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散热
计算机系统中的CPU及其他核心组件在高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散热本质上是一种热传递过程,目标是将CPU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其他介质,并将其温度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基于我们的生活环境,CPU热量最终需要向空气中释放。这一完整过程构成了计算机散热的核心机制。
散热分类
CPU散热实质上是通过热传递将产生的热量转移至其他介质,从而实现温度控制。根据现实环境特点,CPU热量最终需释放到空气中,而这一过程中的热传递环节,正是散热器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
所有散热器都主要依赖热传导与热对流进行散热,目前尚未出现以热辐射为主要方式的芯片散热方案。根据热传导与对流方式的不同,散热器可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类。主动式散热依赖独立能源进行强制散热,如风扇、水冷系统中的水泵,相变制冷中的压缩机等,其特点是效率高但需外部能源支持。被动式散热则仅依靠发热体或散热片自行散热。
本文将重点介绍主动式散热方案,涵盖风冷、水冷、干冰、液氮及压缩机制冷等类型,以下逐一详细解析。
风冷散热
由于成本较低,风冷散热是目前最常见的散热技术。该技术通过风扇驱动气流带走散热片吸收的热量,具有制造工艺成熟、价格亲民、安装简便等优势。高风量风扇配合高导热材质的散热片即可组成高效的风冷散热系统,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散热解决方案。
传统风冷散热器包含四大核心组件:风扇、扣具、散热鳍片和散热底板。其中散热片的设计最为关键,涉及材料学、工艺技术与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因素。风扇性能亦不容忽视,包括风量、风压、噪音控制及使用寿命等指标。扣具设计同样需要科学分析。
液氮散热
液氮制冷超频技术看似高深莫测,实则只要掌握原理并谨慎操作,普通用户也能实现。该技术的核心部件是专门设计的蒸发皿,用于盛放液氮并通过气化过程吸收大量热量,可使蒸发皿温度骤降至-100℃以下。
由于液氮气化吸热极快,空气中水分会凝结在铜管表面,因此需要加装绝缘保温橡胶套,既防止冷凝水造成短路,又能提高冷能利用率。容器底部的蜂窝状铜底设计显著增大了液氮接触面积,加速沸腾过程以实现快速制冷。
底座防护至关重要,必须隔绝CPU周边空气接触,防止冷凝水损坏主板。值得注意的是,液氮散热无需传统扣具,在开放环境中只需将蒸发皿置于CPU上方即可,铜管自重已能保证良好热传导(现有导热硅脂无法承受-100℃低温)。
保温橡胶套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双重保护,既减少冷能损失,又避免直接接触导致冻伤。液氮作为工业常用制冷剂,价格较为亲民,数十元即可购得满足数小时超频需求的用量。
使用保温杯添加液氮最为适宜。在缭绕的冷雾中,CPU仿佛置身超低温仙境。液氮的超低温特性允许施加更高电压,从而突破常规散热限制下的频率极限,即便是普通CPU也能发挥惊人潜能。
材料选取
散热片材料选择需综合考虑三大要素:
1.卓越的导热性能——包括热传导系数、比热容等参数。金属材料因其优异导热性成为散热器制造首选,如铜的导热速度快,铝的散热效率高等特性均由金属本性决定。
2.良好的加工特性——需具备优良延展性、高温稳定性及多种工艺适应性;
3.易于获取——金属虽属不可再生资源,但供应充足且价格合理;
基于以上标准,散热片材料基本锁定金属范畴。但除了导热参数,还需兼顾机械性能与成本因素。金银虽导热系数极高,但因质地柔软、密度过大及价格昂贵难以广泛应用;铁则因导热率过低无法满足高热量场景需求。
铜虽导热优异,但存在硬度不足、密度大、成本高及加工难度大等限制,近年来随着散热需求提升,铜质材料应用逐渐增多。铝作为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凭借良好导热性、低密度和经济性成为理想选择,通常通过合金化处理提升纯铝的性能短板。
不同铝合金通过调整成分比例可获得特定特性,适用于不同加工方式和应用领域。AA6061与AA6063铝合金具有均衡的导热性与加工性,广泛应用于挤压成形工艺;ADC12适合压铸成形但导热较差,常被AA1070替代;AA1050则以其优异延展性成为薄型鳍片制造的优选材料。
材料选择直接影响散热效能!当前低端散热器多采用铝合金以控制成本,中高端产品则为提升性能逐步采用铜质吸热部件或散热鳍片。需注意的是,优质材料仅是高效散热的基础,真正决定性能的核心在于产品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
散热片设计是决定效能的关键因素,也是体现厂商技术实力的核心环节。从热学过程分析,散热可分为吸热、导热、散热三个阶段:CPU产生热量→散热器接触端吸收热量→热量传递至散热片→最终向环境释放。因此优秀的设计必须统筹这三个环节的性能优化。
吸热设计
散热片吸热效能主要取决于与发热体接触的吸热底设计。优秀的吸热底应满足四大要求:吸热迅速、储热充足、热阻微小、导热高效。
1.吸热迅速——要求吸热底与发热体间热阻极小,能快速吸收热量。这需要两者紧密接触,最大限度减少空气间隙。
2.储热充足——在散热不良时能吸收大量热量而自身温升较小。此特性可应对功率骤增或风扇故障等突发状况,为过热保护提供缓冲时间。
3.热阻微小——传导相同热量时,吸热底与发热体及鳍片介面间的温差要小。散热器整体热阻自接触面开始累积,吸热底内部热传导阻抗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4.导热高效——能迅速将吸收的热量传导至鳍片部分。这取决于吸热底与鳍片的结合面积和介面热阻。
采取措施
为满足上述要求,需采取以下设计策略:
1.提升接触面平整度。通过铣床加工或多道拉丝处理可达0.03mm精度,CNC铣床或研磨可实现更优效果。但完美平整无法实现,故导热膏成为必备辅助材料。
2.选用高比热容材料。经计算,铜的体积比热容(0.83×10^6 kl/m³K)较铝(0.58×10^6 kl/m³K)高约40%,这就是中高端散热器采用铜质吸热底的原因。
除材料选择外,还可通过增加吸热底面积或厚度来提升热容量。材料导热系数也至关重要,铜的导热性显著优于铝合金。设计时需平衡纵向与横向热阻——面积越大、厚度越薄则纵向热阻小;厚度越大则横向热阻小,鳍片连接更有效。
水冷散热系统组成
水冷系统通常包含:热交换器、循环系统、水箱、水泵及冷却液,可根据需要增加散热结构。虽然水的导热性不如金属,但流动水体具有极佳导热特性,其散热性能与流速成正比,而流速取决于水泵功率。水的大热容量使水冷系统热负载能力达风冷的5倍,令CPU温度曲线更加平稳,有效避免风冷系统常见的温度尖峰现象。
分类
按原理分
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类。主动式水冷配备散热风扇辅助散热,效果显著提升,适合发烧级超频玩家;被动式仅靠散热器自身散热,可实现完全静音,适合主流用户。
按安装方式分
分为内置式与外置式。内置式包含散热器、水管、水泵等组件,需占用较大机箱空间;外置式将主要元件置于机箱外,既节省空间又提升散热效率。
国内发展
CPU水冷技术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地区率先兴起水冷散热潮流,DIY爱好者制作出各种开放式水冷系统。大陆水冷制作起步稍晚,初期以个人作品为主,曾出现CoolMax等产品但未能持续。
2003年水冷技术重新活跃,澳柯玛集团等正规厂商与水冷王等个人制作齐头并进。新一代水冷在密封性、工艺水平方面大幅提升,两岸技术差距逐渐缩小。互联网普及推动技术交流与工艺进步,使水冷装置更美观实用。
随着显卡性能提升,GPU发热量堪比CPU,水冷技术已扩展至显卡、北桥芯片及硬盘领域,开启全方位水冷散热新时代。
发展现状
大陆水冷产品虽进步显著,但在加工精度、系统配套及安全保护方面与国际产品仍有差距。因市场需求有限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价格保持100-500元区间,性价比优于高端风冷散热器。
本本散热
笔记本散热一直是厂商重点攻关难题。英特尔迅驰2平台正是为此推出。以下是常用笔记本散热方案:
1 环境散热控制
使用环境显著影响散热效果。夏季高温时建议在空调环境使用,至少保持通风状态。专用散热底座成为常见选择。
2 智能软件调控
英特尔SpeedStep技术与AMD PowerNow!技术可自动调节CPU频率与电压,实现节能降温。Everest Ultimate、MobileMeter(不支持VISTA)、Notebook Hardware Control等软件可实时监测硬件温度(注:因主板设计差异,并非所有型号都能完整显示各组件温度)。
3 散热底座应用
主要分为水冷垫与风冷底座两类。水冷垫采用塑料隔水设计,降温效果明显且成本低廉;风冷底座采用金属外壳内置2-4个风扇,通过USB或外接电源供电,部分产品还扩展USB接口,散热效果更为突出。
4 自制散热方案
外出时可利用随身物品制作简易支架,如使用相同尺寸的笔或工具撑起笔记本底部,有效改善底部通风。
选购技巧
发热量是影响PC稳定性的关键因素,CPU散热尤为关键。虽然低功耗处理器存在,但用户仍优先选择高性能产品。英特尔奔腾D系列与奔腾4处理器功耗惊人,AMD处理器超频后发热量同样大幅提升。
新机通常配套散热系统,但需更换时应注意:
按需选购 杜绝盲目
散热器价格差异巨大,但并非越贵越好。铝制散热片成本较低,铜制导热性能更优但价格较高。折中的铝塞铜方案兼顾性能与成本,最受市场欢迎。高端产品溢价可能来自品牌价值或附加功能,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主流双核处理器建议选择铝塞铜产品;超频用户应选纯铜散热器;赛扬D或闪龙处理器搭配铝制散热器即可满足需求。
散热片非越大越好
散热效能取决于表面积而非体积。机箱空间充足时大型散热片有优势,但空间有限时过大体积会阻碍风道流通。散热鳍片宜多宜大但不宜过密,过密鳍片易积尘影响散热,清洗也更加困难。
参考资料 >
http://tech.sina.com.cn/h/2005-06-13/1108634104.shtml.tech.sina.com.cn.2019-07-25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