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下午,“2025世界城市文化大会”分会场五——“科技、女性与都市风景:世界文学中上海记忆的多维交织”在上海大厦二楼翡翠厅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妇委会、华东师范大学女教授联谊会共同协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刘婕、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出席了会议。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陈俊松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六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位学者在会上做了主旨发言,沪上多所高校的近40名师生积极参与,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本分论坛旨在深入领会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探讨女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创造者、推动者与传承者”的重要角色,从文学书写与性别视角为大会注入了深刻的人文省思。论坛汇聚了多位长期研究外国文学与文学翻译的专家学者,聚焦在日新月异的AI科技浪潮影响下,文学如何捕捉、塑造并传播上海的城市记忆与文化身份这一核心议题展开研讨。

分会场五现场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以《上海: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实验场”》为题发言,指出上海作为多语种文化共存的全球性城市,早在20世纪初便形成跨地域的文化网络,通过汉学家、驻沪记者、外国侨民、出版机构、法文报刊,以及以徐仲年为代表的双向译者,成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试验场和重要阵地。如今上海年轻一代作家中兼具作家与翻译家身份的群体也延续了这种双向交流传统,而文化交流的核心在于人的相互理解,这一观点呼应了大会AI时代人文交流的核心命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袁筱一做主旨发言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琼教授以《上海城市剧场的故土与远方——从〈驯悍记〉与〈白马咖啡馆〉说起》为题发言,先梳理了上海城市剧场的发展历程:1866-1949年,引入西式元素、话剧成熟;1949-1990年,推动斯坦尼体系、戏剧解冻;1990年至今,呈多元生态并探索沉浸式形式;然后分析《驯悍记》京剧改编版弥补莎剧不足、融合京剧与上海文化,《白马咖啡馆》以犹太难民历史为背景、中英双语且虚实结合拉近观演距离;最后展望未来,提出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全球叙事等发展趋势,强调上海城市剧场已成文化创意的发生器。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琼教授做主旨发言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校本科生院副院长董琇以《上海题材小说翻译与上海城市形象再现》为题,从翻译视角出发,分享了借助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数字人文方法开展的上海题材小说外译研究。该研究选取1933年至2000年的多部上海题材的小说及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汉语与英文参照语料库对比、关键词提取及定量定性分析,提炼出上海作为金融之城、时尚之都等多元城市形象,同时发现译者会基于英美读者的文化认知,对小说中上海的积极特征进行正向强化,对部分文化差异相关内容做中性化处理,进而探讨了外译对上海国际城市形象的影响与重塑,为中国城市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有益参考。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校本科生院副院长董琇做主旨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作家姜玉琴以《人工造景:刘呐鸥〈都市风景线〉中的上海“风景”》为题,指出上海在文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代性价值,却常因“商业城市”标签被误解,文学史对海派文化也存在偏见。她以刘呐鸥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为核心,强调这部新感觉派小说集意义重大——它打破五四以来乡土文学主导的局面,开创中国大都市文学文本,书中通过描写上海大马路、电灯、汽车、西式建筑及城市特有的声音与气味等人造景观,展现从“诗意栖居”到“欲望张扬”的文学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完成关键现代性突破。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姜玉琴研究员做主旨发言
上海大学教授、期刊社社长曾桂娥题为《编织“她乡”: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乌托邦城市》的主旨发言以美国早期女性主义作家吉尔曼的乌托邦创作为核心,介绍了其在《她乡》等作品中构建的女性理想社会及废除厨房、家务有偿化、公共服务社会化等女性解放理念,结合国务院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上海现有12338维权热线、母婴室等女性友好举措,指出当前通用型家务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吉尔曼的思想可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伦理借鉴,建议城市从世界文学中汲取智慧,打造包容所有性别与世代的关怀之城。

上海大学教授、期刊社社长曾桂娥教授作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陈俊松教授做了题为《二战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文学书写和记忆重构》的主旨发言。他首先回顾了历史上犹太人抵达上海的三次浪潮,以再现二战期间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这段历史的两部小说《上海遗产》《魔咒钢琴》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文学在记忆重构中的作用以及和其他记忆媒介相比的独特价值。他指出,《上海遗产》讲述主人公玛雅借翻译母亲去世后留下的德文日记探寻母亲在上海避难的经历、实现母女和解、增强自身勇气的故事;《魔咒钢琴》以钢琴为线索串联跨世纪的爱情,凸显上海犹太难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情谊。陈俊松教授指出这类虚构的文学作品已成为保存犹太人避难上海这段经历、重构上海城市历史的记忆场。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陈俊松教授做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孟令子副教授以《穆时英小说英译本中上海摩登舞女形象重构探析》为题,聚焦穆时英小说英译本,探讨其中“摩登舞女”形象的跨文化再现与审美变迁。她指出在翻译《公墓》时,译者有意改写舞女被动形象以印证自身在老上海文化史研究中建构的中国现代性话语。孟令子副教授同时提到,英语世界对穆时英作品的研究已从文学视角转向社会文化史导向,这一转变反映了八九十年代英语世界中国研究从社会史、革命史向大众文化取向城市史的范式变迁。她还指出,译者采用民国小报史料作为研究依据,存在视角偏差问题,因此主张应从海外中国研究视域理解中国新当代文学作品的译介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系孟令子副教授做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晨晖学者陈贝贝题为《〈上海舞〉中的世界主义记忆与不稳定身份》的主旨发言以布莱恩·卡斯特罗的小说《上海舞》为切入点,探讨世界主义记忆与流动身份在都市文本中的交织。作品通过模糊真实与虚构界限、以“舞蹈”串联记忆与遗忘悖论,将上海塑造为承载家族记忆与世界主义精神的“记忆场”。陈贝贝老师还提出“世界主义记忆”这一核心视角,指出该记忆模式跨越种族与国家界限,在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了传统集体记忆的民族国家局限,《上海舞》中主人公辗转多国追寻家族史的经历、作者复杂的混血背景与作品中多元文化的交融,均体现了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杂糅性,传递出以世界主义姿态应对身份不稳定性的生存智慧。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晨晖学者陈贝贝做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晨晖学者巴禹心以《异托邦的乡愁:俄侨文学中的上海空间与家园想象》为题,聚焦俄侨文学,借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亡上海的俄侨作家如何通过文学书写构建空间感知与家园想象,既追溯了俄侨流亡背景、上海作为避难所与精神矛盾体的属性,也分析了文学中上海形象从异域冲击到复杂立体的转变,还关注到安德森等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俄侨文学在文化适应与身份重构中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上海与俄侨文学相互交织的独特文化记忆。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晨晖学者巴禹心做主旨发言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德语系晨晖学者何心怡题为《新世纪德国儿童文学中的上海形象——摇摆于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的主旨发言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基础,聚焦三部德国儿童小说,剖析其中上海形象:既有对地铁拥挤、秩序杂乱等城市病的批判式书写,折射德国对自身城市化的反思;也有以西方为圭臬,赞赏外滩等类似西方城市区域、强化德国文化认同的书写,还有对郊区水乡古镇的描绘,契合西方对江南风情的想象,接近乌托邦形象。她指出,这些书写中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形象共存,上海形象是德国基于自身文化需求的集体想象。

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德语系晨晖学者何心怡做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在总结发言中,衷心感谢了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搭建的宝贵平台,以及上海各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对本次分论坛的大力支持;并期待我院外国文学研究团队勇担“文明互鉴”的使命,深入探索AI时代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辅相成,积极投身于服务文化强国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做总结发言
在全体与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圆满落下帷幕。论坛以文学为镜,映照出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不断重构的“文本城市”。通过梳理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等国作家笔下的上海,与会学者系统分析了从“摩登舞女”到“赛博格”的文学再现,多维度地审视世界文学如何借助科技语境与性别视角,想象与重构这座位于东方的国际大都市。本分会场以上海为案例,致力于折射科技、性别与城市记忆三者的互动规律,探讨了文学叙事如何为在全球视野中保存城市文脉、激发文化活力提供新的智慧和动能。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今天,这场女性书写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正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注入新的生命力。

供稿:邱璐璇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