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
汇率(又称外汇汇率或外汇行情)指的是两种货币之间交换的比率,即用一种货币来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汇率的概念起源于14至15世纪的西欧地区,当时商品贸易日益频繁。随着地理大发现,贸易从城市间扩展至国际范围,但由于各国货币价值差异,为了解决货币不统一带来的问题,汇率应运而生。
汇率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依据计算方法,则包括基本汇率、交叉汇率和汇率指数。还可以按银行汇付方式或外汇交易交割期限等进行划分。
国际上,汇率主要有三种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表示方式上则分为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汇率的作用广泛,包括促进国际结算、实现购买力国际转移、调节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平衡国际收支等,同时对出口贸易、物价水平、资本流动和就业市场均有显著影响。
发展历史起源
14至15世纪,西欧城市逐渐兴起,商品贸易活动增加。从15世纪中叶起,随着世界地理的重大发现,贸易不再局限于城市内部,而是扩展到全球范围,这促进了重要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随后,国际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不同货币间的兑换变得频繁,但也带来了挑战。世界各国货币名称多样,价值不统一,为了方便国际贸易,货币兑换率(即汇率)被引入。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度是一种以黄金为基础货币的体系,黄金成为货币系统的核心。历史上,金本位制有三种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英国于1816年实施金本位制,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停止,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采用了金币本位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部分国家试图恢复金本位制,但除了美国坚持金币本位制外,多数转向金块或金汇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家规定货币的法定含金量,并保证货币与黄金的兑换。虽然未能完全避免铸币税,但限制了国家的汇率主权。因为汇率直接由货币含金量决定,并在黄金输送点范围内波动,国家失去了规定货币对外价值的权力,从而在金本位制下基本丧失了汇率主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
金本位制崩溃后,黄金退出流通领域,纸币成为主流。尽管各国纸币仍有一定的含金量,但无法直接自由兑换。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全球大萧条,各国采取应对措施,但一些“以邻为壑”的货币和贸易政策加剧了经济衰退,国际贸易大幅缩减。为扭转局面,1942年至1943年间,美国和英国计划建立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以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联合国货币与金融大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1945年12月,21国代表正式签署该协定,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崩溃
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在短期内消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促进了世界贸易增长和经济稳定,但问题逐渐显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贸易逆差急剧增加,1969年至1971年间达到400亿美元。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从1949年的250亿美元骤降至100亿美元,美元无法满足全球兑换需求。1971年8月,美国政府宣布停止按官价兑换黄金,随后在1971年12月和1973年2月,美元两次贬值。1973年2月,国际外汇市场再次爆发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动荡。各国经过长期商讨,于1976年1月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订“牙买加协议”,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订案,标志着牙买加体系的开始。该体系特点包括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样化和汇率制度多样化。各国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和调整汇率制度,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平价基础或官方国际清算手段,并实行美元、德国马克、日圆、英磅和法国法郎等多货币储备体系。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实际上放弃了对汇率主权的控制。
两极论、原罪论、害怕浮动论
20世纪90年代,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对新兴经济体危机起因的讨论。共识认为,在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达的背景下,钉住汇率制度存在问题:钉住制度较为僵化,难以适应经济关系的剧烈波动;国家无法通过外汇市场机制有效实施对内外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策略;第三,固定汇价往往无法反映国家基本经济状况,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和国际收支等。出现了多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如两极论、原罪论和害怕浮动论。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各国汇率制度呈现“两极化”,部分国家采用硬钉住的固定汇率,另一些则采用自由浮动汇率,软钉住汇率制度国家逐渐减少。一些新兴市场不愿采用浮动汇率制。在无资本管制的国家,不稳定的资本流动会导致名义汇率大幅波动,加之价格水平粘性,可能引发实际汇率的剧烈变化。
汇率制度选择中国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三个阶段:1981年至1993年,从双重汇率制转向单一汇率制;1994年至2005年7月,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为±0.3%。2005年,中国进行首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7月21日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改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此后,人民币从2005年7月的1美元兑8.22元升至2015年7月的6.11元。2015年8月11日,中国进行第二次汇率改革,调整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下调1136个基点,从6.1162降至6.2298。
东亚国家
东亚国家不适合波动较大的汇率体系,因此长期在法律上实行盯住美元制度。如果盯住制度崩溃,会导致经济收缩。自2003年以来,东亚国家重新采用软性盯住美元汇率制。
欧洲国家
1959年前,多数国家实行外汇管制,1968年后逐渐转向浮动汇率制。1969年,西德实施浮动汇率制,1971年秋至年底,英国、荷兰、瑞士相继采用,1972年2月,意大利也加入。1973年3月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浮动汇率制。
阿根廷
2025年4月11日,阿根廷政府宣布从14日起实行区间浮动汇率制度,浮动区间为1美元兑1000至1400阿根廷比索,每月根据市场反应调整1%。同时,取消居民个人每月200美元的购汇额度上限,但企业购汇限制保持不变。
基本概念定义广义
汇率广义上指外汇,包括可立即兑换成国际硬通货的其他证券。除外币现钞和存款外,还包括外币表示的债权(如外国政府公债、国库券)、股票和支付凭证(如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支票),以及外国资产和国际储备。更广泛地说,黄金作为最后清算手段,也可视为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外汇为“货币行政当局(国家银行、货币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国库券、长短期政府债券等形式保存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使用的债权”。
狭义
狭义上,汇率指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通常指实务中被各国接受用于债务清算的流通支付手段。日常实务中涉及的汇率多为狭义汇率。
标价方法
国际上有多种汇率标价方法,包括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和美元标价法。这些方法分别以外币单位、本币单位或第三方货币为基准。
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基准,折算成若干单位本币的方法,通常取1、100或1000单位。例如人民币兑美元,以人民币为本币,汇率为6.4348,即1美元兑6.4348人民币。此法下,本币数量增加表示外币升值、本币贬值;本币减少表示本币升值。在外币数额固定下,本币数额变化反映汇率增减。
间接标价法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基准,折算成若干单位外币,可取单位与直接标价法相同。例如人民币兑美元,以人民币为本币,汇率为0.1554,即1人民币兑0.1554美元。此法下,外币数量增加表示本币升值;减少表示本币贬值。
美元标价法
美元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美元为基准,表示其他货币相对于美元的价格。例如2013年8月10日,1美元=0.9782瑞士法郎,1美元=1.0285加拿大元,1美元=96.18日元等。国际外汇市场多采用美元标价法,除美国用间接标价法外,其他国家用直接标价法。此法便于清晰显示货币升贬值,避免直接或间接标价法导致的相对价格反复变动。
表示方法
汇率有两种表示方法: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本币汇率以本币单位衡量外币价格,外币汇率则以外币单位衡量本币价格。国际市场可通过兑换实现贸易往来。
计算方式交叉相除
交叉相除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当两个汇率的标准货币相同时,采用交叉相除。
例如美元兑日元汇率为USD1=JPY99.0500/99.0600,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USD1=CNY6.1359/6.1369,则人民币兑日元汇率为CNY1=JPY(99.0500÷6.1369)/(99.0600÷6.1359)=JPY16.1401/16.1443。
第二种当两个汇率的标价货币相同时,也采用交叉相除。
例如美元兑英镑汇率为GBP1=USD1.5452/1.5457,美元兑欧元汇率为EUR1=USD1.3148/1.3151,则欧元兑英镑汇率为EUR1=GBP(1.3148÷1.5457)/(1.3151÷1.5452)=GBP0.8506/0.8511。
同边相乘
如果一个汇率的标准货币与另一个汇率的标价货币相同,则采用同边相乘。
例如美元兑日元汇率为USD1=JPY99.0700/99.0900,美元兑欧元汇率为EUR1=USD1.3164/1.3165,则欧元兑日元汇率为EUR1=JPY(99.0700×1.3164)/(99.0900×1.3165)=JPY130.4157/130.4520。
分类按汇率制度划分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汇率基本固定,波动幅度小。金本位制下,固定汇率由两国金铸币含金量决定,波动界限为黄金输出入点,幅度为运送黄金费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也是固定汇率制。
固定汇率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通过盯住低通胀国家货币或美元保持稳定。它减少不确定性,稳定通胀预期,促进贸易和投资。
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指一国货币当局不规定官方汇率,也不限制波动幅度,本币由外汇市场供求决定。虽实现汇率自由化,但具有不稳定性,长期或短期都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波动导致投资减少和贸易受阻。
按汇率的计算方法划分
按此法可分为基本汇率、交叉汇率和汇率指数。基本汇率是一国对世界主导货币的汇率,确定后可作为计算他国汇率的基础。交叉汇率是通过第三种货币(通常为主导货币)推算出的两种货币汇率。汇率指数是一种货币对其他几种货币汇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根据贸易份额确定。理论上,受国际市场变动影响,一国货币可能对一种外币升值同时对另一种贬值,汇率指数用于测定该货币对其他货币的平均汇率水平。
按银行买卖外汇划分
按银行买卖外汇,汇率分为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现钞汇率和现汇汇率等。卖出汇率通常为买入汇率加银行手续费,中间汇率为买入和卖出汇率的平均值。对中国银行而言,外汇现钞存款需运至发行国流通,而汇票存款为债权凭证,因此现汇汇率加运费和保险等于现钞汇率。
按银行汇付方式划分电汇汇率
电汇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后,以电报通知国外分行或代理行付款给收款人所用的汇率。电汇是国际资金转移中最快的方式,1-3天内完成支付。由于资金停留时间短,银行无法利用客户资金投资获利,因此电汇汇率通常最高。
信汇汇率
信汇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后,以信函方式通知付款地银行转付收款人的汇率方式。因邮递时间较长,银行可有限利用客户资金,故信汇汇率低于电汇汇率。
票汇汇率
票汇汇率是银行卖出外汇时,开立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的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寄往国外取款。因卖出到支付外汇有时间差,银行可占用客户资金,因此票汇汇率一般低于电汇汇率。
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划分
按外汇交易交割期限,汇率分为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即期交易在交易后两天内完成交割,对应汇率为即期汇率。远期交易在合同规定日期交割外汇,对应汇率为远期汇率。
按外汇银行营业时间划分
按外汇银行营业时间,汇率分为开盘汇率和收盘汇率。开盘汇率是银行营业日开始时外汇买卖的汇率,收盘汇率是营业日结束时的汇率。由于时差,各外汇市场汇率相互影响,开盘汇率受上一时区市场收盘汇率影响。
原则IMF汇率监督原则
1976年牙买加会议接受第四条修正案,基金组织执行董事寻求汇率监督原则,1977年4月29日通过《1977决定》,制定成员国汇率政策原则:避免汇率操纵原则(具法律强制性)、积极干预原则和利益兼顾原则。积极干预原则赋予成员国干预外汇市场的权利,利益兼顾原则强调在考虑本国利益时照顾他国利益。之后《2007年决定》增加第四条外部稳定原则,要求成员国避免导致外部不稳定的汇率政策,确保汇率政策合规。
人民币汇率“三原则”
中国在2011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首要让市场因素在汇率生成中发挥更大作用,减少外汇干预,增强汇率弹性,提升人民币在货币市场地位,调整国际证券结构,实现外汇储备多元化。
“三原则”中主动性指根据中国改革和发展需要,决定汇率改革方式、内容和时机,考虑对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可控性指汇率变化需宏观管理控制,避免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波动。渐进性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而非人民币汇率水平调整的渐进性或数量增减。
作用有利于国际结算
汇率有利于国际结算,作为国际支付工具。国际结算是清理国际经济贸易债权债务的过程,汇率确保结算顺利进行。
实现购买力的国际转移
通过国际汇兑实现购买力国际转移,促进货币流通。因各国货币制度不同,货币不能在他国流通,除黄金外,购买力无法转移。但外汇业务发展使外汇成为国际支付手段,被各国接受,形成国际购买力。一国持有外汇即掌握国际购买力,可用于购买他国商品、劳务或偿付债务,将本国购买力转换为他国购买力。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汇率结算节省运输费用,避免风险,尤其各种信用工具在国际间运用,促进商品贸易发展,扩大贸易规模。
调节国际资金余额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金余缺情况各异,需调节不平衡。汇率运用有利于国际投资和资本转移,调节国际资金供求。
平衡国际收支
当国际收支逆差,可用外汇储备补充。国际经济活动中,不再用黄金偿债或弥补逆差,而是在国际市场卖出黄金换取外汇偿付。
节约流通费用
外汇作为国际支付手段,通过电汇、信汇、票汇方式,以可兑换货币票据实现债权债务清理和资金转移,节约流通费用。
弥补流通手段不足
国际贸易中,各国通过银行买卖不同货币和支付期限的汇票,获得资金融通。远期承兑汇票背书后可在国际金融市场流通转让,使外汇作为支付手段,弥补流通手段不足。
影响因素国际收支情况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直接因素,是一国货币收入总额与付给他国货币支出总额的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国际收支为统计报表,记载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的交易。国际收支是流量概念,表示一国所有对外经济交易总和。逆差(进口大于出口)表示该国货币需求小于供给,导致货币贬值;顺差(出口大于进口)表示货币需求大于供给,导致货币升值。
经济水平
经济增长速度是影响汇率的基本因素。经济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增加,进口商品增多,导致经常项目贸易逆差,使汇率升高、本币贬值。经济增长意味投资效率提高,促进出口、抑制进口,并使货币在外汇市场被看好,导致货币升值。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产物,纸币发行过多导致流通货币超过社会需求,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使本币对外贬值,影响汇率。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看,货币价格取决于购买力,通胀率高国家货币趋于贬值。通胀率上升时,国家通常采用紧缩货币政策,利率上升,资产收益提高,吸引外资流入,提升货币价值。
利率水平
利率作为国家借贷状况反映,对汇率波动起决定作用。各国利率水平影响国际短期资本流向,调节汇率。高利率国家吸引资本流入,外国投资者购买该国货币,导致升值;低利率国家引发资本流出,外国投资者卖出该国货币,导致贬值。但这种关系需满足三个条件:政治稳定、完善金融市场吸引外资、资本自由流动。
各国汇率政策及对市场的干预
汇率政策是一国货币当局用汇率工具实现政策目标的准则和措施。传统上,汇率制度按变动幅度分浮动和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下,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变动;固定汇率制下,汇率受平价限制,小幅变动。根据汇率制度不同,国家对外汇市场干预影响汇率变动。
投机活动
投机活动加剧汇率变动。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投机活动增多,局势动荡、外贸政策变动或谣言等都会引发投机,导致外汇市场动荡和汇率波动。
优缺点
根据汇率变动幅度,汇率制度分固定和浮动汇率制。20世纪70年代前,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之后因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部分国家转向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优点
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稳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国际信贷和投资的经济主体核算成本利润,风险小。可维持汇率波动范围,使进出口价格确定、贸易成本计算和控制及国际债权债务清偿更稳定,抑制外汇投机,促进经济稳定。
缺点
维护固定汇率制可能破坏内部经济平衡,影响币值内外均衡,需各国付出调整代价。可能引起国际汇率制度动荡和混乱。还可能导致货币高估,削弱出口竞争力,导致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僵化汇率制度可能被视为隐含汇率担保,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无套期保值外债,损害金融体系健康。
浮动汇率优点
浮动汇率为银行提供独立货币政策工具控制通胀,保证货币政策独立性,维持合适通胀率,降低人民币升值导致零利率风险。帮助减缓国际游资冲击,促进贸易增长、生产和资本流动,避免货币危机。汇率由市场决定,干预少,更透明。且不需维持巨额外汇储备。
缺点
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根据供求自由波动,因此比固定汇率制波动更频繁、幅度更大。可能导致全球货币供应量无限放大,引发通胀大幅上涨。虽限制减少,但汇率风险升高,个人、企业、银行需承担汇率风险,包括市场投机人民币升值风险。
影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不稳增加国际贸易风险,贸易商难以准确计算进出口成本和收益。一定条件下,汇率下降利于出口、不利进口;汇率上升不利出口、利于进口。通常,国家通过货币大幅贬值增加出口,使本国价格以外币表示大幅降低,提升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国际与中国市场商品相对价格,引起进出口贸易收入变动。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低科技企业,加大技术引导,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推动中国出口贸易发展。
对物价的影响
汇率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物价水平,包括改变进口商品需求与价格、消费者实际工资、货币供应量等。进口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对替代品需求变动和实际工资波动,导致物价水平改变。根据韩国银行《调查统计月报》2009年1月刊,韩国2008年1-9月汇率呈上涨趋势,物价随之增长:2008年1-8月,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从2月3.6%升至3月3.9%,4月超4%,6月超5%,7月达5.9%。生产者物价也从1月4.2%升至3月6%,6月破10%,7月达12.5%。因韩国依赖进口石油、煤炭、小麦、玉米、棉花、铁矿石、饲料等资源,这些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汇率稳定有利于资本输出入发展,使投资者获得预期利润。在自由兑换货币制度国家,本币下跌时,投资者或本币持有者为避免损失将本币兑换成他币或购买他国有价证券,导致资本外流,国际收支逆差,逆差促使汇率继续下跌。反之,本币升值则出现相反情况。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从单边趋势转向双向波动,弹性增加,波动幅度扩大,短期国际资本从大量流入逆转为大规模流出。
对就业的影响
汇率有利于刺激出口和抑制进口时,出口品生产和进口替代品生产增长带动总生产规模扩大,促进就业水平提高。不利汇率使出口急剧下降,给生产和就业带来困难,严重时影响国家生产,增加失业。以中美制造业为例,当企业减少进口投入依赖,进行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生产增加出口份额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制造业均衡劳动力需求影响增大,人民币升值导致需求下降。对美国制造业,增强进口投入依赖,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并以进口为导向,可促进人民币贬值对美国制造业就业增长。
人民币汇率趋势20世纪下半期
1953年后,中国参照西方各国汇率调整,逐渐与物价脱离。直至1972年底,人民币汇率保持1美元兑2.46元人民币。1986年人民币汇率下调。1994年人民币通货膨胀率为改革以来最高,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0%左右,超过1988年18.8%和1989年19.8%。
21世纪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发生根本变革。2006年1月4日起,银行间即期询价外汇交易推出,人民银行调整中间价形成机制。整体看,2006年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双向波幅扩大,呈小幅升值态势。与2012年先升值、后贬值、再升值相比,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步升值。截至2013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6.1787元/美元,较2012年末升值1.7%。
2022年,人民币汇率受疫情防控政策等影响,3月初至11月初持续贬值,之后人民币兑美元市场汇率2022年末升至7以内,2023年1月即期汇率最高升至6.70附近,不到3个月反弹超8%,表明人民币汇率涨跌取决于中国经济而非美元强弱和中美利差。2023年1月9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6.8”,Wind数据显示,收盘报6.7712,最高升至6.7592。2023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修复行情下半场,不排除美元兑人民币挑战前高可能。
参考资料 >
汇率.术语在线.2023-06-19
刘安雄,王涛.基于历史视角的汇率本质认识[J].商业时代. 2009(10):70+88.中国知网.2023-08-06
孙杰.汇率与国际收支 现代西方国际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03.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2023-08-06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