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手鼓唱起歌”,手鼓是新疆文化的“活符号”。11月14日,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的文艺骨干们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市民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新疆课程,教授手鼓上绘画和原创新疆广场舞,拉开了“2025沪疆文化交流周”群文系统活动的帷幕。
交流周期间,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联动全市相关区文化馆,覆盖静安、浦东、长宁、宝山、闵行、崇明、青浦等十三个区,通过文艺演出、摄影展、音乐沙龙、非遗体验、公益演出、数字展览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搭建沪疆两地文化互鉴、情感相融的桥梁,呈现群文系统文化交流、文化援疆的累累硕果,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让上海市民触摸新疆文化的细节与温度
“带手鼓参与交流,是想以‘小物件’传递‘大文化’,让上海同行和市民触摸到新疆文化的细节与温度,感受传统艺术与民间创意的碰撞。”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李松燕说。

乌鲁木齐市文化馆的文艺骨干教上海市民在手鼓上绘画。
他们教授的广场舞《天山放歌》是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打造的经典歌曲改编的作品,本身就承载着时代记忆与边疆情怀。这支舞蹈最特别的地方,是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5个民族的舞蹈元素深度融合,再配上雄浑激昂的旋律,既勾勒出新疆大地的壮阔图景,更直观展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场景。“我们希望通过这支广场舞,让上海市民直观感受到新疆的多元文化魅力和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上海市民学习广场舞《天山放歌》。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自2011年就开始参加援疆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仅通过演出和非遗展将上海的特色文化带到喀什,与当地市民以及学生开展热情互动,艺术导赏、分享艺术心得,交流文化感悟,还邀请新疆文艺团队来上海进行文化交流。双向互动早已深入人心。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与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是结对共建的单位,乌鲁木齐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鉴上海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精品孵化、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经验,优化乌鲁木齐市的群众文化服务;同时,也把新疆的特色文化资源分享给上海,为上海的市民艺术夜校、群文创作等提供新的灵感,让两地文化资源实现“双向赋能”。两地负责人均表示,希望通过文化互鉴、情感交融,达成“长效联动”,为两地文化馆搭建长期合作的桥梁。
当天晚上,《丝路同心·疆海融情》沪疆文化交流周文艺展演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星舞台举行。喀什地区歌舞团、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歌舞团、泽普县文工团等新疆文艺团体带着天山脚下的豪迈与热情,不远万里奔赴上海,与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等本地院团同台演出,用歌舞与乐器演奏让沪疆文化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丝路同心·疆海融情》沪疆文化交流周文艺展演。
上海十三个区举办“沪疆文化”群文活动
沪疆文化交流周期间,上海有十三个区举办了丰富的相关主题活动。
当新疆的特色音乐回响在上海,文化的距离在歌舞中消融。近日,叶城县歌舞团走进宝山滨江带与城市商圈,与市民展开互动。这已是叶城县歌舞团连续两年来沪参加沪疆文化交流。宝山区文化馆也持续多年组织艺术骨干深入新疆开展实地采风,他们希望创作出更多具有新疆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帮助传播新疆特色文化。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上演的《丝路国风》音乐会上,上海民族乐团与喀什地区歌舞剧团携手,通过合奏、独奏、声乐与舞蹈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新疆喀什的自然美景、民族风情与人文底蕴。
浦东新区文艺指导中心的“音乐下午茶”活动特邀新疆音乐人与上海本土乐队同台,演绎丝路乐韵。同时,市民艺术夜校的“学唱新疆歌/学跳新疆舞”课程,让市民在律动中加深对新疆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浦东新区文艺指导中心“音乐下午茶”活动特邀新疆音乐人与上海本土乐队同台。
静安区文化馆的“午间一小时音乐沙龙”聚焦新疆最长的弹拨乐器“弹拨尔”,为市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同时,静安区文化馆推出的《共同唱响新疆歌》《教你跳支新疆舞》公益课程,让广大市民通过亲身体验,深入了解新疆文化艺术。

静安区文化馆“午间一小时音乐沙龙”聚焦新疆最长的弹拨乐器“弹拨尔”。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本次交流周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从版画到刺绣,从海派剪纸到木卡姆,沪疆两地的传统技艺在对话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由青浦区文化馆举办2025“印痕之美”沪疆两地版画作品线上邀请展精选2025年青浦区版画创作培训活动50余幅代表作,涵盖青浦水乡题材与白碱滩戈壁、石油工业等题材。展览既是两年多来两地版画交流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文化润疆”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创新推出“春雨工程——长宁区对口支援地区优秀非遗作品特展”,在中心外墙打造“非遗快闪橱窗”,将来自新疆等地的特色非遗作品汇聚一堂。其中,新疆克拉玛依的“大地色戈壁滩”橱窗,通过融入城市标志大油泡、铺设大地色地毯等方式,真实还原了戈壁滩的自然风貌,让观众在都市街头领略新疆文化魅力。
徐汇区从2023年到2025年两次参加“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援疆主题展以及“上海非遗草湖行”活动,将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珐琅器制作技艺、连环画、穴位敷贴剂法、上海剪纸等非遗带到新疆。在两地建立非遗交流和发展的桥梁。

徐汇区徐家汇公园星期音乐会——沪疆文化交流周专场演出。
摄影艺术作为最直观的视觉语言,成为记录沪疆情深的重要载体。各区的摄影展览不仅展现了新疆的壮美山河,更记录下了沪疆两地交流和文化援疆背后的暖心故事。
闵行区群众艺术馆的“新疆是个好地方”摄影艺术展汇聚沪疆两地众多摄影人的心血之作。闵行当代工匠、区文旅干部陶志军从2015年到2025年十余次奔赴喀什地区泽普县,用镜头完整记录了当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历程。他的作品中有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共同劳作的场景,有新建民居取代土坯房的变迁,有孩子们从简陋教室搬进现代化校舍的笑脸。这些影像不仅是时代的见证,更是沪疆情深最生动的呈现。
崇明区文化馆的“光影绘疆・情系沪喀”摄影展汇集了崇明本土摄影家赴南疆采风的系列佳作。这些作品跨越不同时间维度,以鲜活的光影语言描绘了新疆大地的多样风情;静安区文化馆的镜头连心,光影筑情——大美新疆摄影作品展”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松江区人文松江文化活动中心线上发布了“松江摄影师赴疆拍摄纪实”摄影及视频作品。
从阶段性活动到可持续生态
随着交流周的深入推进,各区在办好本次交流周的同时,已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合作蓝图。
青浦区提出了“非遗传承为根、数字传播为翼、情感交融为魂”的发展思路,计划在2026-2027年开展“版画+”跨界创作项目,建立“沪疆版画人才库”,实施年度互访创作计划,并升级线上展览平台,新增VR沉浸式观展功能。
浦东新区将持续深化“文化润疆”工作,升级“非遗结对”计划,推动沪剧与十二木卡姆等瑰宝跨界合作;实施“青少年文化使者”计划,鼓励两地学子共绘未来;建设“云端非遗馆”,借助数字技术打破时空界限。
崇明区正以“资源联动、活动嵌入、长效共建”为路径,规划沪疆文化融合新蓝图,包括联合区经委等部门,梳理在崇新疆特色商户,组建“崇明西域文化联盟”;在2026年崇明国际自行车赛期间,在终点区设置“丝路驿站”,搭建新疆美食长廊,安排新疆歌舞快闪,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化传播力。
宝山区持续组织青年宣讲联盟赴新疆交流;借助科技赋能,打造云端文化课堂、数字展厅、开通直播课;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策划“乘着歌声游新疆”等品牌活动。
这些创新举措表明,沪疆文化交流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非遗传承到数字创新,从艺术交流到文旅融合,从干部互访到青年交流,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机制正在形成,为沪疆文化交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次交流周群文活动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合作交流办、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等单位共同指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及浦东新区、静安区、黄浦区、闵行区、宝山区等13个区文化馆主办。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