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0发布,“3E 讲坛”聚焦双向互认破冰

mysmile vo快游大全 1

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双向互认”,在上海破冰。

11月7日,2025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现场,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发布《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3.0 版)》。

上海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0发布,“3E 讲坛”聚焦双向互认破冰-第1张图片-

“3E 讲坛”现场。陆玫 摄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份3.0版清单不仅新增数字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的28项证书,精准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实现了国际职业资格从 “单向认可”到“双向互认”的关键跨越,为境内外专业技术人才打通了职业发展的“双向通道”。

大会同期举办2025年第三期“3E 讲坛”(赋能、创新、发展),围绕“双向互认破冰,衔接国际国内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主题开展高规格研讨。

“双向互认,相当于在国际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间架起了一座桥,为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注入新动能。”上海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祝颖华在圆桌研讨中表示。

清单3.0落地,五大突破构建“上海方案”

2025上海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项目对接大会以“在上海,向世界,创造无限可能”为主题,创新打造“赛会展谈”(3C+1E)模式,全方位呈现上海在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领域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成果,为全市328万专业技术人才构建起高能级、一体化的交流、培育、竞技、成果转化及新政宣传平台,生动诠释了“尽精微而致广大”的上海专业技术人才精神。

整场大会上,《上海市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3.0 版)》的发布是核心亮点之一。

202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探索完善职业资格国际(境外)认可机制”列入改革试点事项目录,上海入选试点地区。

此次3.0版清单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新增数字技术、信息安全、数据管理、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绿色建筑、机械工程等领域的 28 项证书,精准对接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经过多轮打磨,3.0 版清单最终实现规模扩容、专业扩增、地域拓展的三重升级,形成认可清单(A类)139项、急需紧缺清单(B类)24项、比照职称清单(C类)41项、互认清单(D类)12项,系统性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为国家改革试点贡献了“上海方案”。

上海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0发布,“3E 讲坛”聚焦双向互认破冰-第2张图片-

上海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祝颖华

祝颖华在政策解读环节用“一二三四五”概括创新突破:“一,这是围绕人社部试点任务要求进行的一个重大举措;二,是指首次实现双向互认破冰;三,是首次实现部分境外资格可覆盖初、中、高全层级比照;四,是紧贴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构建高效、科学、规范的四大机制;五,实现五大领域扩容,展现国际认证图谱。”

关于双向认证,她举例说明:“在财会领域,本市会计系列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可直接申请成为资深公共会计师(FIPA),最多免考13门评估与考试科目;而资深公共会计师(FIPA)持证满2年,可参加考核并比照认定为副高级职称——既打通了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专业路径。”

这些政策细节如何转化为实际价值?企业和人才的亲身经历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3E 讲坛”上,威孚商务信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和蒙古高级财务总经理钱海琴,作为 CIMA资深会员、CGMA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通过政策认定成为上海市高级会计师。她坦言:“以前我偏见地认为,外企从业者只需持有境外资格,直到参与国内高级会计师认定才发现,国内评价更侧重实践经验,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认知转变让她在企业决策中更有底气:“双向认证让我既懂国际规则,又熟悉本土政策,企业在华发展的决策效率大幅提升。”

多方研讨:双向互认赋能产业与人才

作为人社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的核心举措,本期“3E讲坛”不只是一场政策发布会,更是汇聚政府、企业、学界智慧的行业交流平台——围绕“境外职业资格与国内职称的深度融合”,各方专家从实践、机制、理论等维度展开了层层深入的研讨。

瑞安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工料测量师、RICS 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会员徐婕,通过境外资格认定成为高级工程师,她结合建筑行业的实践经验谈到:“智慧工地、超低能耗建筑这些技术变革,本质是科技服务于人。我在英国工作时接触的模块化建筑、砌墙机器人,如今在国内落地,但人才评价需要打通国际国内标准。” 她认为,双向认证让企业在联合开发、代建项目中更具竞争力:“国内职称是行业广泛认可的背书,境外资格则带来国际视野,两者结合让我们在跨国合作中无缝衔接。”

上海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0发布,“3E 讲坛”聚焦双向互认破冰-第3张图片-

现场圆桌会议。

同样受益于政策的,还有深耕跨境服务领域的企业。德勤中国总监、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白永樑,持有高级经济师职称,他以二十余年服务中国企业出海的经历现身说法:“中国企业从商品出海到技术出海,最缺的是既懂专业又通文化的人才。双向认证就是找到‘价值锚点’——高级经济师职称让我和国企、政府对接时快速建立信任,国际证书则让我能驾驭跨境业务的复杂规则。”

企业的积极反馈,源于3.0版清单背后科学完善的机制支撑。澎湃新闻了解到,为保障清单精准适配产业发展,3.0版清单紧贴重点产业新质生产力需求,确立了“四大机制”:“行业联动的证书主动发现机制”由29个行业部门协同梳理产业需求;“科学严谨的证书遴选评估机制”通过多轮发证机构答辩筛选证书;“适配产业的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已连续三年更新发布清单;“高效规范的查验快速响应机制”优化查验平台,实现全球全天候在线核验。

截至目前,清单已涵盖 139 项国际权威证书,为上海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动能。

在行业评审专家眼中,这一机制的价值更体现在人才生态的优化上。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韩继红,作为行业评审专家,亲身见证了人才评价机制的 “破壁” 历程:“以前海归持境外证书难获认可,国内人才考国际证又要重复投入,3.0版清单打破了这个封闭系统。现在建筑行业转型绿色低碳,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互认机制让他们快速融入,避免了资源浪费。”

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学界对这一创新也有着深刻解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补充分析:“职业资格与职称的融合,回归了‘专业知识能力+实践经历’的评价本源,打破了内外之分、体制之别。3.0 版本的三大功能——专业规范、赋能成长、生态构建,正是制度型开放的生动体现。”他认为,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标准对接,而是“边界内的自我规制开放”,让人才评价更具包容性。

上海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3.0发布,“3E 讲坛”聚焦双向互认破冰-第4张图片-

“3E讲坛”介绍展板。陆玫 摄

正是这种多方智慧的碰撞,让“3E讲坛”的影响力持续扩散。

澎湃新闻了解到,本期3E讲坛吸引了63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引发广泛热议。从首期聚焦数字技术驱动产业变革,到第二期深耕技术赋能金融创新,再到本期破解国际互认难题,今年已举办至第三期的“3E讲坛”,始终紧扣产业需求与人才痛点,而这种“问题导向+多方协同”的研讨模式,也让其逐步形成鲜明的品牌效应。

作为人社部改革试点的“上海方案”,3.0版清单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的起点——未来,随着动态调整机制的深化、重点产业证书的扩容,双向互认将覆盖更多领域、惠及更多人才。而“3E讲坛”也将继续坚守“赋能、创新、发展”的核心,成为汇聚行业声音、破解人才痛点、推动制度迭代的重要平台。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