯敏斯特教堂管理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执行保护措施。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教堂结构稳定和外观完好,致力于保护威斯敏斯特教堂建筑和文化遗产。修道院外部结构已用不同类型石头进行多次修复和重新装饰。1989年4月19日,修道院南侧石制品中嵌入铅盖盒子形式时间胶囊,以纪念教堂此侧修复工作完成。北线主要由专业石材修复师雷恩和助手威廉·迪金森完成,其次是霍克斯穆尔,最近一次修复从1973年到1995年。

列入世界遗产 女王陛下政府通过两种方式保护英格兰共和国的世界遗产。根据《1990年规划(列入名录的建筑物和保护区)法》和《1979年古代古迹和考古区法》,对个别建筑物、纪念碑和景观进行指定;根据《<a href="/极简主义》的规定,通过英国空间规划系统进行指定。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证明了威斯敏斯特教堂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和贡献。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重要的中世纪遗迹原址上于1840年重建的威斯敏斯特宫殿是新哥特式建筑的典型。这里还包括圣玛格丽特教堂,这是一座小型的直角哥特式风格的中世纪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从11世纪起历代国王都在此举行加冕仪式。

伦敦市长计划为伦敦及其未来20-25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框架,并定期进行审查。包括威斯敏斯特市世界遗产的10个景观,包括从议会广场向威斯敏斯特宫的景观。<a href="/damochuangyi/851659451706798714极简主义的核心战略中还制定了总体保护历史环境和具体财产的政策。其跨领域政策规定了历史环境的管理和重要景观、建筑物和空间的保护,特别是威斯敏斯特世界遗产。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威斯敏斯特宫都有保护计划,根据定期检查计划制定了全面的保护维护制度。威斯敏斯特世界遗产管理计划由该地产的指导小组于2007年发布。

相关文化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常被人们称为英国皇家教堂,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威廉一世在这里加冕为王后,历代英国国王均在此举行加冕礼;同时也因为这里是许多英国国王和女王的最后安息之地。

加冕 加冕礼(Coronation)是欧洲<a href="/damochuangyi/417396287424580070极简主义国家始自中世纪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与宗教仪式,在公元8—9世纪逐渐形成规范的礼仪。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共和国的首都为温切斯特,加冕礼通常是在温切斯特大教堂内举行。国王在此戴上王冠,财宝被保存在这座大教堂内,象征着权力的归属。诺曼征服前后,英格兰的政治中心移至伦敦,加冕礼地点也相应地转移至此。

1066年,威廉一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加冕典礼。此后,英国皇室的历代帝王多是在此加冕成为统治者,从11世纪的诺曼“征服者”开始,除了13岁即被谋杀于中的和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1936年自动放弃王位的爱德华八世之外,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当今英女王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就是于1953年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里举行加冕典礼的。据统算一共有38位王储在此加冕。

婚礼 王室成员的婚礼以及其他历史性的庆典,也多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实际上成为了英国皇室的御用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英伦王朝的风雨沧桑。

1981年,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见证了英国的"世纪婚礼"。1947年,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她的远房表兄菲力浦王子的婚礼也是在此教堂举行。

葬礼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英国君主的陵墓所在,从亨利三世乔治二世的20多位国王死后都葬身于此。不是国王的其他皇室成员即使不能埋葬在此地,至少也要在此举行葬礼。

1997年8月31日,年仅36岁的英国在巴黎遇车祸而身亡,199极简主义年9月6日,英国王室在这座教堂为举行了葬礼,她灵柩就放在这里供人瞻仰、凭吊,当时曾有媒体报道说,估计有2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一场面。

2002年4月9日,它再次以盛大的场面进入全世界的视线:当天250多台摄影机和400名技术人员,动用一万米长的电缆,将英国王太后的盛大葬礼的现场转播到全球187个国家。

     <p>参考资料 ></p><p><a href="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history/explore-our-history/nave/">The Nave</a>.Westminster Abbey.2025-01-09</p><p><a href="极简主义</a>.Westminster Abbey.2025-01-09</p><p><a href="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history/explore-our-history/poets-corner/">Poets’ Corner</a>.Westminster Abbey.2025-01-09</p><p><a href="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威斯敏斯特教堂</a>.威斯敏斯特教堂官网.2023-07-18</p><p><a href="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about-the-abbey/history/history-of-westminster-abbey">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历史</a>.威斯敏斯特教堂官方网站.2023-07-18</p><p><a href="https://whc.unesco.org/en/list/426contentdes_zh">Palace of Westminster and Westminster Abbey including Saint Margaret’s Church</a>.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2023-11-15</p><p><a href="http://www.71.cn/2015/0326/788964.shtml">世界文化遗产——威斯敏斯特宫殿和教堂以及圣玛格丽特教堂</a>.宣讲家网.极简主义</a></p><p><a href="http://www.stoneyun.com/sys-nd/505.html">看了威斯敏特大教堂,石材无色差论者该闭嘴了(之二十五)</a>.石材云仓.2025-08-12</p><p><a href="https://www.westminster-abbey.org/history/explore-our-history/architecturei2318">Architecture</a>.Westminster Abbey.2023-12-25</p>

标签: 英国斯敏威斯特 威斯敏斯特家族 威斯敏斯特公爵简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