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理念跨越五百年仍熠熠生辉。抽象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舞蹈语言表述出来?贵州省歌舞剧院历时三年打造的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尝试给出答案。

舞剧《王阳明》剧照
11月14日至15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王阳明》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连演2场。15日,王阳明扮演者张猛、“少年王阳明”扮演者王昱程、王阳明妻子诸氏扮演者程思佳竞逐第三十四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展现贵州原创力量的艺术追求。
该剧聚焦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精神之旅,以“寻道”“悟道”“证道”三幕结构,艺术化呈现了他从人生低谷破局重生、由凡而圣的心路历程,自2024年首演以来已全国巡演近50场,收获无数好评。

舞剧《王阳明》剧照
“用肢体叙事打通古今隔阂,实现阳明心学的当代转译,让哲学在舞台上‘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内心。”这是导演王亚彬接下这部剧所面临的挑战。最初接到剧组邀约,她思考了半个月才决定加入,“在此期间,我做了研究功课,王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人生,以及他的哲学思想与他人生经历的密切关系,是吸引我的核心。我一直在探索文学、哲学与舞蹈的融合,思考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世界性的舞蹈语汇。舞蹈在传达抽象意义方面,和哲学有相似之处。这次创作正是一次难得的挑战。”

舞剧《王阳明》剧照

舞剧《王阳明》剧照
为了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抽象概念转化为舞蹈语言,王亚彬团队以“格物”与“诚意”为创作方法,在缜密的节奏把控中,将故事事件与抒情意象结合,让哲思通过意象性舞段自然渗透。在艺术表现上,她注重节奏的缜密、张弛的度,以及如何扣人心弦,将故事事件融入戏剧结构,并与抒情性、意象性完美结合。在推进剧情的同时,借助通感和共情,将王阳明的哲思理念以意象性舞段渗透其中。

舞剧《王阳明》剧照
舞剧创作中还巧妙地融入了贵州的非遗符号,以“极简而震撼”的视觉语言打破哲学的陌生感。那些属于贵州的文化意象,在舞台上被重新激活,回应着观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共鸣。
“王阳明这样一位人物非常吸引我。”面对这个题材,编剧若水既有一种面对挑战的兴奋感,又有巨大的压力。在创作过程中,她对王阳明的认识不断加深,“这是一个从学习,到感佩,再到解读和表达的过程。”
“用现代人的视角和方式解读王阳明”是若水在剧本创作中始终坚守的原则。她将剧情聚焦王阳明从朝堂觐见到龙场悟道的前半生,“大处着眼,小处下手,用巧劲儿”,通过“序+三幕+尾声”的结构,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舞剧完整的精神脉络。

舞剧《王阳明》剧照

舞剧《王阳明》剧照
“这样的结构设置,在重温王阳明悟道过程的同时,更多的是突出了王阳明与世界的关系、与人性的关系、与贵州的关系,多维度多层面表达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充分发挥舞蹈既可以用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同时又是人本身的优势,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在鲜活的人物和具体的动作当中得以阐释。” 若水说。
贵州省歌舞剧院优秀青年演员、成年王阳明饰演者张猛坦言,跳王阳明最大的挑战是用肢体传递“心即理”的深邃思想,“排练‘悟道’独舞时,我曾因难以传递内在精神力量而焦虑,后来通过研读阳明心学、调整呼吸节奏,才找到与角色共鸣的状态。”这种“心神合一”的状态,让他在舞台上与王阳明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饰演少年王阳明的王昱程,则着力捕捉角色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狂者”气息,“少年王阳明的‘立志成圣’是对万物好奇与征服的本能渴望。我通过眼神的光芒、姿态的无畏,传递他‘何事不可为’的赤诚。这种纯粹的生命热情,正是他后来完成‘龙场悟道’的原始精神能量。”

舞剧《王阳明》剧照
作为情感支撑角色,程思佳塑造的王阳明妻子诸氏同样动人,她以“轻柔却坚定的托举、凝望时的微颤”等含蓄动作,传递出“淡然中见深情”的力量,“我希望观众看到一位古代女性在时代局限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她的爱不是依附,而是共担风雨的勇气。这也呼应了王阳明‘致良知’的平等性,每个人都能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舞剧《王阳明》剧照
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和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的舞台,对整个团队而言意义非凡。“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代表国际顶尖水平,汇聚了国内外精彩作品,还有许多海外知名艺术节、剧场的艺术总监会到场。在艺术节演出,作品能获得更高关注、更大影响,是走向世界的好机会。”此次带着舞剧《王阳明》来到这个熟悉的平台,王亚彬期待能通过艺术节的窗口,“让更多海内外观众看到这部作品,不仅了解王阳明的传奇,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与深刻内涵。”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