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岸复兴绘新卷:“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苏河湾举办

mysmile vo快游大全 1

2025年11月20日,“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对话讲坛系列活动第六期“城市更新·蝶变共生:苏河湾”在苏河湾中心42楼的党群服务中心举行。作为2025年“城市更新·蝶变共生”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本期对话聚焦苏河湾如何通过持续的蝶变焕新、多元业态融合与人民城市建设,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可漫步、可阅读、可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实践样本。

水岸复兴绘新卷:“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苏河湾举办-第1张图片-

活动现场。本文图片均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城市更新的根基在于历史文脉的传承,而方志正是记录文脉的重要载体。活动现场特别设置赠书仪式,市、区方志办向北站街道办事处、上海苏河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赠送《极简上海志》《申活志》《简明静安史话》《时光里的家园》等地情文化书籍。静安区档案局局长、馆长,方志办主任、党史研究室主任汝熙玲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方志资源数字化传播的成果——线上方志资源平台“静安知了文库”让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触手可及。

水岸复兴绘新卷:“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苏河湾举办-第2张图片-

静安区方志办主任汝熙玲介绍“静安知了文库”

锚定历史根魂:城市记忆的传承之道

“苏河湾的每一处肌理都镌刻着上海的城市记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研究馆员、博士、上海方志讲师团高级讲师刘雪芹以《苏河湾的前世今生:从工业摇篮到城市新界面》为题,从方志视角勾勒出百年变迁:通过一幅幅历史地图,图解苏河湾的城市化进程,从水陆、客货集散中心到民族工业大本营,从日军大轰炸到棚户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漫漫蝶变之路,用图片和文献印证了苏河湾的更新始终立足历史根脉。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上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永康教授阐释:“苏河湾更新不是推倒重建,而是保护性开发中的价值再造。” 他以天后宫的研究性修复为例,介绍通过考古梳理历史信息、结构加固保留原构肌理、动线优化适配公共功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了“修旧如旧”与“功能重塑”的精准结合,让历史建筑在留存文化基因的同时融入现代生活,使历史遗产活在当下。如今,静安区对苏河湾地区的风貌保护街坊、历史建筑制定分级分类的修缮保护方案,打造一条“历史老建筑长廊”,让四行仓库、上海总商会旧址、福新面粉厂等承载民族工商业记忆的地标重获新生。

践行复兴智慧:多元融合的焕活之法

如果说历史传承是“根”,多元创新便是苏河湾焕活的“脉”。上海苏河湾功能区管委办品牌总监刘畅分享了区域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我们要让苏河湾不仅是企业总部汇聚的静安国际CBD,更是宜居宜业的延伸、城市活力的体现。”

如今的苏河湾,既有静安大悦城、万象天地等以首店首展为特色的商业地标,也有国际光影节、苏河左岸Citywalk等主题旅游产品;既有上海总商会旧址等民族工商业历史的深度挖掘,也有“奔流”系列国际对话的持续开展;既有桨板赛、赛艇赛、犬运会和体育季等多元体育活动,也有苏河皓司、影像艺术中心等艺术场馆串珠成链打造的“艺术苏河”。这些项目的系统推进,正推动苏河湾作为静安CBD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可漫步、可阅读、可共享”的世界级滨水区迈进,逐步展现出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的中央活力区风貌。

水岸复兴绘新卷:“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苏河湾举办-第3张图片-

嘉宾对话

传递民生温度:人民城市的实践之本

在本期活动的Citywalk“微旅行”环节,与会者沿滨水步道前行。亲水平台、重生的工业旧址、休憩长椅、无障碍坡道等细节,尽显“以人为本”理念。老居民草坪嬉戏、年轻人取景拍照、游客聆听讲解——这幅和谐画面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

在细节处,苏河湾的更新尤为动人:北苏州路的慢行步道上,彩色喷涂清晰界定出“骑行道”与“慢步道”的专属空间;沿途的智能座椅具备手机充电功能,为市民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更贴心的是,河岸栏杆上镌刻着盲文,其上记录着沿河老建筑的过往故事,让视障群体也能通过触摸感知城市记忆。这些细腻设计背后,是静安区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承诺,真正实现了“还水于民,还绿于民,还岸于民”。

从工业遗产保护到生态岸线复兴,从业态创新到民生对接,苏河湾为上海城市更新提供了深刻启示:成功的更新既要守住历史“根魂”,传承街区记忆与水岸文化;也要激活当代“形神”,以业态创新注入活力;更要扎根民生“根本”,让改造承载生活期盼。当苏河湾成为上海世界级风貌的重要名片,这座城市的更新故事,必将在历史与未来的交融中,书写更具温度与活力的篇章。

水岸复兴绘新卷:“何以上海·志在上海”在苏河湾举办-第4张图片-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