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秩序产生冲突,应如何化解?
位于上海宝山区罗店镇罗南新村地铁站西侧的“罗南夜市”,作为城市“烟火气”的缩影之一,是可容纳150个摊位的“流动摊贩集中规范运营便民点”,自2025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最高日均客流超千人,扭转了过去路边摊占道经营、油烟扰民、导致交通拥堵的乱象,成为城市治理中“疏堵结合”的典型范本。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宝山区获悉,设立罗南夜市的初衷是解决大居、罗南、罗店“野摊”的整改疏导问题,通过统一规划管理,让周围居民干净卫生地享受美食,也为流动摊贩提供了就业机会。
为巩固治理成果,罗店镇综治中心牵头建立“1+3+N”联合管理机制,联动城管执法队、第三方机构和入驻商户,在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间找到平衡点。
现如今,罗南夜市宛如周边居民的“深夜食堂”,占道经营现象基本清零,场地还配备有标准化移动厕所、分类垃圾桶和消防设施。来自全国各地的摊主们提供当地特色的地道美食,吸引着大量食客前来。

罗南夜市 本文图均为 受访者供图
既满足消费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大虾、锅包肉、烤鱼都有,来看一看。”每晚七点,罗南夜市已经聚集了不少食客,这里的小吃价格适中,烟火气十足。伴随着摊主们的阵阵吆喝声,食客们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摊位中觅食。在罗南夜市,摊贩被划分为三个区域,有重餐饮区、轻餐饮区、小食区,售卖着烧烤、炒菜、小龙虾、卤味、甜品、饮料等。
11月19日,一家吉林小串摊主告诉记者,以前在路边摆摊,产生的垃圾多,经营地点也不固定。有了罗南夜市后,他们第一批进入夜市摆摊,体验感很好,“比外面好太多,垃圾不用自己清理,桌椅板凳也不用带,夜市都提供。”
记者了解到,治理前,罗店镇存在路边摊占道经营、噪声扰民、油烟扰民等问题,乱设摊现象整治过程中,传统“驱赶式”管理效果有限,治标不治本。周边居民则反映“流动摊贩油烟、噪音、垃圾扰民”,还有上班族表示,没有了流动摊贩、下班消费不便。
此前,上海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提升城市“烟火气”的工作方案》,引发人们对夜市经济的关注。在宝山区相关部门指导下,由多部门通过“意愿征集-选址论证-方案设计”工作法,最终选定距离居民区150米的地铁旁空地作为摊贩集中点,既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又最大限度减少扰民。相关数据显示,今年5月、6月,该区域流动摊贩乱象明显改善,一百余家摊贩进场正规经营,周边投诉量对比同期显著下降,环境卫生满意度显著提升。夜市里还有特色爱心专区,帮助残疾人和困难户减轻负担。

现如今的罗南夜市
严格管理模式,保障饮食安全
罗南夜市在管理上也有严格的准入机制。针对夜市管理,罗店镇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经营秩序与市容环境双达标。
宝山区方面透露,想要成功摆摊,摊主要提供每天食材的进货单,摊档要加装油烟净化设备,人员要有健康证。这些要求必须满足,否则就有可能被清退出夜市。
夜市一家蛋糕店女摊主告诉记者,她的摊位主做提拉米苏蛋糕、雪媚娘、毛巾卷等甜品,“做的甜品会用到奶油和鸡蛋,这些东西保质期比较短,也容易滋生细菌,管理方对食品安全把控很严格,基本每天都会检查我的进货单、操作间、会在网上把检查(结果)进行公示。”

夜市摊主
一百多个摊位,位置如何确定,客流量较好的位置谁来使用?管理方告诉记者,他们每周都会举行一次抽签,公布各个摊位位置,这样一来,摊主们也不会觉得自己吃亏。同时,准入环节严格审核,烧烤摊必须安装油烟净化器,肉类加工摊位需配备冷藏设备,不符合标准者禁止入场。同时,制定便民点管理细则,要求定期实施场地清洁消毒、消防演练等保障措施。
针对流动摊贩管理,罗店镇管理部门从“取缔思维”转为“服务思维”,便民点由“无序经营”转为“规范管理”,执法人员、摊贩和市民的关系也从“执法对立”切换为“共治共享”。
为巩固治理成果,罗店镇综治中心牵头建立“1+3+N”联合管理机制:“1个”城管执法队驻点监管,“3家”第三方机构(物业、保洁、安保)协同作业,“N个”商户自治小组参与日常管理。通过制定《夜市经营公约》,明确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文明经营等条款,商户违规3次即取消经营资格。
去年以来,上海全力推进市、区、街镇、居村四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市16个区、222个街镇(包括功能区)、6578个居村综治中心(站)已实现全覆盖。罗店镇综治中心表示,城市治理并非简单的“取缔”与“禁止”,而是要在民生需求与城市秩序间找到平衡点。未来,“罗店经验”将向宝山其他区域推广,持续探索“疏堵结合”的基层治理新范式。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