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印刷技术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发展

mysmile 闻库 4
报纸印刷技术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发展

报纸印刷

报纸印刷(newspaper printing)作为专业生产信息媒介的核心工艺,其技术流程涵盖从数字化预处理到物理输出的全过程。对报纸印刷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远不止引入CTP设备这么简单,前端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选择尤为关键,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效能与投资回报周期。多数报社采取分阶段推进策略,将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实施划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印刷信息

报纸印刷,亦称新闻印刷,历经排字、拼版、铸字、照相制版、压纸型及平台或轮转印刷等多道工序。20世纪60年代前,普遍采用凸版印刷工艺。中国使用凸版印报历史悠久,自唐中期至明末,宫廷《邸报》长期采用木雕版印刷。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改用木活字凸版。随着西方工业技术传入,19世纪70年代国内开始采用铅活字排版与平台凸印机,并逐步推广手工纸型浇铸平面铅版的复制技术。20世纪初至50年代,仅《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等少数报纸采用轮转印报机。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事业迅猛发展,虽仍沿用铅字手工排版,但高速凸版印刷轮转机迅速普及,推动报纸印刷进入高效生产阶段。

行业发展

2011年,首都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改革并加速资源整合,推动高新技术与出版产业深度融合,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2010年11月,北京地区新闻出版业总收入达466.17亿元,同比增长9.45%,总资产935.15亿元,从业人员超11.58万人,行业收入规模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中位列第四。

未来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1. 大中型出版机构实施一体化运作;

2. 出版机构与技术提供商深化合作;

3. 中小型出版机构倾向于服务外包;

4. 新兴数字出版机构不断涌现,以互联网模式为主;

5. 阅读器厂商涉足网络书店领域;

6. 传统渠道全面向电子化转型;

7. 运营商介入全流程数字出版;

8. 细分专业数据库服务商崛起。

当前中国数字出版仍面临格式不统一、产品定价、商业模式、结算机制与用户体验等多重挑战。这些趋势与问题的解决均依赖于产业合作,目标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创造几何级增长的价值。需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制定数字战略、规范商业模式、厘清伙伴关系等系统性工作,明确各方需求与贡献,真正“让合作伙伴更有价值”,这将成为推动中国数字出版发展的核心议题。

阶段

无论企业选择哪一转型阶段,均需在设备安装前完成CTP应用的全面准备。

第一阶段:基础前端CTP系统

部分报社沿用既有RIP系统,基础CTP前端通常依赖排版软件手工拼版,经RIP处理后传送至Print Console等控制器。只要RIP支持输出1200dpi的TIFF文件,即可满足CTP基本需求。但需注意,早期RIP可能仅支持非标分辨率(如1000dpi)。不少印刷厂同时运行CTF与CTP流程,共用同一RIP输出文件,或接收客户已处理好的文件。格式转换工具(如克里奥Copydot Toolkit)可实现文件与分辨率转换,并避免龟纹产生。尽管基础系统可运作,但大量印版处理时人工拼版易出错,建议升级自动化流程。

第二阶段:自动化拼版流程

推荐采用自动拼版系统以减少人工错误与成本。流程软件(如克里奥Synapse NewsManager)接收排版系统发送的单页面,自动组版并区分黑白与彩版处理,显著降低失误率与运行成本,多家报社借此获得良好投资回报。

第三阶段:负载均衡的自动化流程

对于需多台CTP或RIP的大型报社,负载均衡功能可优化资源分配,提升设备利用率与生产稳定性,即便单机故障仍可重新分配任务。

第四阶段:多版本管理流程

针对多版本报纸,系统需具备版本控制功能,如识别共用版面与独有内容,自动生成对应印版,确保内容更新时同步输出多版本,保障出版效率。

工作流程的投资回报点

CTP通过节省材料与时间降低成本,但依赖合适的工作流程设计。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与等待时间,预生产计划降低错误率,软打样节约材料,CIP3应用缩短调机时间,均加速投资回收。

PDF与JDF应用

PDF流程以传输快、跨平台兼容性强、支持多分辨率输出等优势,成为报社未来发展方向。JDF标准流程也逐渐适用于报社环境。

RIP系统升级

尽管原有RIP仍可使用,但升级至PDF兼容RIP可提升速度与效率,支持调频网印刷,满足商业印刷需求。多RIP配置兼顾生产备份与负载均衡,显著缩短投资回收期。

行业税率增值税

一、纳税人销售或进口货物,税率为17%,以下第二、三项除外;

二、以下货物税率为13%:

1. 粮食、食用植物油;

2. 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甲烷、居民用煤炭制品;

3. 图书、报纸、杂志;

4. 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

5.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三、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国务院另有规定除外;

四、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税率为17%。

税率调整

国务院决定,出版社、报刊社出版发行图书、报纸、杂志适用13%税率。印刷企业接受出版单位委托加工印刷品所收加工费,按“加工”项目依17%税率缴纳增值税。

质量控制

报纸印刷质量关联生产工艺、设备、管理、操作及原材料印刷适性。以下介绍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原材料要求与新国标规定。

照排工序需重点控制图片扫描与输出。彩色报采用Photoshop处理图片,需合理设置:

①印刷油墨设置:选择匹配油墨类型(如SWOP),设定网点增大补偿值;

②分色设置:控制总墨量、灰成分替代、黑墨极限与底色增益;

③挂网线数:新闻纸适性决定网线数一般为85-120lpi,网角设置主色版45°,其他色版差30°或15°;

④扫描分辨率:设为网线数1.5-2.0倍,不高于240lpi,避免细节损失或文件冗余。

胶片质量

彩色分色片实地密度需高于3.50,片基灰雾度小于0.15,线性误差小于2%。输出设定、胶片特性、药水浓度温度均影响质量。

制版工序

拼版与PS版晒制需精确,人工拼版易导致套准误差。CTP或对开片输出可避免该问题。晒版需控制曝光量(2%网点还原,95%网点不糊),冲洗液参数与环境洁净度也需严格管理。

印刷工序

印刷需保持水墨平衡,控制墨量饱和与套准精度。多纸路印刷时张力控制至关重要,建议纸卷不超过5个以保证经济性与一致性。

纸张及油墨选择

新闻纸需符合GB/T 17934.3-2003颜色与光泽要求,GB1910-89规定其定量、裂断长、平滑度、白度等指标。油墨需快干、色彩鲜艳,满足颜色、着色力、细度、流动度等要求。

操作与管理

实行标准化、数据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全员质量管理体系,对照国标与厂内实际制定工序标准与数据,规范操作流程,保障质量。

发展情况

西方铅活字印刷术于1807年由马礼逊引入中国,初期刻模受阻后转至马六甲设立印刷所,1819年印出首部中文圣经。此后英美等国持续研究中文字模,至姜别利发明电镀字模法(1859年),中文铅活字制作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七种标准活字(显、明、中、行、解、注、珍)。

姜别利另设计元宝式排字架,依汉字使用频度分类排放,大幅提升拣字效率。铸字设备从手拍炉逐步演进至自动铸字机,时速达万余字,并出现排铸合一设备如摩诺与立诺排铸机。

凸版印刷机械

从手扳架、手摇轮转机到蒸汽动力机,印速持续提升。1906年引进电气动力华府台单滚筒机,1912年申报馆启用双轮转机,1919年商务印书馆引入米利二回转机,支持高效双面印刷。

现代印刷激光照排

电子排版系统取代铅排,具备效率高、周期短、版面灵活等优势。系统由扫描仪、计算机、照排机等硬件与书版、绘图软件构成,流程含录入、排版、校对、输出四步。还可用于广告设计、彩色制版,推动出版印刷数字化革新。

北大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教授研制)实现“告别铅与火”的革命,支持书版、报版与彩色输出,通过电脑排版、激光发排、软片制作完成印前流程,显著提升出版效率与质量。

印刷效率标准

国家曾对高速印刷设备(单张纸≥15000张/小时,卷筒纸≥60000张/小时)实行进口免税政策,助推行业技改。但设备优劣不仅取决于速度,更关乎印刷质量、稳定性与自动化水平。

政策调整

当前国产单张纸多色印刷机已达12000-15000张/小时,卷筒纸印刷机实现批量生产,小型机时速45000张,中型报机达70000张/小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发展前景

面对数字媒体冲击,全球报业发行量普遍下滑,中国报业进入稳定期。但纸媒便于携带、阅读习惯深厚,仍将长期为主流媒体之一。报社印刷企业需从管理、技术、经营多维度适应变化,把握合作与创新主线,应对成本上升与市场挑战。

参考资料 >

标签: 印刷术发展历程 印刷技术介绍 报纸印刷流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