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金鸡·鼓浪屿论坛、学术论坛、编导演论坛等相继举行。其中在厦门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举行的金鸡·鼓浪屿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如何加快电影产业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让技术之“新”赋能艺术之“质”,让创新成果更有力地服务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展开热烈探讨。

金鸡·鼓浪屿论坛现场 本文所有图片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正值中国电影120周年双甲子之际,而据历史考证,目前现存最早的厦门地区电影放映时间,恰为1905年12月30号,“正是在鼓浪屿这座小岛上”。

金鸡·鼓浪屿之夜(鼓浪屿近代建筑群·英国领事馆旧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世名发言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高世名在论坛上系统阐述了对电影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刻思考,他首先界定了文化艺术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严格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的转型升级’,其核心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而在文化艺术领域,新质生产力更多地被理解为‘创新动能’,具体体现为新工具、新技术、新媒介、新场景和新平台。”
他点明了本届论坛的核心关切:探讨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如何为电影注入新动能。并强调说,“科技和艺术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启蒙,协同演化,而不应该仅仅是把科学技术化,把技术工具化。”由此,他也提出了一个更为根本性的议题:讨论不能仅限于电影如何应用新技术,更需要思考“电影本身是否可能重新成为一种新质生产力,重新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程、更新生产关系的解放的力量。”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高世名从历史维度指出,诸如马克思的《资本论》、乔伊斯的意识流文学、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电影技术等,其意义都超越了本身的学科或技法范畴,它们实质上是“建构起现代性的感知技术,感性之学”。
面对21世纪数字智能时代电影正经历的“从制作到叙事、从工具到界面、从生产方式到消费场景的全方位的自我迭代”,高世名指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悄然引发一场涉及创作思维、产业格局乃至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革新”。
他在发言的最后提醒道:“技术本身不是终点,而是路径。在一个日益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社会中,守护人之为人的感性活力与精神自主,在虚实交织的多重现实中安顿我们的身心。”
锚定新质生产力,“追求叙事之魂和内容之精”
在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看来,新技术浪潮至少带给电影三方面的机遇:“内容创作因新技术而更抵近使命;电影制作因新技术而引擎更强劲;电影产业因新技术而实现新巨变。”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发言
她以上影集团实践为例介绍,今年9月发布的沉浸式XR体验项目《浪浪山小妖怪之邀你同行》已落地全国24个省市60家门店。同时她强调:“要更加坚定推出更多人民喜爱的好电影的目标,新质生产力服务于高品质内容打造,全在于追求叙事之魂和内容之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从人文经济学角度提出:“新质生产力应该是一种‘合目的性’的生产力。这种无论是技术的突破,还是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最终要服务于根本的目标,就是人,尤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发言
他认为,在电影的主场,“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和学会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理性,发挥最大的价值;另一方面则要始终坚守人文价值的基本立场。"
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文涛分享了公司在AI辅助创作和虚拟现实电影领域的探索。他介绍道,“影谱汉语电影AI辅助创作平台”目前已能做到“5万字的剧本,5分钟拆解完所有的分镜头,20分钟生成故事版”。在虚拟现实电影方面,西影开发了坐观式院线系统,“每一个人的家庭影院梦想已经变成现实”。
打破线性创作模式,AI技术已成为常规武器
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魏明以《流浪地球2》为例,看技术创新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流浪地球2》是一个完全靠技术来向前驱动艺术效果,再拿艺术效果反逼技术不断更新最典型的一个影片。”他介绍说,公司在《流浪地球2》中优化改进了USD文件格式,统一了67家外包公司的制作标准。

哪吒系列动画电影视效总监石超群发言
哪吒系列动画电影视效总监石超群回顾了国产动画工业化进程:“从《魁拔》时期‘流程全靠人工对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集结全国60余个团队,再到《哪吒2》调度全国138家团队4000多名动画人,这标志着一个成熟工业生态的形成。”在他看来,AI技术已成为常规武器,“AI把一周的工作量能压缩到2天”,但核心是“已经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陈军
北京电影学院智能影像工程学院院长陈军指出,AIGC技术正在改变电影制作模式。“传统的制作流程,分为前期、后期,它是相对线性的。而AIGC技术实际上彻底打破了传统线性创作模式。”他认为,未来电影制作将走向“从创意构思直接到生成成片”的模式,但“真人共情不可替代”,将形成人机共同表演的场景。
应对技术变革,电影人“要动起来、做起来”
著名导演、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黄建新提出:“人工智能是一场革命,电影在每次变革中都获得新生。”他观察到,时间碎片化的趋势下,“除了休息日,在一周五天的工作日里,现在的人很难拿出4小时看电影”。因此,电影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是2小时的沉浸,也可以是十分钟的感动”。他强调要“克服经验主义”,“避免陷入坐而论道,要动起来、做起来”。

著名导演、厦门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黄建新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发布报告指出,新质生产力推动电影从“一种可看的艺术转变为一种可进入、可互动、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文化生活的核心组件”。他同时提出行业面临“技术伦理困境亟待突破”、“人才结构性短缺日益凸显”等挑战。
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发布的投融资报告显示,2025年票房前50名影片的出品方数量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对于高质量稀缺题材的影片,主控出品方会更加强调影片的控制权”。同时,在公开披露融资金额的融资事件中,“AIGC影视应用赛道的融资金额最多,总计超过27亿元。其次是AI大模型赛道,总计超过13亿元。”

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院长牧晨发言
大麦娱乐灯塔研究院院长牧晨介绍,2025年票房预计达450亿元,3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63%。“观众的画像已经持续向女性、向成熟群体、向下沉市场进一步倾斜。”他表示,观众越来越垂类,“越来越知道自己想看什么样的电影”。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发布了电影合同示范文本专家建议稿,涵盖投资、制作、发行等环节。她表示,这些文本"不仅是法治护航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更是以法治之力服务电影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体现"。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丹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副主任王丹在发言时,着重推介了《哪吒:新大众文艺的力量》一书。她表示,该书是对《哪吒之魔童闹海》现象的总结,“不仅是对哪吒现象最及时的学术回应,也是电影作为新大众文艺力量的一次生动注解”。

《哪吒:新大众文艺的力量》 该评论集近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