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行动已超越单纯的减排,正进入一个以‘绿色新动能’驱动全经济系统深刻变革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0次缔约方大会(COP30)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在“中国角”出席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联合举办的“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国际合作”边会时提出了上述观点。他表示,下一个十年,中国将继续以务实行动兑现承诺,他呼吁全球降低绿色技术贸易壁垒,以公平方式协同转型。
2021年以来,王毅作为中国代表团随团专家参加联合国气候大会,对气候谈判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有着深入观察。《巴黎协定》签署以来的这十年是如何重塑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落实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面临哪些内部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王毅在会前接受了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
从环保管控到“新动能”引擎
回顾《巴黎协定》的这十年,王毅认为,最根本的变革并非数字目标的提升,而是发展理念的“革命性转变”。
“起初,我们的重点在于解决国内问题,比如治理PM2.5。”王毅回顾道。然而,这一进程逐步深化,气候变化因素被系统地纳入国家顶层设计。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再到“十五五”规划,核心理念已然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二者密不可分。
这一转变的标志,是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调整。王毅指出,过去的环保工作更多是“控制性”的,通过设定能源强度、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而如今,这些指标正被转化为驱动“绿色新动能”的引擎。
“绿色转型不再是被动的限制,”王毅强调,“它要起到倒逼技术进步、促进创新、推动改革的作用,从而驱动全面的经济转型。”这意味着,中国正进入一个“以‘低碳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NDC目标背后的系统性工程
中国新一轮NDC目标备受世界关注。对此,王毅从三个维度进行了解读。
首先,他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空间。”王毅表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巴黎协定》框架内认真履行了责任。
其次,他强调目标的制定必须基于国情。中国仍处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尚未脱钩的阶段,减排涉及全经济领域、所有部门,是系统性工程,而非单一行业行动。“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构建全新的能源系统和发展方式,这比单纯设定一个达峰年份更为关键。”
第三,中国提出的目标是现实可行、经过充分测算的。王毅指出,中国的承诺并非“数字游戏”,而是深入考虑了各部门实际情况,包括电力系统转型、储能、电网改造、电动汽车推广等系统性挑战。中国的目标不是简单追求数字高低,而是确保路径可行、可实现,并在实现过程中“尽力做得更好”。
呼吁破除壁垒,强化南南合作
在COP30的边会上,王毅将中国的思考带到了全球舞台,呼吁各国降低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增强供应链韧性,以公平务实的方式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这一呼吁背后,是中国在绿色科技与产业领域形成的全球优势: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等领域已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其中,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
王毅强调中国将继续通过政策创新与南南合作,与国际社会协同努力。他表示,中国将通过扎实的国内行动展示决心,并在南南合作中分享经验、提供支持,“以实际行动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路径的信心”。
站在《巴黎协定》下一个十年的起点,王毅描绘了一幅由中国“绿色新动能”驱动的经济变革图景。他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积累,特别是加入WTO后积累的经济财富,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关键的基础和能力。“经济发展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能力将资源环境消耗降下来。”
如今,推动整个发展模式的变革,其核心不再是为发展单项绿色技术,而是要彻底改变能源结构和发展方式。“这是一个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王毅总结道。
(感谢万科公益基金会对本报道的支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