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栋钰|把“苏超型”群众赛事办成高质量生活“周末制度”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强调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赛事。今年以“草根足球”为特色的“苏超”把情绪动员与制度供给同频,形成稳定的周末节律与注意力场,显示群众赛事完全可以办成可持续的公共产品与城市大众狂欢场景的“周末制度”。

权威数据显示,今年“苏超”收官,自5月开赛至11月决赛,累计85场,线下观赛约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观看约22.2亿次;南京奥体决赛之夜,现场观众达62329人,在省域尺度形成稳定的“周末节律”和注意力场。群众赛事并非“只热不久”的一次性活动,而是可以组织成公共服务与城市生活的“周末制度”。

把“看球”变为“过周末”的关键,在于公共价值与平台化治理的同频。在公共价值上,坚持低门槛、公平可及、秩序安全与绿色友好,让“人人进得来、看得好、玩得安”。在治理方式上,以省级单一入口与数据中台统合票务、出行、景区、商圈与权益包,形成“主场—第二现场—线上分发”的多触点供给;以制播分离与版权分账、实名制与反黄牛、分层冠名与权益包固化运营秩序与商业回报。具体到城市场景,“第二现场”把赛事热度导入公共空间与本地生活,南京在关键赛日全市重点商圈交易额达8.7亿元,一体化供给与消费脉冲相互强化,诠释了“情绪价值—体验乘数—交易与资产”的转换链条。

把“现象级”办成“可持续”,离不开制度供给的连续性与规则的确定性。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从丰富高质量赛事供给、激发赛事消费潜力、完善产业链条、夯实发展基础、强化要素支撑等五个方面提出十七条举措,明确持续办好“苏超”、推进赛事进景区进商圈、做强“票根经济”和“第二现场”,以“高峰耸立、高原连绵”的供给体系把群众需求转为持久增量。这份“政策脚本”把赛事从单点活动提升为制度化入口,也把“城市叙事”升级为可复制的治理方案。

文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既热闹、也长久”。面向可持续与普惠,可将国际通行的活动可持续管理框架转化为看得见、算得清的赛季指标:编制赛事碳账单,提高公共交通进出场占比,减少一次性物料并推进循环利用,扩大绿色电力使用;完善无障碍设施与亲子、老年友好服务,做实志愿者体系与安全事件率通报。把这些指标纳入“目标—监测—评估—纠偏”的闭环,既能提升群众获得感,也能塑造可信的公共叙事与城市品牌。

群众赛事的空间效应不仅在“一城一时”。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赛事为媒、以场景为网,通过联赛标准共用、赛务资源共配和“赛事+演艺/会展/夜游/非遗/书店”等组合供给,把“周末主场”升级为“周末旅行”,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跨城消费新选择。推动都市圈、城市群间的客流互访与要素流动,能够把“城市热度”外扩为“区域活力”,把“单城引擎”联成“协同矩阵”。

从实践中升华规律、用规律指导新实践,群众赛事要真正成为高质量生活的“周末制度”,应在入口、规则、数据、评估四个方面持续用力:打造“一码通用、一次购齐”的省级入口;以制播分离与版权分账、实名与反黄牛、分层冠名与设备植入形成运营秩序;依托中台进行人群画像、拥堵预测、风险预警与内容分发;统一“比赛日消费曲线、停留时长、权益核销、跨城渗透、满意度与安全指标”等口径,形成政企社协同的公开评估。与之相配套,要把“第二现场”做成公共空间的增量供给,以轻资产、网络化、可复制的方式,把“处处是主场、周周有去处”变成看得见的城市承诺。

群众赛事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人民的获得感、城市的活力与区域的协同。把“苏超”办成“周末制度”,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供给侧改革,是用平台化治理把情绪价值稳定转化为交易价值与资产价值。只要牢牢抓住入口、规则、数据、评估这四个要点,守住绿色普惠的底线,推动省域协同与区域联动,把一次次赛事热度沉淀成一年年的生活力与生产力。广大球迷期待着“苏超”下一季开启,这一“现象级”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完全可以“可持续”,把“城市热搜”做成“长期竞争力”。这也是“苏超”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启示。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