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electrical shock),也称为电击(electrical injury),是指电流通过人体导致组织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猝死的意外事件。电击伤主要分为电击伤、电热灼伤和闪电损伤三种类型。据统计,美国每年因触电死亡的人数约为1000人。除洪水灾害外,雷击伤害在天气相关事件(如沙尘暴、寒潮、大风、霜冻)中位居首位。触电事件多发生于青少年男性和电力作业人员,其中矿工和建筑工人占比最高。
常见触电原因包括意外接触电源、风暴或地震中电线断裂、雷击以及家用电器漏电。直接拉扯触电者或电刑也可能导致电损伤。轻度触电可能仅引起瞬间异常感觉、肌肉疼痛性收缩、恐慌、面色苍白、头晕和心悸病,而严重情况可能导致意识丧失、休克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电击后常见并发症包括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肺水肿、胃肠道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和急性肾损伤。诊断电击伤主要依据明确电接触史和临床表现,需注明高压电或低压电击伤、损伤部位及范围。电击伤患者通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心脏损害和肾衰竭等并发症,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变化及肾功能指标升高。X线可检测骨折,CT和MRI有助于评估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触电是建筑行业“五大伤害”之一,其特点为预兆不明显但危害极大。发现触电者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并使用绝缘物隔离,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需持续监测心电、呼吸、血压及肝肾功能,预防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伤后2~3周的继发性大出血。预防措施包括普及用电知识、规范操作、定期检查线路设备、避免带电作业,以及火灾时先切断电源。人工电击的记载可追溯至300多年前,1879年里昂首次记录电击致死案例,1881年美国报道首例触电死亡事件。
病因 触电常见原因包括意外接触电源(如缺乏电知识或违规操作)、风暴或火灾中电线断裂、雷击(如在树下避雨或手持金属物)。家用电器漏电、直接接触触电者或电刑也是诱因。约60%触电死亡发生于工作场所,30%在家中。高危人群包括电工、建筑工、维修工及ICU人员。
常见原因主观因素 工作中未遵守安全规程或日常用电知识不足、疏忽大意。
客观因素 高温高湿环境、腐蚀性化学车间、雨季等导致绝缘性下降;设备老化未维修;风暴刮倒电线杆或雷电击中等。
发病机制 人体组织导电,接触电流时成为电路一部分。电击伤机制涉及热损伤、电化学作用和机械损伤。热损伤是主因,高压电可使局部温度达2000~4000°C。闪电电压极高,瞬间炭化组织。电流干扰器官生物电节律,低频交流电易引发心室颤动。电流使肌细胞膜去极化,引起肌肉强直收缩。中枢神经系统受电流影响可致呼吸心跳停止。损伤严重度取决于电流类型、电压、电阻、路径、时间等因素,其中电压最关键。
电流类型 交流电危害大于直流电,人体对其敏感性高3~4倍。交流电7~15mA即可导致肌肉痉挛无法脱离电源,而直流电脱离电流约为75mA。交流电更易引起心室颤动,雷击作为直流电常导致心跳停止,较少皮肤损伤。
电压 高压电危害更大。40V可致组织损伤,220V引发心室颤动,1000V导致呼吸停止。低压电较少烧伤但易致心室颤动,高压电电弧温度极高,引起灼伤和组织炭化。直接肾脏损伤、肌球蛋白尿、溶血性贫血后血色素尿可引发急性肾衰竭。
电流强度 电流转化为热能并去极化细胞膜。1~2A以上电流致深度烧伤,2~4mA引起肌肉收缩,20mA导致窒息,30~40mA可致死。电流强度受皮肤电阻和电压影响,潮湿皮肤导电性增强。
电流频率 低频(50~60Hz)交流电危害更大,易诱发心室颤动。
组织电阻 组织电阻因水分和电解质含量而异。损伤皮肤电阻低,干燥皮肤电阻高。电阻顺序为神经、血液、肌肉、骨骼等。低电阻组织更易受损,肌肉和脂肪较骨骼更易灼伤。血管损伤导致血栓和缺血坏死。
电流途径及方向 电流路径影响预后。手和头常见入口,足部为出口。双手触电猝死率较高。电流经心导管即使不足1mA也可致心室颤动。通过心脏或中枢神经系统可立即死亡。
触电时间 短于25毫秒通常无损伤,时间越长损伤越重。低压电击超过4分钟复苏困难。
流行病学 夏季潮湿多雨时触电事件增加。雷击多见于农民、建筑工和运动员。除洪水外,雷击在天气相关伤害中居首。青少年男性和电力工作者高危。
美国年均约1000人死于触电,年龄分布呈双峰:儿童居家触电,青年工作相关。触电占职业死亡常见原因,矿工和建筑工死亡率高。电击存活者占烧伤病房患者的3%。
病理学 高压电击主要为热损伤,组织学显示凝固性坏死。尸检见肌肉水肿、坏死、炭化,血管血栓。即刻死亡者有局部烧伤和出血,数日后死亡者脑脊髓充血水肿。
临床表现电击伤 包括全身和局部表现。
全身表现 电休克致呼吸肌麻痹和心搏停止,分轻、重、危重三型。
轻型 触电后肌肉收缩弹离电流,表现惊慌、四肢软弱的症状,面色苍白、头晕、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肤灼痛,可能出现期前收缩。
重型 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心率快、心律不齐或抽搐休克。部分呈“假死”状态,心电图室颤。治疗后可能遗留头晕、耳鸣、眼花或听力视力障碍。
危重型 多见于高压电或长时间触电。昏迷,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扩大。
局部表现低压电烧伤 入口和出口点伤面小(0.5~2cm),焦黄或灰白,干燥边缘清,较少伤内脏,致残率低。
高压电烧伤 面积小但深达肌肉、骨骼、血管神经,多处出口,肌肉夹心坏死,截肢率高。衣服点燃致大面积烧伤,坏死组织易感染。关节处皮肤间断创面。皮肤伤小但深层损伤广。高压电击易发前臂腔隙综合征,因肌肉组织损伤水肿,筋膜压力增,神经血管受压,脉搏减弱、感觉消失。
肌肉收缩致机械暴力,引起脊椎压缩性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枕叶损伤致失明或耳聋,少数精神失常。脊髓损伤致瘫痪。
闪电损伤 雷击常致心跳呼吸停止,短暂精神障碍、意识丧失或昏迷,存活者多恢复。皮肤血管收缩呈网状图案,佩戴物如戒指、手表处深度烧伤。余同电击伤。
电热灼伤 主要为接触烧伤,有入口和出口,入口伤更重。电流和热能致组织炭化,肌肉软组织灼伤,血管损伤血栓,循环障碍加重损伤。伤后24~48小时周围组织红肿炎症,一周后坏死感染,甚至败血症。
腹部灼伤可致胆囊坏死、肠穿孔、胰腺炎、肝损、肾损伤。直接肾脏损伤、肌球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及溶血后血色素尿促发急性肾衰竭,脱水加速恶化。肾衰竭表现少尿、棕红尿和高钾血症。电击后24~48小时上消化道出血和DIC预后差。电流经头致白内障。
并发症和后遗症 组织损伤和溶血致高钾血症。中枢神经后遗症如失明或耳聋(枕叶损伤),少数精神失常。电流损伤脊髓致瘫痪,血管损伤出血或缺血,局部感染。触电跌落可伴脑外伤、胸腹伤或骨折,注意颈椎骨折。孕妇电击易流产或胎儿发育迟缓。
检查诊断检查 电击伤后24~48小时出现心脏和肾并发症,如室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心肌酶谱变化、肾功能指标升。
实验室检查生物化学检测 肌酸激酶异型(CK-MB)、肌钙蛋白(cTnT、cTnI)特异反映心肌损伤,升高示电击致心肌细胞损。AST、LDH、肌红蛋白(Mb)、CK非特异,也来自骨骼肌释放,故cTnI、CK-MB升源于心肌损伤,AST、CK等升源于肌肉和心肌共损。
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示酸中毒、低氧血症。
心电图 包括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传导障碍、ST-T改变,可一过或永久。
影像学检查 X线示骨折;CT、MRI评估内脏和中枢神经损伤。
诊断 依据明确电接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电击伤,注明高压电或低压电、损伤部位范围。了解坠落情节,排除颈髓损伤、骨折和内脏伤。注意“假死状态”鉴别,不可放弃抢救。
治疗 抢救分秒必争。措施如下:
切断电源 确保救助者安全。发现患者立即断电,用绝缘物隔离或搬离危险区再救治,避免直接接触。
对症支持治疗 对意识清醒仅乏力、心悸病、全身软弱的症状轻者,观察下卧床休息数天可恢复,给予对症支持。
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关键。对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心肺复苏。
防治并发症 轻症和复苏成功者做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持续心电、呼吸、血压监护和肝肾功能监测,轻者监护48~72小时,重者按需,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和高钾血症,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液体治疗 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和组织严重烧伤者,迅速静脉补液,量较同等烧伤多。依据尿量、循环情况和中心静脉压调整。
急性肾衰竭治疗 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恢复循环容量,维持尿量50~75ml/h。肌球蛋白尿时尿量100~150ml/h。同时输碳酸氢钠(50mmol/L)碱化尿液,血pH维持在7.45以上,预防急性肾衰竭。严重肌球蛋白尿尿量未增时,乳酸钠林格液加甘露醇12.5g/L。肌球蛋白消失后停甘露醇。热灼伤者血容量不足时避免甘露醇。严重急性肾衰竭时血液透析。
外周神经损伤治疗 轻度神经损伤多天数恢复。不缓解者用环氧酶抑制剂或联合抗氧化剂。
外科问题处理 广泛组织烧伤、肢体坏死和骨折者相应处置。皮肤或皮下损伤涂磺胺药膏。坏死组织清创,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U)。感染用抗生素。腔隙综合征压力超30~40mmHg时筋膜松解术减压病。用超声多普勒、血管造影或核素133洗脱术(133氙 washout)或99m焦磷酸盐肌扫描(99mTc pyrophosphate muscle scanning)评估损伤,指导治疗。严格截肢指征。
高压氧治疗 心肺复苏后生命体征稳定者尽早高压氧治疗,改善脑供氧,促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预防安全教育 宣传安全用电,普及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熟知预防和抢救方法。
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流程 遵守安全生产措施。电器安装符合标准,定期检查维修。推广漏电保护器。禁私拉电线,电线旁勿晒衣。火灾先断电。
防止跨步电压电击伤 电线落地点保持室内4m、室外8m安全距离,不足时单脚跳或并脚小步离开。进入不安全区穿绝缘鞋。
防止雷电击伤 雷雨少外出。雷时不在高压线附近作业,不近避雷器,不举铁器,不接触天线、水管或金属装置,避免高地,应平躺,家断外接天线。避雨不在树下或金属棚内。车内避雨安全。
防止医源性电击伤 使用心导管、监护仪、起搏器时,注意除颤仪伤害他人。医疗电器用隔离变压器,漏电电流控于10μA以下。
历史 人工电击记载约300多年前。1879年里昂首记电击致死。1881年美国首报触电死亡。
1899年,意大利生理学家Prevost和Battelli及哥伦比亚大学RH Cunningham独立研究证明强电击可使动物心脏停跳。McWilliam同年指出这可能为人类死因。
参考资料 >
T75.4 Effects of electric current.ICD-10 Version:2019.2024-02-04
NF08.4 Effects of electric current.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2024-02-04
标签: 预防电击的措施 如何预防电击伤害 预防电击的一条重要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