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会|眼科巨头爱尔康:将首次在中国布局本地化生产设备

王者之魏 新闻资讯 1

自2018年进博会首次举办以来,不少跨国企业通过进博会迅速实现“展品变商品”,在中国落地投入使用,由此亲切地称该商品为“进博宝宝”。第八届进博会期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全球眼科巨头爱尔康展台了解到,该公司旗下一“进博宝宝”在今年迎来进一步成长。

爱尔康中国手术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张健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以中国监管部门批准为前提,爱尔康将启动旗下Wavelight® 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爱尔康自1995年成立中国子公司以来,首次在中国布局本地化生产。

实际上,Wavelight Plus全光塑解决方案在两年前的第六届进博会上全球首发,这一“中国首发”在爱尔康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所谓的全光塑是指通过术前采集眼球的重要光学系统数据,生成全眼3D模型,基于全眼数据和AI智能算法获得一个更佳的矫正方案。全光塑的出现,也标志着个性化近视矫正进入了4.0时代,即全眼定制式治疗。

爱尔康方面表示, Wavelight®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的本地化生产,是继2023年爱尔康Wavelight Plus屈光手术解决方案在中国进博会上实现全球首发后,又一面向广大本土患者需求的持续投入,“进一步升级在华投资,实现‘为中国患者的本地化生产’。”

张健则进一步表示,即使此前没有产品在中国本地生产,但爱尔康全球的研发团队长期和中国的医生保持紧密沟通,从而了解中国需求。“现在中国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了,我们自然会考虑将一些产品线选择性地引入到中国生产,研发和生产都会离客户、离市场更近。”

中国机会|眼科巨头爱尔康:将首次在中国布局本地化生产设备-第1张图片-

实际上,包括爱尔康在内的眼科领域跨国公司,此前更为普遍的一项本地化工作是健康普及和专业培训。张健此次也谈及爱尔康自2008年在中国正式启动的白内障超乳发展项目 Phaco Development(PD项目),已助力超2000名医生掌握超声乳化和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技术,惠及数百万患者;2018年推出的玻切发展(VRD)项目,进一步覆盖眼底病等高难度手术,在1600多家医院、近3000名医生中惠及数百万患者。

“我们的本土创新不仅是在上游,更多是在下游,特别是在培训方面,我们在中国有特别大的培训布局。”张健称,PD项目即是爱尔康于2008年在中国率先找到的临床端医疗需求,“我们成立专门的团队去做,这个项目随后也推广到了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爱尔康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专业教育中心,并在北京、上海设有爱尔康创新体验中心(AEC)持续投入,加码中国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50岁以上人群的年龄相关性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等发病率急剧上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视力。而在银发经济加速崛起的背后,眼科领域蕴藏着无限市场潜力。

张健认为,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毫无疑问是现在全球第一大的单体国家市场,此外中国医疗资源仍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对爱尔康来说,如何让产品和技术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这是公司尤为关注的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的第四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中,爱尔康人工晶体家族旗下包括AcrySof IQ Vivity 焕采及AcrySof IQ PanOptix 焕全在内的8款人工晶体产品中标,爱尔康也是唯一一家在人工晶体所有八个带量的品类里都有产品中标的企业。这为白内障患者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平的晶体产品选择。

张健在采访中也强调一点,尽管存在价和量之间的博弈和平衡,但爱尔康积极拥抱中国集采政策,“通过集采,可以快速驱动产品落地端的执行,让我们能够把基本跟全球接轨的最新技术和方案,快速带给中国的医疗机构和患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