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深度解析:古代文人的不遇之痛与归隐之志

mysmile 闻库 1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深度解析:古代文人的不遇之痛与归隐之志

《感士不遇赋》是晋宋之际杰出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经典赋作。此赋核心主题是批判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与道德风尚的沦丧,抒发了古代正直有才之士在仕途上屡遭埋没或诽谤陷害的悲愤,表达了作者“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的高洁志向,决心坚守道德纯朴而超脱世俗罗网。全赋情感真挚、哲理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作品原文

感士不遇赋(并序)

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迁又为之。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韩愈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土,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己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己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志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分其异途。原百行之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纤远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1.士:指有才华、有抱负却未被重用的正直之人。赋:一种半文半诗的文学体裁,注重文采与韵律。

2.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著有《春秋繁露》等。其《士不遇赋》收录于《古文苑》。

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不朽之作《史记》的作者。又为之:指司马迁作《悲士不遇赋》,残文见《艺文类聚》卷三十。

4.三余之日:闲暇时光。三国魏人董遇提倡利用“三余”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

5.夫:发语词。履信:遵守信义。思顺:不忘忠孝。《左传·隐公三年》定义“六顺”,《周易·系辞上》强调“履信思顺”。

6.生人:指人类。善行:美德。

7.抱朴:胸怀淳朴,保持本真。《道德经》主张“见素抱朴”。守静:保持内心平静。

8.笃(dǔ)素:专一志向。《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及《后汉书·张衡传》提及“素”为志。

9.真风:自然淳朴风尚。告逝:消失。

10.大伪斯兴:虚伪之风盛行。斯:乃。

11.闾(lǘ)阎:里巷,借指民间。懈:懈怠。廉退之节:廉洁谦让的节操。

12.市朝:官场朝廷。驱:竞逐。易进:侥幸升官。

13.怀正:胸怀正直。志道:有志治世。

14.潜玉:藏玉,指有德才而隐居。当年:壮年。

15.没(mò)世:终生。徒勤:徒劳。

16.夷皓:指伯夷叔齐和商山四皓。“安归”之叹:伯夷、叔齐歌“我安适归”,商山四皓歌“吾将安归”,表达无归处之悲,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和皇甫谧高士传》。

17.三闾:指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己矣”之哀:屈原《离骚》叹“已矣哉”,表无奈。

18.夫(fú):感叹词。

19.寓形:寄身。形:身体。

20.瞬息:短暂时光。尽:生命结束。

21.立行:建立功业。

22.一城莫赏:得不到封赏。

23.染翰:写作。

24.伸:表白。已:停止。

25.导达意气:抒发性情。其:推测词,大概。

26.惟:只有。

27.卷:书卷,指董仲舒和司马迁的赋。踌躇:深思。

<p.28.遂:于是。感:感触。赋:写作。

29.咨(zī):叹词。大块:大自然。受气:禀承天地之气。斯:这。独灵:最灵智。《礼记·礼运》和许慎说文解字》强调人最贵,陶渊明《形赠影》也说“人最灵智”。

30.禀:承受。藏照:拥有智力。秉:持。三五:三才五常,三才指天地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垂名:留名。

31.击壤:古代游戏,指隐居。晋皇甫谧高士传》载壤父事,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引《艺经》描述击壤。济:救助。苍生:百姓。

32.靡(mǐ):无。潜:隐居。跃:出仕。非分:不合本分。傲然:自足。称情:合意。

33.流浪:运行变化。徂(cú):往。物:人。群分:分善恶群体。相形:区别对应。

34.密网裁:鱼网密织。宏罗制:鸟罗大张。喻专制与陷害。

35.达人:通达者。善觉:善于觉悟。逃禄:避官禄。

36.嶷(nì)嶷:山高峻。影:隐士身影。汪汪:水宽广。声:隐士声音。

37.轩唐:黄帝与唐尧,治世之君。永叹:长叹。辞荣:辞富贵。

38.淳源:淳朴之源。汩(gǔ):流动。长分:分支。美恶:善恶。作:出现。

39.原:推究。百行:各种行为。攸贵:所贵。莫为善:莫若行善。

40.奉:遵奉。成命:天命。师:效法。

41.发:表现。生:树立。乡闾:乡里。

42.推:凭借。显:显达。矫然:虚伪。祈誉:求誉。

43.嗟乎:感叹。

44.雷同:人云亦云。《礼记·曲礼上》和《楚辞·九辩》批评雷同。毁异:诽谤异己。物恶(wù)其上:憎恨才过己者,《晋书·袁宏传》有载。

45.妙算者:能预见者。谓迷:被认为迷。云妄:说成妄。

46.坦:坦诚。至公:最公正。无猜:无猜忌。卒:最终。以:因。

47.琼:美玉,喻贞洁。兰:建兰,喻芳香。亮:明白。

48.炎帝帝魁之世:上古太平世。张衡《东京赋》提及。

49.祗(zhī):恭敬。三省(xǐng):每日多次自省,《论语·学而》曾子言。

50.庶:希望。进德以及时:修德待机。不惠:不顺。

51.爰生:指袁盎(《史记》作袁盎,《汉书》同),字丝。刘恒时任中郎将。晤言:面谈,指盎荐张释之,见《汉书·爱盎列传》。张季:张释之,字季,初为骑郎,十年未升,经荐任仆射,后为廷尉,见《汉书·张释之列传》。蔽:埋没。

52.愍(mìn):哀怜。冯叟:冯唐,老者称。据《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大同市(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含山西省西北)太守,胜匈奴却因报功差六人削职,冯唐辩白,文帝赦魏尚,冯唐升车骑都尉。赖魏守以纳计:冯唐凭魏尚事升迁。

53.仅然:勉强。知:知遇。旷岁:荒废多年。

54.审夫:确乎。夫:助词。眩:迷惑。三夫之献说:三人成虎,喻谣言惑人,《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魏王

55.贾傅:西汉贾谊,任长沙王太傅。刘揖太傅。秀朗:才华出众。纤:曲。远辔:千里马。促界:狭界。

56.董相董仲舒,任江都王相、胶西王相。渊致:渊博。屡乘危而幸济:多次险遭难幸免,《汉书·董仲舒传》载。

57.哲人:超众者。无偶:无双。淋浪:泪流。袂(mèi):袖。

58.前王:素王,指圣哲如孔子,《庄子·天道》提及。清海:明教,《后汉书·赵壹传》用。曰:语助。天道之无亲:《道德经》和《史记·伯夷列传》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59.澄:清。一:天道。《老子》言“天得一以清”。鉴:明察。恒:常。辅善:助善者。佑仁:保佑仁者。

60.夷:伯夷。投老:到老。回:颜回,字子渊。早夭:早死。

61.请车以备椁(guǒ):《论语·先进》颜渊死,颜路孔子车卖以葬。椁:棺。茹蔽而殒(yǔn)身:《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首阳山,食食用野菜薇饿死。茹:吃。殒:死。

62.好学:颜回好学,《论语·雍也》载。行义:伯夷、叔齐行义。

63.若兹:如此。斯言:指“天道无亲”言。虚陈:空言。陶渊明《饮酒》诗亦疑。

64.旷世:绝代。涩:阻滞。

65.伊:助词。病:忧虑。

66.广:李广西汉名将。结发:年轻从军,《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击匈奴七十余战。不愧赏于万邑:封万户侯不愧。刘恒曾叹广不遇时。

67.戚竖:外戚小人,指卫青刘彻卫子夫弟)。元狩四年(前119年)击匈奴,李广失道误期,卫青责罚,广自杀。竟尺土之莫及:未得封赏,广弟拓跋宏等封侯,广官不过九卿。

68.身后:死后。动:感动。《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死,天下哀泣。

69.商:王商,字子威,西汉人。尽规:尽力谋划。拯弊:救弊。言:助词。始顺而患入:初顺后祸,《汉书·王商传》载商被王凤等害,罢相死。

70.奚:何。良辰:良机。易倾:易尽。胡:为何。害胜:害才胜己者。

71.苍遐缅:天遥远。旻:天。已:止。

72.有感有昧:有些明白有些迷惑。昧:暗。畴:谁,《尚书·尧典》用。

73.济意:成就意愿。累已:损己。

74.轩冕:高官厚禄。《庄子·缮性》言非轩冕谓志,《晋书·应贞传》载轩冕袭族。缊(yù)袍:麻絮袍,穷人穿。《论语·子罕》赞仲由穿缊袍不耻。

75.谬会:错误领会,谦词。取拙:守拙归隐。归止:归乡。止:助词。

76.拥:抱。孤襟:孤介情怀。毕岁:终一生。谢良价于朝市:拒高价出仕,反《论语·子罕》子贡问美玉藏沽意,谢:辞。

白话译文

昔日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其后司马迁亦作《悲士不遇赋》。我曾于闲暇时,在研讨学问之余阅读这些作品,深感惆怅。守信义、重忠孝,是人类美德;怀淳朴、守清静,是君子素志。自淳朴风逝,虚伪盛行,民间淡忘廉退节操,官场竞逐侥幸之心。胸怀正直之士,或壮年隐居;洁身自好者,或终生徒劳。故伯夷叔齐与商山四皓有“归何处”之叹,三闾大夫屈原发“已矣”之哀。悲夫!人生百年,瞬息即逝,立业艰难,却无封赏。古人所以慷慨执笔,屡抒不尽之情。抒发性情,惟文章可乎?抚卷深思,于是感而作赋。

叹万物承气而生,为何人独为灵智!禀神情智慧,持三才五常留名。或击壤自乐,或济世救民;无论隐仕,皆合本分称情。时光流驶,人群分善恶。网密鱼惊,罗大鸟骇。达人觉悟,逃禄归耕。山高隐影,川阔藏声。遥望轩唐长叹,甘贫贱辞荣华。淳源分流,善恶异途。推究百行所贵,莫若行善乐。奉天命,师圣书。忠孝君亲,信义乡里。以诚心显达,不虚伪求誉。嗟乎!人云亦云诽异己,憎才胜己;聪慧者被讥迷,正直者被斥妄。坦诚无猜,终受谤辱。虽怀琼握兰,芳洁谁识!哀哉!士不遇,未逢炎帝帝魁世。独修勤勉,岂废三省;望修德及时,时到却不顺。无爱盎面荐,张季永蔽;冯唐老于郎署,凭魏尚事升。虽勉强知遇,却苦心荒岁。确知市无虎,惑于三夫言。哀贾谊才华,屈才狭界;悲董仲舒渊博,屡险幸免。感哲人孤独,泪洒衣袂。承圣王明教,谓天道无私;澄澈天道为鉴,常辅善佑仁。夷老饥,回早贫;伤请车葬颜,悲食薇殒身;虽好学行义,生死何辛!疑报德如此,恐天道言虚。何代无才,路多阻滞。古人慷慨,忧名不立。李广年少从军,万户侯不愧;屈志外戚,寸土未赏;留诚死后,动人悲泣。王商尽力救弊,初顺后祸。为何良机易逝,为何害胜急迫!天遥远,人事无尽;有感有惑,谁测其理!宁固穷遂意,不委曲损己。既轩冕非荣,岂缊袍为耻?诚误领会守拙,欣然归隐。抱孤怀终老,拒朝市高价。

创作背景

此赋约作于东晋司马德宗义熙十一二年(415-416年),是陶渊明仿董仲舒《士不遇赋》与司马迁《悲士不遇赋》之作,反映其晚年对仕途的失望与归隐决心。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

此赋深刻揭示了古代社会共同问题:政治黑暗、君王昏庸、奸佞当道,使正直之士难展抱负,渐被弃用。同时,诗人肯定了固穷守节、归隐自适的人生道路。

开篇“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以人禀天地之气独秀起句,表达人生平等但志趣各异,或隐居自乐,或济世救民,生活以“称情”为准则,强调适性而生。然时代变迁,上古淳朴之风逝,伪风兴,人群分善恶。热衷功名者不择手段,使“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才智之士避政归耕。

诗人看透世俗虚伪,倡“莫为善之可娱”,做“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间”之真人。历史上“怀琼握兰”者不遇, due to “雷同毁异”浊世与昏聩皇帝,赋予严厉批判。

诗人提出“莫为善”处世原则,不屑同流,甘做真隐者。从“哀哉!士之不遇”起,历数圣贤不遇:张释之、冯唐赖知遇却付代价,颜回、伯夷好学行义而苦辛,间接肯定生命短促、称性而活、及时行乐价值观,显主体觉醒。

结尾自陈心志,“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拒名利虚幻,表“谢良价于朝市”归隐志。

名家点评

清代孙人龙《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公一生贞志不休,安道苦节,其本领见于此数语。虽感士不遇,而归于固穷笃志。读其文,真可使驰竟情遣,鄙吝意祛,所谓有助于风教,岂不信哉!”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意精语粹,文藻丽,觉泉石烟霞之情纚纚于篇间。”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没落仕宦家。曾祖父陶侃东晋元勋,祖父任知府,父早死,母为名士孟嘉女。陶渊明一生分三期:首期,28岁前贫困;二期,29-41岁学仕;三期,41岁后归田,创作丰。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创田园诗体。陶诗艺术自唐朝受推崇,为诗根本。传世诗125首,文12篇,辑为《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

标签: 陶渊明归隐是否是逃避 陶渊明归隐在什么地方 陶渊明不该归隐的理由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