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

mysmile 新闻资讯 2

清光绪十年(1884)甲申三月,金石鉴藏、研究名家潘祖荫在为友人吴云《两罍轩尺牍》撰写序文时,开首即谓:“荫自少好金石之学,平生所与商榷者,沈文忠师、陆星农师、鲍子年丈、李竹朋丈、陈寿卿丈、吴平斋丈数公而已。”其中陆氏(增祥)、鲍氏(康)、李氏(佐贤)、陈氏(介祺)、吴氏(云),皆属潘氏交游圈中年辈居长,并多为时人及后世熟知称道的金石学名家,且当时除陈氏之外,其他诸人均已辞世;而最先逝去的沈氏(兆霖),虽亦为道光、咸丰间名臣,且擅篆隶,稍有书名,然在金石鉴赏方面,则相对不太引人注目,尤其是其与潘氏的金石之交,似更鲜有提及者。而传世至今的潘氏旧藏名品南朝《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孤本及唐《姜遐碑》最善旧拓内,皆存其当年为潘氏所题之签,即此,似已颇可一说。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1张图片-

潘祖荫、吴湖帆递藏《姜遐碑》中沈兆霖题签

据同治八年(1869)所刊《沈文忠公集》前《沈文忠公自订年谱》,沈兆霖(1801-1862)字尺生,号雨亭,后改朗亭,又字子菉,号萸井生,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属浙江杭州市)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主考为道州何文安公(名凌汉,号仙槎);道光十六年(1836)会试中式,并由殿试登进士第,而潘文恭公(世恩)为该年会试总裁官之一,按旧时传统,两人皆为沈氏座师。故沈氏日后不仅与何氏长子绍基为同年进士,并在翰林院及国史馆共事多年,且早有世谊,《沈文忠公集》卷九中《自题乙巳所摹褉帖四种并十三行卷子》绝句六首之二,即有忆及:“金石徒夸刻画能,《来禽》《青李》觅何曾。道州师比张长史,酒畔殷勤说撒(笔者按:此‘撒’字疑当作‘拨’)镫(八分篆刻,十余岁时已好之。辛卯受知于何仙槎师,以诗古文词册呈进,师谓可学书)。”而潘世恩之子《潘曾绶日记》(张何斌整理,凤凰出版社,2020年)中,亦多记其道光、咸丰年间与沈氏之往还;至潘曾绶之子祖荫咸丰二年(1852)高中探花时,沈氏又奉旨充殿试读卷官,遂有师生名分。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武英殿总簒等,后官至四川学政。通经史、精小学,旁及金石考订,且能诗文,尤以擅书名世。有《说文段注驳正》《东洲草堂金石跋》,以及《东洲草堂诗钞》《文钞》等。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小字凤笙,号伯寅、郑盫等,江苏吴县(今属苏州)人。咸丰二年探花,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实录馆修撰、文渊阁校理及侍讲学士等,后又历官刑部、兵部及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平生好搜罗珍本秘籍,嗜金石,富收藏,喜考订,有《攀古楼彝器款识》《郑盫诗存》《文存》等。咸丰八年(1858)六月,潘氏以翰林学士奉旨与翁同龢为陕甘正、副考官,七月出京,沈兆霖有诗送行,即前揭《沈文忠公集》卷九所收《送潘伯寅学士典试秦中》,诗为七律二首,曰:

槐黄时节送征轺,汉畤秦关驿路遥。浪缓蒲津仙鷁稳,云开华岳玉骢骄。去逢暑雨收燕市,到及秋光满霸桥。西顾正深宵旰虑,莫辞驻幰采风谣(君陛辞日,上以秦中事命访察回奏)。

天都佳气郁苍苍,犹有规模绍汉唐。自古关中富人物,况逢星使下文昌。花栽杜曲已陈迹(距余庚子视学秦中已十余年矣),玉采蓝田无尽藏。集古会添新录目(君有金石癖),不徒爱士似欧阳。

除寄意潘氏此行能从自古即富人物的关中,为朝廷多得佳士之外,还对其在访求金石时有新的收获,不忘期盼。而潘氏自己一路则有《秦輶日记》,记其全程,其中不乏沿途访碑、谈论金石等,颇多信息,如九月二十三日记及其所藏《姜遐碑》善拓,即似可关注:

毛季海赠《昭陵碑考》,系近人孙桂珊所著。《裴艺碑》录中凡再见,余亦多袭青浦《萃编》,且并未见《姜遐碑》,率以《萃编》文入录。余所得本较《萃编》多九百余字,张松坪本亦多四、五百字。若松坪者,方不愧笃志好古耳,并记于此。

由此可知,至迟在咸丰八年时,潘氏已收藏较王昶《金石萃编》所录碑文“多九百余字”的《姜遐碑》拓本,而《何绍基日记》(毛健、尧育飞整理,岳麓书社,2023年)咸丰九年(1859)十月廿六日日记中亦记:“步至池南,晤潘伯寅、许仁山,得见萧梁永治囗囗妃两墓志,甲囗年题记宛然。想起刘子敬及吾弟子毅,毅曾有钩本也。《姜遐碑》极旧,真宋拓,比《萃编》囗囗百余字。惟字则习褚未成,不足深玩耳。”(笔者按:据相关史实资料,此处所引何氏日记中,“永治囗囗”恐当为“永阳王及妃”,“甲囗”应作“甲午”;而“比《萃编》囗囗百余字”则不知是否为“比《萃编》多囗百余字”?因未能获见何氏日记原稿,姑且存疑)

至咸丰十年(1860)庚申,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的战乱中,包括《姜遐碑》在内的潘氏所藏,亦多流散,《翁同龢日记》(翁万戈编、翁以钧校订,中西书局,2012年)咸丰十年十月及十二月中,皆有记及:

见伯寅所藏《茶录》《姜遐碑》二帖,皆淀园散落者也。索价甚昂,且留之以待珠还耳。(十月二十日)

古迹斋来取《茶录》《姜遐碑》,余欲扣留,再与议值。五兄曰可还之也。甚矣,余之褊隘也。遂还之。(十二月十一日)

夜诣伯寅,未见。(十二月十七日)

晨访伯寅,告以还帖之故。伯寅疑余欲攘之,遂与辩论,一笑而罢。(十二月十八日)

翁氏之父也在其《翁心存日记》(张剑整理,中华书局,2011年)咸丰十年十月二十日中记述:

六儿在厂肆取回《花间集》(即八月初所见),又宋拓《茶录》(已残阙,苏斋补书,《复初斋集》有诗),唐《姜遐(父行本,子公皎、晦)碑》断本旧拓,较《金石萃编》多数百字,皆潘伯寅少廷尉物也。仲秋澄怀俶扰时,图籍皆散失,此其一也。六儿拟买归,俾之珠还合浦。后以索价过昂,不果。

虽翁氏父子皆未明确记及此二帖因要价太高而被翁同龢退还之后,最终究竟下落如何,但叶昌炽《缘督庐日记》(广陵书社,2014年)光绪十年甲申十二月(1885)廿一日中曾记:

晴,东巷徐氏唁丧。即到馆,郑盫丈见示宋拓《崔敦礼碑》《李卫公碑》《姜遐》断碑。姜碑《萃编》著录仅二百余字,此可辨者犹有八百余字。崔碑亦较通行本为胜,洵可宝也。姜碑何义门旧藏,有叶九来跋。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2张图片-

潘祖荫旧藏宋拓《茶录》及翁方纲补书阙文

今存上海图书馆的潘氏旧藏宋拓《茶录》中,也有“乙丑(1925年)秋八月吴湖帆观于滂喜斋”之题,因知直到光绪年间乃至民国时期,潘氏藏篋及遗存中,仍可见《姜遐碑》及《茶录》。而据翁心存所记潘氏散失的宋拓《茶录》已有残缺、由苏斋(翁方纲)补书之特征,正是今上海图书馆所藏之本;又据叶昌炽所记潘氏藏《姜遐》断碑系何义门旧物,且有叶九来(奕苞)题跋等,则其当为现存上海博物馆的潘祖荫、吴湖帆递藏之本。2023年,在该馆举办的“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精粹”展中,此本曾有数开展陈,应是目前所知的传世最佳之本。据该展览同名图录所刊相关图版,其册内扉页裱存的前人旧签中,有一作隶书者,曰“宋拓姜遐碑,何义门藏本,今归伯寅大理。沈兆霖题”。图录的著录文字中,并记此本内尚有沈氏观款,惜未见相应图版,故其具体内容及是否署年等,皆无从得知。而沈氏题签虽无年月,然其称潘氏为“伯寅大理”,据潘氏之弟潘祖年《潘文勤公年谱》所载,潘氏生平任职大理寺,一在咸丰九年十二月,为大理寺少卿;一在光绪元年三月,补授大理寺卿。而前揭《沈文忠公自订年谱》中,又记沈氏自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奉旨赴甘肃查办案件,十一月出京,直至次年(同治元年,1862)七月因遭山洪遇难于行途,终未能返,故其为潘氏题写此签,应在咸丰九年岁末至咸丰十一年十月之间。

上海博物馆另有同为潘祖荫、吴湖帆递藏的南朝《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传世孤本,亦存沈氏隶书旧签:“梁永阳昭王暨敬妃王氏墓志铭,咸丰辛卯七月沈兆霖题。”然清代咸丰皇帝在位十一年,其间纪年干支中并无“辛卯”者,仅元年(1851)岁次辛亥,五年(1855)为乙卯,十一年(1861)为辛酉,而该册后李佐贤(竹朋,1807-1876)题跋中谓:“咸丰己未夏,友人以此本寄售,惊为创见。议值未定,会绂庭三世兄见而爱之,不忍释手,因思宝刻果得其所,公诸友亦无异有诸己也,遂举以相让。绂翁其慎守此宝,勿为他人所夺,可乎?抑亦有以报我,否乎?”绂庭即潘祖荫之父潘曾绶也。又前揭《何绍基日记》中咸丰九年(己未)十月十五日亦记:“刘青园旧得萧梁两墓志古拓,昔与子毅钩且题者,今年入潘伯寅手。”则此本入藏潘家,已在咸丰九年己未(1859),故沈氏题签所署“辛卯”,很可能为咸丰十一年辛酉之误。册中另有翁氏观款:“咸丰十有一年辛酉秋七月既望,常熟翁心存观,子同龢侍。”其时翁氏父子和潘祖荫、沈兆霖等,同在京师,翁氏父子日记中,时有记及。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3张图片-

潘祖荫、吴湖帆递藏《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孤本中沈兆霖题签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4张图片-

《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孤本中李佐贤题跋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5张图片-

《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孤本中翁心存、翁同龢观款

前揭沈氏《沈文忠公集》卷九中,有《十月十七日孙琴西太史招同曾枢垣(壁光)、张怡琴(桐)两太史、潘伯寅(祖荫)学士、王少鹤(振錫)农部、林颖叔(寿图)水部集食筍斋作陆放翁生日,分体赋诗》,卷十一《水龙吟和何子贞对雨见怀并约其偕游西山》词中有注曰:“前日子贞招潘伯寅学士、彭子嘉太史小饮,子嘉画兰”,皆记其与潘祖荫、何绍基诸友的京中雅聚。而卷九中另有《二十六日何子贞同年见访不值叠前韵》《子贞用前韵见和三篇,各出新意,再依韵答之》,亦为其与何氏之间的见怀唱和之作,其中“何君名满区中县,路阻燕齐不相见。昨传珂辔还蓟门,又隔重城乖觌面。翻思君或惠然来,来即张灯恣谈宴。尘榻真迎徐孺车,盘飱竟缺茅容馔”。“海内词人满都县,雄杰如君今仅见。诗筩示我佳篇三,斗险争奇各生面。”不仅可知两人交情,且其当年频有酬唱,亦能想见。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十八,也有《澄怀园看荷花,饮沈朗亭少农久自芬室,八叠闰五日韵赋赠,并柬匡鹤泉、殷谱经、潘伯寅、许仁山、彭子嘉、孙琴西诸君子》,编年在丁巳,即咸丰七年(1857),纪咏其与沈兆霖、潘祖荫,以及亦曾为潘氏题跋《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的匡源(鹤泉)等友人的雅集,其中有句曰:“命酒轩开久自芬,赏花客至才俱儁。词垣妙选萃两斋,敭历不次天倚信。考古诹今备献纳,品画敲诗增酿酝。”当时场景,似在眼前;卷二十一又有《次韵答沈朗亭》,编年在己未,即咸丰九年(1859),诗注中有记曰:“廿六日到澄怀园奉访,值君方入城,夜饮黄树皆侍讲寓,同值潘伯寅、徐仁山、张肖梅、鲍花潭及吴冠英俱集。”而前揭《何绍基日记》中,亦时见与沈氏往还之记,如道光廿五年(1845)二月廿八日:“晨出,过朗亭话,携旧拓《崔敦礼碑》归。”道光廿六年(1846)正月廿八日:“晤石州、伯厚,交与《刘熊碑》……晚,赴蒋秋鹤、沈朗亭两处席。朗亭处看黄小松手拓《武梁祠画像》,甚精。内曾子一段,多出‘着号来方’四字。”

《何绍基日记》咸丰九年(己未)十月十六日中,还记及潘曾绶告知其获《梁永阳王萧敷暨敬太妃墓志》的价格:“绂庭言萧梁二志以十六金得之,可谓廉矣。”故当时友朋中艳羡者,恐不止李竹朋一人,张德容就在其多年后成书的《二铭草堂金石聚》“后序”中,意犹耿耿:“又忆咸丰年间有以梁永阳昭王及王妃墓志求售者,因力不足,乃归于潘伯寅世丈。固知物之显晦有时,而墨缘亦各有主,欧公所谓好而有力始能聚者,岂虚语哉。”张德容(1820-1888),字师宽,又字少薇,号松坪,浙江西安县(今属衢州市)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先后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后又任军机处章京、兵部郎中,出为湖南岳州知府。好金石,公余广搜先秦以来至唐五代以及南诏、大理、西夏乃至域外朝鲜的金石碑版,或钩摹,或录文,并加考订,成《二铭草堂金石聚》,至今仍堪称金石学研究领域的名著。其与刘喜海、沈兆霖、潘祖荫等,皆有金石之交,潘氏《郑盫诗存》中,有《题张松坪(德容)梦游衡湘图》,即曰:

记识张平子,于今二十秋。研奇共刘(燕庭)、沈(文忠),孴古比洪、娄。侯获碑新释(沙南碑为兄释出十一字),石桥地旧游。衡湘践夙梦,熊谷石重搜。

又在为张氏《二铭草堂金石聚》所作序文中,称赏揄扬:“吾友松坪太守,荫二十年金石交,尝及见沈文忠、刘燕庭丈,故于金石源流,实有心得。”而张氏自序中,亦对其当时的金石交游,有如此记述:

海内为金石学者不乏人,以容所及见,莫如刘燕庭方伯,最为精博。然其已刻之书惟《三巴孴古志》,此外尚有《长安获古编》《洛阳存古录》,六朝唐宋以来墓志题名造像,不下数千余种,皆录有原文,惟《海东金石志》为已成之书,此外题跋稿多散佚,不知能否存十一于千百也。容非有力而窃好之,前后所聚,亦至千余种。十余年间,服官之暇,所与赏奇析疑者,若沈文忠及潘伯寅侍郎、陆星农观察,皆有同好焉。文忠未及成编,身后亦多散失;伯寅收藏,多厄于庚申之劫。今星翁孜孜不倦,所聚有加,而容之所聚,尚获存焉,岂非厚幸欤。

张氏所记沈文忠(兆霖)、陆星农(增祥),皆前揭潘氏《两罍轩尺牍》序言中首先列举的金石交游前辈人物,而刘燕庭即刘喜海(1793-1852),字吉甫,山东诸城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官户部郎中,后出为福建汀州知府,累迁至四川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性好古,喜藏书,嗜金石及古钱,富收藏,精鉴赏,并多著述。其与沈兆霖不仅为金石同好,且有相关赠答,《沈文忠公集》卷七中,有《刘燕庭观察得慈恩寺塔泥十四块,以拓本见赠并索诗》,即其得刘氏以所获善业泥文字拓赠之后的酬答之作,诗中有句曰:“刘侯笃嗜古,金石精研稽。散步欣所遇,捃拾从荒蹊(燕庭因游慈恩寺拾得之)。示我手拓本,滢澈无昏黳。欧赵未及覯,奇绝穷端倪。庸目弃不顾,精鉴无终睽。願得永珍护,玉匣装青绨。岂惟压塼墼,直欲俪鼎镌。”则纪咏之间,似已能见其始末大略。而前揭《二铭草堂金石聚》卷十三“魏曹真碑”条后张氏附跋中,又记:

右魏曹真碑,存中段,拓本高二尺四寸,广三尺一寸,刘燕庭方伯所贻。方伯跋云:“道光癸卯秋日,青门书友吴耐轩访得,云近出长安南门外十里许,农民耕田,得之土中,因分赠徐星伯太史、沈朗亭太史。二君皆据《三国志》考为魏曹真碑,惟朗亭疑碑石有缺行,乃未见原石,不知两侧俱刻有龙形也。”

道光癸卯为二十三年(1843),当时徐星伯(松)、沈朗亭(兆霖)得刘氏所赠拓本之后,既皆曾有考说,或彼此亦应有切磋,惜其中具体,一时未能尽详。就沈兆霖而言,据其《沈文忠公集》目录后所附沈氏门人钱保塘同治七年(1868)秋识语,虽“沈文忠既薨之三年”即同治四年(1865),就已“从其家索得其遗稿”,编校成书,并由潘祖荫等“率资刻之”,至同治八年(1869)刊成,然集中有关金石考订之文,仅卷三中《跋孟蜀石经左传残本》一篇,即今存国家图书馆的“刘体乾旧藏宋拓广政石经”第一册“《左传》卷十五”中沈氏所题、署为“时咸丰七年岁在丁巳暮春中澣”者,则其平日相关诸作,或即如前揭张氏《二铭草堂金石聚》自序中所言“文忠未及成编,身后亦多散失”。不过,现仍存世的金石碑拓中,犹能略见一二,如今在上海博物馆的明孙仲墙(桢)旧藏东汉《夏承碑》册后,即有其题记:

道光甲辰十月,钱唐沈兆霖获观于顾氏艺海楼,始知诸家传刻之谬。庐山真面,此为得之,欣幸无似。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6张图片-

《夏承碑》(明孙仲墙本)中沈兆霖题记

艺海楼顾氏名沅(1799-1851),字灃兰,号湘舟,江苏长州(今苏州)人。道光间收藏名家,所居有辟疆园、艺海楼,蒐罗金石图籍、宋元人卷轴,为吴中之冠。而沈氏所记道光甲辰,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据前揭《沈文忠公自订年谱》所记,该年五、六月间,其于回乡安葬父母后北行返京途中,路经苏州,并小住顾氏辟疆园;不料室人染病去世,稚子尚幼,遂只能告假,暂寓吴门,至次年正月方得入都。则其于顾氏处获观《夏承碑》并作题记,应即在此际。又《晚清军机大臣日记五种》(张剑、郑园整理,中华书局,2019年)所收《沈兆霖日记》(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沈氏《使西江草》及《重使西江草》誊清稿本内所附日记稿整理)中咸丰元年(1851)七月初十日有记:

又五十里渡黄河,宿徐州北门外,许珊林年伯来谈,携宋拓《夏承碑》来观(“勤约”不作“勤绍”,“臨”字“臣”作“”[笔者按:“臣”字中间“口”部右边折笔处一竖缺]),系吴门顾湘舟所藏,极精神;又见翁覃溪钩陆谨庭本,题字几满,亦足观也。

据前揭《沈文忠公年谱》,该年六月,沈氏奉旨为江西乡试正考官,日记中又记其于六月二十三日离京赴任,则其所记许珊林(梿)携示顾藏《夏承碑》,应即在此行途中。惟只字未及七年前曾为顾氏题记之事,不知其所见是否即当年所题者?暂莫能明也。而顾氏所藏明孙仲墙(桢)本,后亦归潘氏,其族兄潘钟瑞《香禅日记》(收入苏州博物馆编《苏州博物馆藏晚清名人日记稿本丛刊》,文物出版社,2016年)光绪十年(1884)正月廿九日中有记:“晨,茶邨来谈,携到许珊林双钩摹刻宋拓《夏承碑》一本。此碑拓本为顾湘舟所藏旧物,今茶邨作介,由湘舟孙康如以归于郑盫弟,价一千五百金,为希世之宝。”至该年九月初五日,叶昌炽也在前揭《缘督庐日记》中,记其在潘祖荫处所见:“《夏承碑》精采奕奕,奇伟万状。世人仅见漳川重刻本,不知此碑之妙也……何屺瞻跋已割去,有钱晓徵、许珊林题字。旧藏辟疆园顾氏,新以巨价得之。”除此《夏承碑》之外,今存日本三井文库的宋拓《王洪范碑》内,亦有沈氏所题:“《华阳观王先生碑》,顾氏《金石记》但收拓本,未云何地,则碑亡久矣。此本为孙退谷所藏,《销夏记》中未及编入,为庚子后得者。字画有隋人遗意,伯仲欧、虞,完好尚十之八九,洵是宋本。特未审顾氏所藏本今在何处,令人益思之不置。甲辰孟冬,钱唐沈兆霖获观于吴门并识。”而该本当时亦同属顾湘舟篋中之物。

又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2021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中,有“沈兆霖、惠兆壬、杨澥等三家题跋《顾湘舟艺海楼所藏金石拓本册》”(一函一册),其中沈氏所作“弁言”,署年道光甲辰十一月,即其为顾氏题《夏承碑》及《王洪范碑》之次月也,因据拍卖图录中所载图片,勉力辨识,一并附录于此:

金石之学,自韩、韦辨十鼓后,昌于六一、明诚。然《集古》所收裁数百种,赵氏《金石录》亦只二千余种,碑版居十之八九,若彝器之属,不及二三。薛尚功《钟鼎款识》、李内《博古图》,蒐采彝器略尽,而碑碣又不多列,盖兼营者难也。元和顾君湘舟,幼即笃学耆古,见一器辄手自摹拓,归而考究,穷昼夜不知苦。又蚤弃举业,无进取心,因得积虑覃精于兹。壮岁与贤士大夫游,筇屐所至,涉历榛莽,穷极遐隐,搜访靡辍,以是十数年间,学益粹,闻见益夥,或罄行橐,舁其器以归,或手拓数本藏笥中。人服其鉴古精审,得片简只字,必以质君,因是副墨丛委,不胫而至,欧阳子所云物必聚于所好也。积既多,暇日自为编次,曰钟鼎、曰泉币、曰塼墼、曰瓦当、曰艁象,裒之得十二册,富哉夥矣。释文參校善本,考覈赅备;录以蝇头书,眉目灿列。一再披诵,渊渊乎如与秦汉士夫同晤语;纷纷尘埃,屏处太虚寥廓之乡,则顾君之胸次,岂不迈哉?顾余尤所詟服者,君爱好极博,金石之外,如妙墨名绘、奇书佚史,靡不甄录藏弆,艺海楼中所收入者,几与倪氏云林堂、项氏天籁阁相伯仲。交游又广,户外屨恒满,文酒之会,计日无虚,不知以何时采辑而考正之,至是益服其精力之优裕而不病于兼营也。装成,属余弁言于首。余固知好而苦不能兼营者也,即编缀此言以应之,顾君其奚以进我也。道光甲辰十有一月上澣,钱唐沈兆霖譔。

陈麦青|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沈兆霖及其相关者-第7张图片-

《顾湘舟艺海楼所藏金石拓本册》沈兆霖“弁言”

此外,该公司2018年秋季拍卖会“古籍善本·金石碑帖”专场中,还有“沈兆霖题跋《吴季子之子逞剑》全形拓”轴,上有沈氏录朱竹垞(彝尊)、王渔洋(士禛)诸家相关诗作等,间附考订识语,署年戊申八月二十五日,即道光二十八年(1848)之事也。

综上所述,可知作为当年潘祖荫金石交游中的一员,沈兆霖不仅与潘氏曾结金石雅缘,并且还和刘喜海、何绍基、张德容、顾沅等名家,亦皆因同好金石而有鉴赏赠答、切磋往还。凡此种种,似均当为相关研究中值得关注者。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