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用车每次启动后,应处于百公里加速时间(0~100km/h)不少于5秒的默认状态。近日,公安部组织完成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对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汽车新增多项重要标准,涉及零百加速、车门把手、旋转座椅、车内显示屏等多个关键技术指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但产业繁荣的背后,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诸如电池安全风险、电控系统可靠性、激进加速性能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电子门把手等创新设计可能引发的次生问题等,都对既有安全标准体系提出了挑战。此次《条件》的修订,正是对此的系统性回应。
如在加速性能上,明确百公里加速时间不少于5秒,就很有针对性。近年来,部分新能源汽车注重渲染百公里加速时间的“突破”,有的甚至宣称可以提升至2秒以内。这固然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但过度推崇极限加速度,实际蕴藏着巨大风险。
要知道,现实生活中,极限加速度不仅缺乏足够的安全驾驶场景,也远远超出绝大多数驾驶者驾驶技能的范畴。如果任由车企不加约束地推广,将直接放大交通安全风险,并在行业内引发不良的竞争导向。一些汽车品牌由于起步快、刹不住,安全事故多发,在舆论场和行业内都已引发争议。此次新国标的修订,无疑发出了鲜明的纠偏信号。
新国标对于争议已久的车门把手设计,也提出了“回归机械”的明确要求。规定强调乘用车必须保证至少两个不同车门可供上下,并强制要求装备电动门把手的车辆必须同时配备机械式内/外门把手作为应急装置,且标识醒目。这是对近年来因电路故障、碰撞后断电等原因导致电子门把手失效、人员被困车内现象的直接回应,更是在重申一个朴素常识:车辆设计可以追求科技感,但不能以牺牲安全保障为代价。
针对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池安全风险,新国标也给出了明确回应。如要求车长大于或等于6米的纯电动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电池报警后5分钟内电池箱外部不能起火爆炸。这一看似简单的时间要求,实则是要为事故中人员逃生留出必要的生命窗口。同时,在电池系统设计上,要求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具备自动切断动力电路的功能,防止触电和二次事故的发生。这些都需要车企在事关司乘人员安全的细节上尽可能多一些考量和设计。
此外,对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新国标要求具有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需要在启动后,通过生物识别或账号登录的方式,确认驾驶人完成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培训,才能继续行驶。这有助于防止对辅助驾驶系统的误用和滥用。
大量细节表明,此次新国标的修订,远非一次简单的技术参数更新,而是汽车安全理念与时俱进的深刻调整。它要求汽车行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在追求速度、酷炫、智能化的同时,必须来一场关于造车理念的“返璞归真”,真正将安全置于第一位,对任何可能影响安全的设计都应保持审慎,并通过切实增加有效补丁来筑牢安全防线。
可以说,新国标传递出的显著信号应当被整个行业读懂并践行: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安全、可靠与社会责任上。唯有将安全基石筑牢,技术创新才有意义,产业繁荣才能持久。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