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贬值背后的全球经济博弈与影响深度解析

mysmile 闻库 2
美元贬值背后的全球经济博弈与影响深度解析

美元贬值

美元贬值指的是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全球大宗商品(如石油与黄金)价格普遍上涨,导致美元实际购买力下降的经济现象。

对中国影响

美元汇率波动如同双刃剑,不仅对美国自身经济产生多重影响,也对全球经济体系带来正面与负面的连锁效应。由于人民币长期实际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美元贬值间接导致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走低。据统计,自2002年美元汇率从高点回落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下降约11%。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积极影响

一是刺激出口增长。美元汇率走低、人民币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增强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有利于扩大海外市场份额;二是吸引外资流入。美元贬值降低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成本,进一步强化中国作为国际投资目的地的优势。

(二) 负面冲击

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多次以“人民币被低估”为由,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升值,认为人民币汇率问题影响到它们自身的就业与经济复苏,试图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调整责任。这使得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中国政府多次表明将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1. 加剧国际贸易摩擦

中国对美国、欧盟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例如2004年1–10月,中国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分别达到629.5亿美元和270.8亿美元,同比显著增长。尽管汇率并非决定出口的唯一因素,但人民币汇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出口挤占他国市场份额,引发更多贸易争端。中国已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案件数量占全球总数近四分之一,显示国际经济环境日趋严峻。

2. 外汇储备与外债风险上升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且资产结构高度集中于美元资产。这种单一币种配置使外汇储备面临显著的汇率风险。美元持续贬值不仅导致外储资产缩水,还可能增加政府与企业的外债偿还压力。

3. 贸易条件可能恶化

贸易条件体现一国单位出口能换取的进口商品数量,是衡量贸易利益的关键指标。近年来中国贸易条件整体呈现恶化趋势,部分归因于出口企业低价竞销、无序出口。人民币汇率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

4. 短期投机资本涌入

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大量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流入,给中国经济带来多重风险:冲击国际收支平衡、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压力、推高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可能引发经济泡沫。

外汇储备缩水

举例来说,若此前中国以8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而美元贬值后美国仅需7元人民币即可购回1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庞大的美元外汇储备面临巨额账面损失。

贬值利弊

假设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8,贬值后变为1:7。若某人持有1万美元,贬值前可兑换8万元人民币,贬值后仅能兑换7万元,相当于1万元人民币凭空“蒸发”。然而在美元流通区(如美国本土),由于日常交易均使用美元,贬值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有限。正因如此,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采取多种手段推动美元升值,此举实质上是将自身危机转嫁至持有大量美元外汇的国家与个人。美元贬值对发行国影响较小,但对储备美元的经济体则可能构成重大损失。

美国大赚!

美国消费旺盛而生产相对不足,其消费资金实际来源于美元输出——每一张流出美国的美元都相当于其对外开具的“欠条”。

各国外汇储备本质上是美国对外负债的凭证。

举例说明:

若美元兑人民币为1:10,中国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于10万亿元人民币;

若汇率变为1:1,同等美元储备仅等价于1万亿元人民币!

美元贬值实际是在削减美国对外债务的实际价值。

应对方法

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显示,中国在4月减持44亿美元美国国债后,6月再次减持251亿美元。中国对美国国债的持仓呈现动态调整特征。

关于美元未来走势与中国外汇管理策略,本报邀请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明:未雨绸缪防范风险

美元未必对欧元、日元大幅贬值,但其实际购买力可能严重萎缩,对新兴市场货币可能明显下跌。

当前美元价值面临不确定性。国际油价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凸显美元弱势。尽管存在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及发展中国家短期需求等因素,但从历史经验看,大宗商品走强通常压迫美元贬值,并恶化美国贸易条件,扩大经常账户赤字,进一步推动美元贬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6月虽减持美国国债,但实际上是抛售500亿短期国债、转持240亿长期国债。这一操作表明中国对美元长期价值仍有信心。且日本英国等国也在增持美国长期国债,反映国际社会对美元前景存在一定共识。

为应对美元短期贬值风险,中国应控制国债持仓规模、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调整出口导向型增长策略。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高级分析师谭雅玲:保持对美元的信心

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是正常操作。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增持与减持属于合理市场行为,不应过度解读为信心动摇。

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其国际地位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削弱,反而在某些方面得到强化。尽管美元可能短期波动,但其核心地位不会改变。

美国国债仍具备相对收益稳定性和安全性。中国应遵循“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原则,根据国际环境动态优化投资组合,但继续持有美元资产仍是战略选择。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中国提升外汇资产配置能力

此次调整显示中国外汇管理操作更趋主动与灵活。6月的减持不仅涉及期限结构调整,还包括资产类型优化。

大宗商品走强反映美元实际价值下降,也可能预示美国经济触底回升。短期内过量持有美债存在风险,但长期看美元资产仍具配置价值。在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仍是多数国家的主要外汇储备选择。

截至2015年,中国对外金融资产投资比重较高。中长期应增加对资源、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更契合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从全球金融格局变动中获益。

规模与成因

美元疲软可追溯至2002年,经历两个阶段:2002年初至2004年末,贸易加权美元指数下跌16%;2005年随着美联储连续8次加息,美元指数反弹5%。但2006年中以来美元重回跌势,五年半内累计贬值约36%。当前美元指数处于78.3–78.5区间,为15年来最低。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所谓“N-1问题”,即美国作为本位货币发行国无法运用汇率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事实上,只有他国货币重新盯住美元,美元贬值才能实现。与主要工业化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亚洲国家)仍实行钉住美元政策。只要这些国家货币当局维持汇率管理,美元贬值对其本币影响有限。因此当前美元贬值主要相对于欧元、日本等发达国家货币。

美元对欧洲货币贬值幅度超预期。欧元兑美元突破1.4,创1999年以来新高;英镑兑美元升至2.02,美元跌至26年最低。五年多来美元对日元贬值13.9%,目前汇率为1:117.2。澳元加拿大元分别强势站在0.89和0.98价位。

美元走弱直接源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次级贷款门槛低、利率高,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随着楼市泡沫破裂,借款人无力还贷,引发2007年8月全面危机,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危机迫使美联储终止紧缩政策,将基准利率从5.25%降至4.75%,并可能进一步降息。理论上,若他国央行同步降息,可缓解本币升值压力,但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均维持利率不变,利差扩大驱动美元新一轮贬值。市场预期欧元区、英国通胀回升及日本经济回暖可能促使三大央行未来加息,美元将进一步走弱。

双面效应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格局(如英镑日元崛起),美元仍是国际贸易主要计价货币,其币值变动对各国经济影响深远。美国作为货币输出国,通过美元贬值增强出口竞争力、削减贸易逆差。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估算,美元贬值20%–25%可将其贸易赤字占GDP比例压降至2%。贬值同时减轻美国外债负担。据英国《经济学家》报道,美元贬值已帮助美国削减数百亿美元外债。因此布什政府对弱势美元持默许态度。

但美元贬值代价是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力下降。每年约3000亿美元外资流入美国,美元持续走弱可能导致资金撤离,加剧国内储蓄—投资缺口矛盾。同时,美国作为消费和进口大国,美元贬值推高进口价格,加剧通胀压力。2007年美国进口额达2.4万亿美元,进口价格上涨可能传导至整体物价水平。

欧洲对美元贬值态度矛盾。一方面,欧元升值增强国际信心、抑制通胀,为欧洲中央银行提供宽松政策空间;另一方面,欧元持续升值增加欧洲公司出口成本,削弱竞争力,损害经济复苏。据欧央行测算,欧元升值5%并持续一年,将拉低欧元区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欧央行警告欧元汇率已达“痛苦临界点”,欧洲国家将在G7会议明确反对欧元成为美国调整贸易逆差的工具。

美元贬值环境下,亚洲(尤其东亚)成为美国主要贸易顺差来源地。中国对美顺差约1500亿美元,韩国130亿美元,日本64亿美元。顺差推动外汇储备激增,东亚国家大量购入美国国债,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提供约4400亿美元资金(占总额三分之二)。但外汇储备增长需释放本币对冲,削弱亚洲国家国家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更关键的是,美元贬值导致储备价值缩水。以中国为例,1.4万亿美元外储中70%为美元资产,若按人民币升值7%计算,损失相当于GDP的22%。

经济均衡

全球经济失衡指美国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与部分经济体(主要是亚洲新兴国家)大规模顺差并存的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中强调,美元大幅贬值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必要条件。但联合国经济事务部《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美元贬值可能导致中国、日本等美元储备国转向其他货币投资,加剧美元压力,引发全球经济无序调整。

美元贬值的确缓解美国“双赤字”。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7财年前10个月财政赤字降至1573亿美元(上年同期2396亿美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称,出口增速快于进口使贸易赤字从年初600多亿美元/月降至590亿美元/月,呈递减趋势。

但仅靠美元贬值实现全球经济均衡并不现实。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8%,完全消除需美元实际汇率贬值20%–30%,即1欧元兑1.50美元、1美元兑94日元或6.4元人民币(贬值30%则为1.70、83和5.6)。如此大幅贬值必然引发各国强烈反对和汇市干预,无助于解决失衡问题。全球化已改变汇率、贸易与宏观经济传导机制。国际清算银行美联储研究显示,国际贸易占GDP近30%,汇率调整更多影响企业利润而非市场份额。

美元过快过猛贬值威胁全球经济: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尤其在他国对冲货币增加背景下);过快贬值推高风险溢价,扰乱全球金融市场(美元贬值使美元资产更便宜,吸引外国投资者推高资产价格)。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盯住美元政策抑制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导致人民币对欧系货币(欧元、英镑)间接贬值3%,易引发欧洲不满。欧元区已在纺织品、家电等领域对华采取贸易限制,若美元贬值损害欧洲企业在华利益,可能招致更严厉报复。即便美元贬值消除美国赤字,中欧摩擦升温也将破坏全球经济均衡。

美元贬值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度提高,国际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影响加剧。需采取积极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美元贬值负面影响。

(一) 完善汇率机制,保持基本稳定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当前最优选择。稳定并非固定不变,应提高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逐步放宽浮动区间,渐进退出盯住美元制度,形成更灵活、适应市场供求的汇率机制。改革需兼顾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收支状况及配套措施,循序渐进推进。

(二) 优化外贸政策,调整进出口结构

继续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如拉丁美洲俄罗斯、中东欧)。降低对美、欧、日本等市场依赖,减轻其经济波动对我国出口冲击。针对国内能源紧张、结构矛盾突出问题,可限制资源性粗加工产品出口,优化出口结构,提升竞争力,缓解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压力。

(三) 扩大自主要贸易顺差国进口

依据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需要,增加机械设备、高技术产品及资源性产品(如原油、成品油、天然橡胶)进口,提高自主要顺差国进口规模,缓解贸易伙伴国压力。

(四) 放宽外汇使用限制

改革外汇账户管理,扩大企业用汇自主权。允许所有中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动用部分外汇储备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国有企业技术改造。

美国经济影响

2007年11月6日,美联储前主席Alan Greenspan表示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影响中性,指出“美元贬值既非有利也非不利,美国巨額经常账户赤字必然要求美元贬值”。分析认为美元贬值对美国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

1. 贸易逆差影响

美元贬值短期促进出口、抑制进口,但长期无法持续减少逆差。传统汇率理论认为本币贬值可改善贸易收支。2006年美国贸易逆差7585亿美元,2007年7116亿美元,2008年1月582.0亿美元(低于预期597.5亿),3月582.1亿美元(低于预期611亿)。美国储蓄率为负、依赖信用消费,而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资金部分来自外国投资者,美元贬值增加融资成本,抑制消费需求,有利于缩小逆差。

但美元贬值导致美元计价商品价格上涨。美元贬值是油价上涨重要原因(贡献率近20%)。油价突破110美元/桶,农产品价格达几十年新高。美元贬值推升全球能源原料价格,增加美国进口费用和通胀压力,恶化国际收支。加之制造业仅占美国GDP12%(半数为军工企业),美元贬值中长期对出口拉动有限,无法根本改善逆差。

2. 债务可持续性

美元贬值降低美元资产吸引力。大量美国政府及公司债券由外国投资者持有,贬值可能导致抛售。

尽管美国凭借美元地位试图平衡贬值政策与外资留住,但逆差与贬值并存时,部分国家为避险抛售美元资产,相当于减少对美投资,提高美国企业融资成本,长期不利生产投资。实际情况是,美国次贷危机后2007年下半年外资未大规模抛售美元资产,未严重冲击债务可持续性。美国通过贬值通胀化解资产泡沫,实质让他国分担债务。

3. 美元信心与经济地位

美元持续贬值促使部分国际企业转向其他货币结算,投资者寻求非美元资产更高收益。尽管美元贬值打压欧元和人民币(被称为“一箭双雕”),但长期可能削弱世界对美元信心。部分石油输出国改用欧元计价,新兴市场公司选择欧洲上市。无论欧元是否超越美元,美元贬值已带来不利影响。

美元贬值抑制消费(消费占美国GDP70%),可能削弱美国全球经济领跑地位。

参考资料 >

标签: 贬值利弊 贬值受益 贬值的危害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