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德典故,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宽恕与仁爱精神。
出处
本故事选自《史记·伯夷列传》。《史记》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全书记载了上自远古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三国时期开始成为该书的专称。它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并称为“前四史”。刘向评价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后世将其与司马光《资治通鉴》并列为“史学双璧”。
原文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饥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孔子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注释
是用:因此
孤竹:古代诸侯国名
文王:即周文王姬昌。因其为西方诸侯领袖,故称西伯
木主:灵位牌。刻写死者名讳用于祭祀
爰:于是
及:动用
宗周:尊奉周王朝为天下共主
于(xū)嗟:感叹词,表悲叹之情
徂:通“殂”,死亡
七十子:指孔子主要弟子。孔子弟子三千,通晓六艺者七十二人,七十为概数
回也屡空:颜回,孔子弟子;屡空,时常贫困
异:感到惊异
希:同“稀”,稀少
叩:牵住马缰
干戈:原指兵器,此处代指战争
易:替换
与:辅助
独:特别
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往仇怨,因而少有怨恨。”又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有何可怨?”我感怀伯夷的志节,读到遗留诗歌更觉其事非凡。其传记记载:
伯夷、叔齐乃孤竹君二子。父亲欲传位叔齐,父逝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言“此父之命”而避走,叔齐亦不肯继位逃离。国人遂立中间之子。时伯夷、叔齐闻西伯姬昌尊养老人,商议前往投奔。到达时西伯已逝,其子姬发载灵位东征,尊父为文王。伯夷、叔齐拦马谏言:“父死不葬而动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侍卫欲动武,姜尚说:“此乃义士!”扶之离去。武王克商后天下归周,伯夷叔齐以为耻,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充饥。临死作歌:“登西山兮采薇,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神农虞夏忽逝兮,吾将安归?嗟哉兮命衰!”最终饿死首阳山。
由此看来,其心有怨否?古人云“天道无偏私,常助善人”。如伯夷叔齐可谓善人否?积仁洁行却饿死!孔子七十二弟子中独赞颜回好学,然其常处贫困,糟糠不饱而早夭。天道回报善人,竟是如此吗?
参考资料 >
标签: 不念旧恶的念什么意思 子曰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原文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