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从伏牛山匪巢到文坛飞将的传奇人生

mysmile 闻库 3
姚雪垠:从伏牛山匪巢到文坛飞将的传奇人生

姚雪垠(1910年10月10日-1999年4月29日),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河南邓州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艺理论家、史学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第六届、七届政协委员。这位从伏牛山匪巢走出的文学巨匠,以三十载心血浇铸的史诗巨著《李自成[](@replace=10003)》震动文坛,成为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里程碑。

一、乱世童年与文学启蒙

1910年深秋,姚雪垠出生于河南邓县姚营寨一个破落地主家庭。出生时因家境窘困险遭溺亡,幸得曾祖母解救。9岁时遭遇土匪劫掠,举家迁居邓县城内。在私塾与教会学校的求学期间,他背诵大量古文,更痴迷于听《施公案[](@replace=10004)》《彭公案[](@replace=10005)》等评书,这些经历悄然播下文学种子。

1924年冬,14岁的姚雪垠在返乡途中被土匪绑架,这段百日匪巢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自传体小说《长夜[](@replace=10006)》的珍贵素材。土匪头目见他识字,命其担任"文书先生",在关帝像前誊写绑票信。有次他偷偷在二当家家书中添上"劝儿莫学父",反得银元赏钱。

二、文学征程的开启

1 笔锋初试

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预科后,姚雪垠以"雪痕"笔名在《河南日报》发表处女作《两个孤坟》,讲述底层劳动者受封建势力迫害的悲惨故事。父亲见其笔名劝道:"'痕'字不吉,当改'垠'字",从此"雪垠"成为他震动文坛的符号。1931年因参加学运被开除后,他辗转北平,在《文学季刊》《大公报》等报刊发表《生死路》《选举志》等10余篇小说,展现内地农村的黑暗现实。

2 抗战烽火中的创作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姚雪垠在开封创办《风雨》周刊。次年创作的《差半车麦秸》成为抗战文学典范,小说以鲜活口语描写农民王哑巴的觉醒过程,被茅盾誉为"负着这时代的阿托拉斯型人民的雄姿"。此后他辗转武汉、重庆等地,完成《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等抗战题材作品,语言风格从质朴转向诗意。

三、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

1 逆境中的坚守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姚雪垠在武汉阁楼秘密创作《李自成[](@replace=10007)》。为躲避审查,他将手稿藏于搪瓷盆底,上覆检讨材料;钢笔没水时竟蘸窗台雨水续写"红娘子射箭"章节。在农场劳改期间,他裁烟盒作卡片,用苇杆蘸泥水记录灵感。

2 史诗的诞生

1963年《李自成》第一卷出版,30万册迅即售罄。小说以潼关南原大战开篇,展现李自成在妻女双亡、仅剩十八骑的绝境中重整旗鼓的英勇气概。姚雪垠独创"单元共同体"结构,将崇祯调兵蓝线、义军补给红线纵横交织,织就明末社会全景图。为考证"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的星象,他翻阅三千余页史料;描写开封战役时,亲赴黄河故道测量城墙夯土厚度。

3 历史与艺术的辩证

当二月河批评他将李自成塑造得"过于完美"时,姚雪垠阐释创作观:"既要深入历史土壤,也要跳出历史空想。英雄的优秀品质需要艺术集中,但绝不回避局限性"。他笔下的崇祯既写其"朕非亡国之君"的勤政,也揭其刚愎多疑的本性;张献忠谷城会盟时的豪爽与狡黠跃然纸上。

四、文学丰碑与精神遗产

1977年《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时,67岁的姚雪垠仍保持凌晨两点半起床写作的习惯。寒冬腊月,他沿北京复外大街跑至玉渊潭,归家用湿毛巾擦洗热气蒸腾的上身后,立即伏案续写。这种"马拉松式"创作持续到1997年中风封笔,最终完成五卷本230万字的浩瀚工程。

姚雪垠倡导"大文学史观",主张现代文学史应纳入旧体诗、章回体小说等传统形式。他捐赠全部稿酬设立"长篇历史小说奖",要求参评作品必须实现"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融合"。2019年《李自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其法文版获马赛纪念勋章,日文版摘得日本文化奖,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历史小说的窗口。

1999年4月29日,这位完成文学马拉松的"文坛飞将"在京逝世。玉兰花瓣飘落他枕边未合拢的钢笔上,恰似《李自成》终章所写:"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如今当我们翻开这部沾着南阳泥土与北京晨露的巨著,依然能听见历史长河中永不沉寂的马蹄声。

标签: 伏牛山山脉 伏牛山走向 伏牛山剿匪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