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三角的奥秘
随着人类在百慕大三角区域的活动日益频繁,百慕大三角地区的神秘氛围愈发浓厚。也有部分观点认为所谓的百慕大三角之谜仅是现代神话,并无实际依据。随着百慕大三角传奇故事的广泛传播,全球其他海域也陆续发现了类似的“神秘三角”区域。
新闻背景
此前,同年1月31日,军用训练船“亚特兰大”号搭载首次出海的军官和学员从百慕大群岛启航,却未能按计划抵达朴茨茅斯港。如今,它终于返回,焦急等待的船员家属们自然喜出望外。但这艘船带来的仅是短暂的欣慰,随之而来的是更深重的失落与永恒的痛苦,因为它实为一艘同名的运输船,码头上的欢腾迅速被悲恸的哭喊取代。
“亚特兰大”号作为一艘装备先进的军用训练船,船长斯吉琳卡是经验丰富的航海专家,那么它究竟遭遇了什么?人们立刻将目光投向了魔鬼三角百慕大。
百慕大三角,指的是位于美国弗吉尼亚海岸、百慕大群岛与佛罗里达群岛之间的大西洋海域,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因该区域呈三角形,顶点分别位于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和波多黎哥的圣胡安,故得名“魔鬼三角”。
自百慕大进入人类历史记录以来,便始终笼罩在神秘面纱之下。据称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首位抵达此地的航海家,他与船员途经该区域时,曾目睹奇异火球坠海,船上罗盘瞬间失灵。哥伦布第四次前往美洲途中再遇神秘风暴,他在致西班牙国王的信中描述:“连续八九日,不见太阳与星辰……从未经历如此持久猛烈的风暴。”
随着人类在此区域活动增加,百慕大三角的神秘色彩日益加深。1609年7月,英国“海上冒险”号运送约150人前往弗吉尼亚,途中遭遇风暴,在百慕大岛屿附近触礁沉没。幸存者于岛上避难时,忽见黑暗中浮现奇异亮光,如生命般闪烁不定,随后化为腾空火焰,最终消逝于夜空。
萨莫斯将这一奇景记录于航海日志中。这只火球仿佛成为受难者的不祥预兆。为寻求救援,他们派出数名经验丰富的水手,乘坐从沉船打捞的大艇驶向大陆。遇难者聚集海岸送行,领队信心满满道:“请放心,我们必会获救!下一个月圆之日,定当返回。”
困于岛上的人们殷切期盼。月圆之夜来临,他们收集柴火点燃篝火,为救援船只导航。始终未见任何船影。载满希望的大艇神秘消失,未留丝毫痕迹,艇上人员不知所踪。后来,幸存者就地取材建造简陋木船,于1610年5月10日抵达美洲。他们在岛上被困九个月之久,而那艘失踪的大艇成为永未解开的谜团。
以往,船只于百慕大三角的失踪或可归因于航海技术落后,但即便在无线电通讯设备普及后,悲剧仍持续发生。1943年12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建奇功的美国“蝎鱼”号潜艇在此区域巡航时发回“一切正常”电报,随后便音讯全无,且未发现任何残骸。
新建的“蝎鱼”号为一艘核动力潜艇,1959年12月19日下水,多次立功。1968年5月,“蝎鱼”号完成数月紧张军演后返航,士兵们急切期盼与家人团聚。潜艇报告已驶至亚速尔群岛附近,状态正常,预计一周后抵港。但谁料这竟是其最后通讯。美国海军展开广泛搜救,于10月29日借助先进仪器发现其沉埋于魔鬼三角边缘海底淤泥中。1963年,另有一艘核潜艇在此三角区失事。
自人类飞机进入百慕大三角上空后,该区域又成空中禁区。1945年某个夏日,天气晴朗,适宜飞行。午后,12架美国战略轰炸机从塞西尔机场起飞。每架飞机配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和无线电技师,均穿救生衣并配备救生筏。数小时后,仅10架飞机完成训练返回。另两架始终未见踪影。返航驾驶员称训练期间未闻未见任何异常。美方派出飞机军舰大规模搜索,却未发现任何残骸。
自百慕大三角成为神秘焦点后,各国科学家展开严肃考察,提出多种理论解释。
多数观点认为,变幻莫测的天气是“魔鬼三角”离奇事件的根源。高空强气流及显著风速差形成的强烈大气旋涡——晴空湍流,可造成局部真空,吸引周边物体,使飞机突然遇难。晴空湍流来去无踪,难以预测,故飞机失事往往突发。但此理论无法解释为何总找不到失事飞机残骸乃至油渍。
于是,电磁激变理论被提出,将事故归因于电磁激变导致仪表失灵,使驾驶员迷失方向,引发恐慌,最终酿成灾难。但魔鬼三角海域难以形成如此强自然磁场,且电磁激变不会使飞机舰船完全消失,故电磁场激变说亦存疑。
飞碟说支持者认为魔鬼三角事件系外星人乘飞碟探索地球所为。外星科技先进,可激发强磁场;当其俘获飞机舰船后,便不留痕迹。此说虽引人入胜,但至今缺乏飞碟实证,难以信服。
1977年4月1日,法新社记者从墨西哥发消息称,于百慕大三角区900米海底发现200米高金字塔,并指该区域可能存在高度发达古代文明。两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明报》介绍美法科学家新发现:该海底存在第二座金字塔,高200米,底边长300米,塔尖距海面100米。塔身有两大洞,水流汹涌。部分科学家称金字塔建材或为含铁巨石,经海浪冲刷及地磁场长期作用,不断磁化成为巨型永久磁铁。当飞机轮船经过,仪表失常,或可能被吸海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先进技术对百慕大海域进行大规模调查,发现该区域存在众多涡旋,半径200-400公里,旋转方向顺逆交替,中心温度冷热不一,海面高低起伏,转速每秒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时隐时现,寿命达数月。此即“中尺度涡”。成因尚无定论,普遍认为与海流蛇行运动相关。若蛇动过大,弯曲海流可能脱离母体,形成独立流环,旋转前进,“中尺度涡”由此产生。
当海洋出现顺时针旋转“中尺度涡”时,因科氏力作用,海水向中心汇聚,使涡旋中心海面高于四周,形成高达数百米的移动“水山”。此突发巨浪可吞噬所有船只;同时,海水作为良导体,在地磁场中运动时切割磁力线,使磁场骤增,导致罗盘和电磁仪表失灵,引发突发海难。
当海洋出现逆时针旋转“中尺度涡”时,海水向四周扩散,使涡旋中心海面低于四周,形成巨大凹面镜,将光线聚焦于主轴焦点。半径500公里凹面镜,在太阳光入射角60°-70°时,聚光点直径约1米,焦点温度达数万度。设想飞机进入焦点附近空域,瞬间化为灰烬。凹面镜聚光需光源,光源越强,聚光效越好,温度越高。故失踪常发生于晴空万里、海面平静、风力微弱时,此乃凹面镜反光聚焦理想条件。
此说虽更进一层,但仅停留理论计算,海洋凹面镜聚焦是否真达数万度高温仍是谜。且失事飞机船只未报道有温度骤升现象。
围绕百慕大三角之谜,既有科学家严谨研究,也有猎奇者荒诞言论,更有迷信之说。然亦有观点认为百慕大三角之谜纯属现代神话,并不存在。2000多年来,遇难沉船超百万艘,年均500艘,全球海底每14平方公里即有一沉船,故沉船非百慕大三角特有现象。
随着百慕大三角神秘故事流传,全球其他地区也出现此类“神秘三角”,如位于日本和马里亚纳群岛间的“魔鬼海”。
某科学考察团曾提出理论:地球表面存在10个危险区域,形状如三角或钻石,间隔相等。除百慕大三角及日本“魔鬼海”外,还有:地中海西部、夏威夷群岛东北北太平洋、阿根廷东南沿海、南非东南沿海、澳大利亚塔斯曼岛、东印度洋、澳大利亚西南沿海以西印度洋,及唯一陆地阿富汗。5处位于北半球,5处位于南半球。
参考资料 >
标签: 百慕大三角已解 百慕大三角最深多少米 百慕大三角的讲解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