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以构建外向型经济体系为核心指导思想,推动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系统性战略规划。该战略强调依托国际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与经济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资金与设备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核心特征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备以下显著特征:
1. 作为国家或地区最高层面的宏观决策,该战略不仅决定经济发展方向与路径,更对整体国民经济与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是国家级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战略目标呈现“目的统一性”与“目标多元性”的双重特质。在根本目的上,要求高效整合国内外资源与有利条件,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持续提升物质与精神文明水平。在实施层面,则涉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生态平衡等多维度目标的协同推进。
3. 具备强烈的实践指导性。战略通过明确发展目标、指导思想、重点领域、模式选择及实施措施,成为外向型经济建设的行动纲领,对社会资源整合与全民参与具有显著的动员作用。
4. 兼具稳定性与阶段性特征。作为长期性顶层设计,战略目标保持相对稳定,除非遭遇重大国际形势变革一般不作调整。同时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国内条件与国际环境,战略需划分实施阶段并制定相应子目标(如我国从沿海地区试点逐步推向全国的渐进式开放),保持阶段间的战略延续性。
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战略制定需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立足实际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避免主观臆断脱离现实条件。
2.速度与效益统一原则
摒弃单纯追求增速的粗放模式,强调经济效益与增长质量并重,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3.全面性与差异化结合原则
既需统筹全局性要素进行总体规划,也需尊重地区差异,基于各地产业基础与经济实力制定差异化目标。
4.长远发展原则
战略设计应包含长期目标与过渡机制,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需求,配套制度改革的时序安排。
5.倾斜与协调并重原则
在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实施重点倾斜的同时,注重区域间、产业间的协调均衡,实现优势转化与短板补齐的动态平衡。
理论基石
该战略的理论支撑主要来源于“现代密集型产业论”与“非均衡发展理论”。前者依据生产要素密集度(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划分产业类型,主张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主导产业升级带动整体经济跃升。后者强调资源优先配置于具有增长潜力的地区与产业,以点带面实现全局发展。美国由东北部向中西部延伸的工业布局,以及日本沿海经济带的优先发展,均为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实践例证。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契合这一普遍规律。
制定策略
各国需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差异化战略:
1.基于资源禀赋定位:如我国1980年代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即综合考虑地理区位、侨乡资源与产业特点,分别确立综合型与加工导向型发展模式。
2.对接产业结构与政策: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经济特区形态从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向科技园区升级。新加坡从转口贸易到工业化、再到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转型即为典型。
3.契合发展阶段特征:二战后出口加工区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广泛兴起(如中国台湾的高雄、菲律宾巴丹、韩国马山等)。我国也从地域倾斜政策逐步转向与国际规则接轨的产业导向政策。
实施对策
主要采取以下举措:
(1) 深化对外开放,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按国际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
(2) 构建全球信息网络,把握市场动态,强化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市场多元化;
(3) 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演进路径,增强国际经济参与度;
(4) 推行“两头在外”模式,扩大原材料进口与成品出口规模,实现加工增值效益。
参考资料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