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

mysmile 闻库 1

秋分过后,崇明新村乡的稻田泛起金浪。稻米文化中心的广场上,一群身着汉服的孩子正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做稻穗香囊,空气中混着稻香与艾草的清香。不远处的草坪上,“六艺社”的孩子们正跟着老师在稻田边诵读《论语》,稚嫩的童声与稻浪翻滚声相映成趣——这是崇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最寻常的一幅图景,却生动诠释着文明在绿脉乡风中扎根结果。

作为上海唯一的世界级生态岛,崇明区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根基,构建起“流动+固定+嵌入”的多维文明实践网络,通过百姓戏台、六艺社、石榴籽城乡大健康直通车等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实践载体,让文明实践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在长江入海口的这片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崇明样本”。

百姓戏台:方寸舞台间的文明交响

“咚咚锵!咚咚锵!”11月1日下午,瀛洲公园内的“百姓戏台”第六场活动如期开演。随着锣鼓声起,身着传统戏服的演员登台演绎越剧《洞房》经典唱段,婉转的唱腔瞬间吸引了周边散步的市民,原本零散的人群渐渐聚拢成整齐的观众席,连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也驻足停留,轻轻为孩子讲解着戏中的故事。

这方看似朴素的“百姓戏台”,早已超越了普通文艺演出的范畴。自推出以来,它以十期系列活动为脉络,构建起一个“复合型”文化生态平台,成为崇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鲜活载体。与传统“送文化下乡”的单向输出不同,百姓戏台创新性地采用“文化+”模式,将文艺表演与政策宣传、非遗展示、志愿行动等元素有机融合,让舞台成为集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服务群众于一体的综合性阵地。

在第六场活动中,除了沪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古筝独奏《战台风》的激昂旋律令人热血沸腾,小男孩用小号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深情婉转,而崇明本土脱口秀演员则以诙谐幽默的方言,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生活趣事,引得台下笑声连连。更巧妙的是,活动间隙穿插的“共筑狂犬病防控防线”科普环节,通过互动问答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掌握实用知识,实现了“欣赏艺术+学习知识”的双重收获。

“百姓戏台的灵魂在于‘百姓’二字。”活动负责人介绍,戏台的表演者既有专业文艺志愿者,更有本地文艺爱好者、民间艺人,甚至是通过海选脱颖而出的普通群众。而独特的“举牌评审”机制,让20位观众代表与专业评审共同拥有评判权,真正实现了“百姓演、百姓看、百姓评”。

截至2025年11月,百姓戏台已累计开展活动18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3万。从《梅芬自叹》等经典唱段到移风易俗主题脱口秀,从非遗江南丝竹到中西合璧的器乐演奏,这方寸舞台如同一个文化棱镜,折射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高雅与通俗的对话,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元素的交融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第1张图片-

瀛洲公园“百姓戏台”启幕仪式。本文图片均为崇明区委宣传部提供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第2张图片-

“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

六艺社:传统文化浸润成长之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崇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六艺社”公益课堂上,老师正带领亲子家庭诵读《论语》经典名句。孩子们端坐桌前,跟着老师逐字逐句品读,家长们则在一旁认真记录,偶尔与孩子眼神交汇,形成跨越代际的文化共鸣。

作为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重点打造的“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六艺社”文明实践公益课自2025年9月启动以来,便以独特的文化浸润模式收获家长与孩子的青睐。课程涵盖《论语》诵读、围棋、书法、国画、古琴等多元内容,通过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在国画课堂上,老师示范着用笔墨点染山水,孩子们模仿着勾勒线条、晕染色彩,虽然笔触略显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在围棋教室里,“棋从断处生”的博弈智慧通过实战对弈慢慢渗透,孩子们在黑白棋子的交锋中锻炼逻辑思维;书法课上,老师握着孩子的手练习起笔、行笔、收笔,让他们在横竖撇捺间感受汉字的结构之美;而古琴课上,广陵派传承人杜思睿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高山流水》的经典曲声中,孩子们静静感受“天人合一”的古老意境。

“六艺社不只是一门课,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生活方式。”一位参与亲子课堂的家长表示,与孩子共读《论语》、同习六艺的过程,不仅让家庭收获了知识,更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文化桥梁。这种“亲子共学”模式,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在互动体验中真正“活起来”,为青少年的精神成长注入深厚底蕴。

更具特色的是,“六艺社”打破了课堂的物理边界,将学习场景延伸至自然之中。未来,崇明将打造“行走的研学课堂”:在湿地林中写生,让笔墨与自然对话;于稻田间诵读,听经典回荡在田野;借古琴雅集传递和谐,感悟天人合一;结合农时节气,让“六艺”回归乡土现场。整个崇明生态岛都将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实景课堂,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更深切地感受文化与生态的共生之美。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第3张图片-

国画课上老师与学生亲切互动。

石榴籽直通车:流动的健康服务暖民心

“医生,我这膝盖常年劳作后酸痛,您帮我看看是不是劳损?”11月2日下午,上海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的厂区广场上,“石榴籽城乡大健康直通车”的义诊帐篷前人头攒动。来自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骨科专家饶志涛正耐心地为职工查体,详细询问病史并给出专业诊疗建议,旁边的眼科、消化内科、心脏康复科等义诊台也排起了长队。

这项已持续4年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由崇明区委宣传部、区精神文明办、上海崇明石榴籽公益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将市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基层,为农村地区和企业一线职工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平时上班忙,去市区医院挂号难、耗时间,这次专家上门服务,一次性解决了我好多健康困惑。”一位因肠胃不适前来咨询的职工拿着医生推荐的药方,脸上满是感激。另一位不慎摔伤后留有后遗症的工作人员,也在骨科专家的细致诊断下得到了针对性治疗方案。

作为项目的常客,同济医院关节外科行政副主任饶志涛今年已参与四场义诊活动。他发现,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绝大多数职工都有定期体检的习惯,但长期劳作导致的劳损问题较为普遍。“能把医疗服务送到一线,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饶志涛说,每次看到职工们满意的笑容,都让他更加坚定了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心。

四年来,“石榴籽城乡大健康直通车”的足迹遍布崇明16个乡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及健康咨询近170场,共计服务群众20万余人次,其志愿者队还荣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颁发的2023-2024年度优秀慈善志愿者集体荣誉证书。

从社区养老院到企业厂区,从线下义诊到线上科普,这辆流动的“健康快车”不断拓展服务边界,通过“政府引导、公益组织搭台、医院助力、群众受益”的模式,打通了健康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第4张图片-

“文明实践·石榴籽城乡大健康直通车”慈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

生态+文明:绘就城乡共美新图景

在崇明,文明实践从未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文明实践”的独特发展路径。

新村乡稻米文化中心作为3A级旅游景区,将“垦拓文化”与“稻米文化”融入文明实践,打造了集文化传承、思想引领、惠民服务于一体的核心阵地。针对青少年群体,这里开展插秧、割稻、印糕制作等农事研学活动。

传统节日期间,非遗漆扇制作、花灯制作、越剧演出等活动轮番上演;每月举办的稻香生态市集,通过乡土美食展销、非遗体验等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播与消费增收的双赢。而“家+书屋”的建设,更将服务延伸至家风建设,亲子阅读、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让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在长江之畔,“共抓大保护,同‘Hui’蓝秀带”生态志愿行动持续推进。2025年,崇明区联动团区委、区水务局组织巡河护河、滩涂清理、生态监测等志愿服务活动156场,2800名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江岸,用行动守护绿水青山。暑期举办的“江海共生・绿动长江”生态科普展,设置生态知识展区、互动体验区和实践教学区,成为青少年生态教育的热门打卡点,展期接待学生1.2万人次,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这种“生态+文明”的融合,更体现在文明实践阵地的创新布局上。崇明区构建起“流动+固定+嵌入”的多维文明实践矩阵,“稻香新风号”流动文明实践载体全年开展服务42场,覆盖群众6000余人次;万达广场“百姓舞台”、瀛洲公园“百姓戏台”等固定阵地累计开展活动18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3万;医院、公交场站等嵌入式“文明实践点”,让文艺、科普、卫生等服务随时可及,实现文明实践“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系列|生态崇明,绿脉乡风滋养出的绚烂文明实践之花-第5张图片-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学农主题活动

从瀛洲公园的百姓戏台到稻田里的六艺研学,从流动的健康直通车到江边的生态志愿行动,崇明的文明实践始终扎根乡土、贴近民心。崇明以文化为魂,让传统文脉在创新中延续;以民生为本,让文明服务在烟火中生长;以生态为脉,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不仅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崇明探索”,更为超大城市郊区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