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从零到全球领先的跨越

mysmile 闻库 3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从零到全球领先的跨越

中国汽车工业

一个多世纪前,全球首辆汽车问世,各国相继投身汽车研发与生产。在中国近代史上,首位提出打造民族汽车工业的是孙中山先生,他在《建国方略》中明确写道:“自动车为近代发明之必需,助力快速行动”。中华民国时期虽有过建设汽车产业的计划与实践,却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而中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尚未形成汽车制造能力,仅存一些零散的维修与配件生产小作坊。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着手恢复并扩展汽车维修与配件产业,逐步规划汽车工业体系。

旧中国三次新建汽车厂的尝试

1929年,张学良投资80万大洋于沈阳迫击炮厂内创办名生工厂,致力于汽车制造。他派遣李宜春赴美购回“瑞雪”整车作为样车,进行拆解与研究。李宜春团队保留原车发动机、后轴、电气系统与轮胎,其余部件自主设计制造。历时两年,成功试制出中国首辆汽车——民生牌75型1.8吨载重卡车,一年内组装10辆,开创中国自制汽车先河。九一八事变爆发,导致量产计划夭折。

1936年,以官僚资本为主导,集资600万元成立汽车工业公司,与德国奔驰展开技术合作。总厂设于株洲市上海市分厂先行组装柴油货车与客车,品牌定为“中圆牌”,标识为圆环包绕“中”字。1937年“八一三”沪战爆发,项目被迫中止。

同年1936年,资源委员会筹建中央机器厂,其第五分厂专攻汽车制造。1939年于昆明市建厂,收购美国斯图尔特汽车厂,并在美完成设计,试制出4辆资源牌货车。抗战爆发后,工厂落入日军之手。民生牌卡车

  

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

(1950-1965)

建设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0年3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启动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前期工作。一汽被列入1953年首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同年7月15日,一汽在长春市破土动工,历时三年建成。经过技术攻坚,1956年7月14日,一汽总装线驶出首批12辆解放牌卡车,代号CA10型,终结中国不能造车的历史。毛泽东主席命名的“解放”品牌,开启了中国一汽装备中国的征程,奠定中国汽车的“解放时代”。CA10源自苏联吉斯150型,载重4吨,最高时速65千米,搭载6缸水冷5.5升汽油机,最大功率71千瓦。该车结构简单、耐用,适应当时中国道路与工业基础,虽自重偏大、动力适中,但维修便捷,资源需求低。 一汽奠基第一辆解放牌诞生

中国第一辆轿车诞生

1958年4月,中国首辆国产轿车于中国一汽问世,命名“东风”,灵感源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论断。国产CA-71东风牌小轿车在机修车间试制成功,生产编号CA-71(CA代表一汽,7为轿车编码,1为首辆)。虽以仿造起步,但样车融入民族元素:流线型车身银灰与紫红双色,6座布局,宫灯式车灯,发动机罩饰以小金龙。搭载70马力发动机,最高时速128公里,百公里油耗9-10升。东风牌轿车仅生产一辆,现存于一汽解放博物馆。

红旗牌轿车诞生

1958年8月,首辆两排座5.65升红旗牌CA72高级轿车试制成功。1959至1964年,红旗牌小轿车共生产206辆,广泛应用于国务与外事活动,成为外国元首访华最高礼遇之一。CA72采用折扇形进气口、宫灯尾灯、司南轮罩等中国符号,方向盘与尾标饰以纯金向日葵,仪表板采用福建省大漆“赤宝砂”,座椅与门护板选用杭州市都锦生”云纹织锦,顶棚为丝织面料,搭载V8液冷发动机。1966年,CA-770替代CA-72投产。1964年9月,CA770三排座高级轿车试制成功,造型庄重,发动机最大功率154千瓦。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CA770抵京替换领导人进口车,成为外事接待用车。第一辆红旗牌轿车诞生

建设小规模汽车生产基地

1958年“大跃进”期间,各省市汽车修理厂与配件厂尝试造车,推出200余种车型。经调整,形成南京、上海市济南市和北京四大汽车生产基地。

南京汽车厂(以下简称南汽集团):生产跃进汽车公司牌2.5吨轻型货车。1958年仿制苏制嘎斯51,命名跃进牌,初期采用铁木帆布驾驶室。同年试制仿苏嘎斯63全轮驱动1.5吨越野车。1966年完成升级,规模扩至万辆。

上海汽车厂(简称上汽集团):生产五类车型。①58-I三轮1吨载货车:1957年参照日本大发SDF-8改进,1958年投产。②上海牌2吨轻型货车:由1.5吨车升级,1970年投产。③上海牌中级车:1958年试制凤凰自行车轿车,1965年仿奔驰220S定型为上海牌,排量2.2升,时速130千米,用于公务接待,1975年产能达5000辆。④交通牌4吨中型货车:1958年试制,1965年投产,1971年产能3000辆。⑤交通牌15吨重型自卸车:1969年试制,1975年产能1500辆。凤凰自行车轿车

济南汽车制造厂(简称济汽):生产黄河牌8吨重型货车。1959年参照捷克斯柯达706RT设计,1963年投产。搭载上柴12升103千瓦柴油机,载重大、省油,为首款国产重型车。一汽技术中心中国重汽集团杭州发动机有限公司合作设计6120柴油机,排量9.5升,功率118千瓦,1965年投产。

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发展JEEP、轻型与重型车。①北京jeep:1958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清华大学合作,参照德国大众集团大众甲壳虫试制井冈山牌轿车,后仿苏制伏尔加车制东方红牌轿车。1961年转产吉普车,1966年定型北京牌212吉普,四轮驱动,2.4升55千瓦汽油机,时速95千米。上级批准北汽集团年产吉普4400辆、轿车600辆。②2吨轻型货车:1965年开发,1968年试产,平头设计,55千瓦汽油机,时速85千米,命名北京牌130。1973年北京旅行车厂基于该底盘产15座轻客北京牌630。③12吨重型车:1965年仿捷克太脱拉T111型10吨车,1972年生产28辆。后厂迁邢台市,更名长征汽车制造厂,年产300辆,改产太脱拉T138型12吨车,搭载V8 132千瓦风冷柴油机,时速71千米,全轮驱动,适沙漠、高寒地区。哈尔滨市林业机械厂亦生产此车型。井冈山市牌轿车

此阶段为中国汽车工业创立期,建成中国一汽等现代化企业,实现汽车生产零突破。1966年前,汽车工业投资11亿元,形成五大制造厂,年产能近6万辆、9个车型。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车17万辆(一汽累计产15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阶

(1965-1980)

发展军用越野车建成三线汽车制造厂

1964年起,中国汽车工业筹划军用越野车,贯彻中央精神建设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川汽、陕汽控股三线厂,主攻中重型卡车与越野车,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期间,中国一汽南汽集团上汽集团和济汽进行技改扩产,并支援三线厂;地方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厂近200家。1966~1980年累计生产汽车163.9万辆。

建设二汽

1953至1962年,中央政府四次提议建二汽未果。1964年重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列入“三五”计划。

1965年确定二汽生产1~8吨货车与1~5吨越野车系列。从长春汽研所、南汽集团中国一汽抽调人员,先开发3.5吨货车与2吨越野车。1968年总参修改车型意见,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调整纲领为10万辆:2.5吨越野车2.5万辆,5吨货车5.5万辆,3.5吨越野车2万辆。2.5吨越野车研发8年,路试40万千米,1975年6月投产,命名东风牌,搭载5.4升99千瓦汽油机,时速75千米。5吨货车同期开发,1976年定型,1978年量产,命名东风140,时速85千米,1979年产万辆。第三款3.5吨越野车东风245,请英国李卡多公司做发动机咨询,提升功率与寿命,1981年定型,搭载5.9升121千瓦汽油机,时速75千米。

上述车型构成1978年改革开放前汽车产品主体,为改装车提供底盘,并成为零部件生产目标。

建设川汽

1964年国防科委提出重型越野车要求,中汽公司引进法国贝利埃GCH越野车、T25矿用自卸车、GLM型12吨货车与TCO牵引车,安排在四川省大足区建四川汽车制造厂。样车试制后,红岩CQ261重型7吨越野车1971年批量生产,搭载14.8升147千瓦柴油机,时速62千米。川汽建设纲领年产1050辆,1966年开工,1967年试产。同期建配套厂。

建设陕汽

陕汽产品5吨越野车SX2150北汽集团包建。1968年设计,1974年底定型,搭载12升147千瓦柴油机,时速70千米。1969年9月陕汽在陕西岐山县建设,纲领年产越野车1000辆、柴油机1500台,配套建零部件厂,1978年投产。

发展矿用自卸车

矿用自卸车用于露天矿与水电建设,长期依赖进口。1969年上海市研制32吨车,1975年投产,为首款国产产品。1970年天津市研15吨车,7年产307辆后停产。1971年北京开发20吨车,1976年投产。同年中国一汽开发60吨车,1978年转交本溪重型机械厂。本重厂经多轮开发,1985年辽宁省68吨车投产。1970年甘肃白银有色试制42吨电动轮车,实现技术突破。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至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汽车工业成长期。二汽完全自主建设,形成“卡车为主”产业布局。1980年,产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卡车148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工业的开放合作阶段

(1981-1999)

确立调整汽车产品结构的重要方针

1980年代初,确立老产品换型,重点改造解放、跃进汽车公司黄河、北京130等车型,结束“三十年一贯制”;调整产品结构,弥补缺重少轻、乘用车与专用车不足,轿车几乎空白。1982年中国产车16.9万辆,4吨解放与5吨东风中型货车占56%,轿车仅5180辆。此后,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历史性变革。 

成立第一个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1982年,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中汽公司)成立,实行大一统管理。按地域设长春市、北京、南京、重庆市等分公司与武汉、济南市汽车制造总厂。分公司整合周边配件厂,形成配套体系。“文革”中断此模式,但围绕产品的配套体系被各地效仿。

增加轻型重型载货车比重

中汽公司布点中国一汽发展小解放系列。一汽引进关键技术,开发1吨、2吨轻型货车与11座轻型客车,1992年批量投产。1999年推出第二代柴油小解放及3吨系列。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开发3吨柴油小东风,1991年投产,1999年扩展至1.5~3吨货车与皮卡。1996年北汽集团福田从农用车转产0.75~3吨轻型货车,1998年产量全国第一。2008年中国轻型货车占载货车51.5%,加微货后小型货车占比67.3%,近西方70%比例。

行业重视重型车发展。1978年前后曾筹划三汽未果,改为引进奥地利斯太尔91系列(总重16~40吨)及WD615柴油机(功率147~265千瓦),由济汽、川汽、陕汽控股生产。中汽公司布点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展重型车,东风引进日产汽车公司柴底盘与驾驶室技术、康明斯B系列柴油机,开发8吨车,1990年量产,扩展至多轴车。中国一汽开发长头、平头柴油车,8~16吨系列。引进车型包括包头市北方奔驰重庆市铁马、东风日产柴、中国重汽合资沃尔沃庆铃五十铃、安徽江淮现代格尔发,以及北汽福田、江苏春兰等。2008年产量53.6万辆,占载货车23.6%,居世界前列。

增加大小型客车的比重

知名品牌有跃进汽车公司依维柯、沈阳市金杯海狮得利卡江铃全顺中国一汽四川丰田考斯特及江淮汽车和跃进轻客底盘。2004年中国轻型客车产量占比32.4%,加微客后小型客车占93.6%。

大型客车产量最小。改革开放后,长途客运、旅游与公交需求增,中国独特卧铺客车出现。2008年产大型客车42401辆,占客车总量3.23%。1996年为3641辆和1.66%。

发展微型客货车

1978年起,日本节油型轻四轮车进入中国。80年代初国内试制微货,逐步扩展至微客。经引进技术,合肥市吉林省柳州市南昌市等地厂家与哈飞、长安等军转民企业仿制开发。1991年形成吉林、天津市、柳州、哈飞、长安、昌河等主产点。1992年微客进入京沪出租车领域(“面的”)。微客亦客亦货,深受个体户欢迎。1994年产微客99848辆,微货95762辆,形成天津、长安、柳微、哈飞、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五大厂。2008年微客产量106.07万辆,占汽车总产量11.35%,微货35.85万辆,合计占15.2%。形成上汽通用五菱、长安、哈飞、东风、昌河五大主导企业,产量占全国88.4%。

轿车兴起

1983年生产上海牌轿车上汽集团组装德国大众集团1.8L桑塔纳轿车,1985年建中德合资上海大众,产量与国产化率逐年提升,成为公务车主导车型,1996年产20万辆。1984年北京汽车厂与美汽车公司合资建北京jeep汽车公司,生产2.5升吉普切诺基SUV。1985年广州汽车厂与法国标致汽车公司合资建广州标致,生产标致轿车、MPV与皮卡,后因竞争力不足,1998年终止。1986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引进日本大发1.0升夏利微轿,成为出租车主力,1998年产逾10万辆,发展1.3升系列。1987~1989年,中央政府明确发展轿车工业,建设“三大”(上海市、一汽、东风)和“三小”(天津市、北京、广州市)6个轿车厂。1992年确定“两微”(奥拓、云雀),加中国一汽红旗共9个厂,另有西安秦川、湘潭江南和吉林江北3个奥拓组装厂,此格局持续至1997年。1991年一汽与德国大众集团合资建一汽-大众,生产1.6升捷达轿车。1992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合资建神龙汽车,生产雪铁龙富康1.4升和1.6升轿车。捷达与富康为主力车型。1988年长安引进日本铃木公司0.8升奥拓微轿,1992年贵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引进日本富士重工0.6升速霸陆Vivio微轿,国产名云雀。至此“三大”、“三小”、“两微”格局定型。桑塔纳轿车

通过技术引进与改造,提升产量与国际合作,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增强,加强货车轿车重型车生产,轿车形成规模,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汽车品种、质量与产能大幅提高。结束单一品种生产。1992年中国汽车厂数达124家,产量106万辆,厂数历史最高。改装车厂同步发展,1993年达552家。1994年起厂数微减,改变靠增厂点提产量旧局。

1997与1998年为轿车转折点。1997年6月上汽集团通用汽车合资建上汽通用汽车,生产3升系列别克轿车,后推1.6升赛欧。1998年5月广州汽车工业公司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合资建广汽本田,生产雅阁系列轿车。后合资加速,出现中韩合资悦达起亚(产1.4升普莱特)、中意合资南亚汽车(产菲亚特小型轿车)、中日合资天津丰田(产1.3升威驰)、中美合资长安福特(产1.6升福特嘉年华)。

此阶段,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汽车工业顺应改革开放,调整商用车结构,弥补“缺重少轻”,通过开放合作,轿车工业起步,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中国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世纪以来至今)

轿车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加速汽车工业全球化。2002年8月,中国一汽与日本丰田合作生产轿车;9月东风与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全面合作,合资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全系列日产轿车;10月建中韩合资北京现代,生产现代索纳塔和依兰特系列轿车。2002年中国人均GDP近1000美元,预示轿车进入家庭起步期,当年轿车产销109.28万辆和112.65万辆。2003年3月中德合资华晨宝马成立,生产宝马3系、5系轿车。全球“6+3”汽车集团全部入华角逐市场。期间国内企业海南汽车厂引进生产日本马自达轿车和MPV;安徽极奇瑞汽车部分引进与自主开发,生产奇瑞中级轿车和QQ微轿;哈飞汽车投产路宝和赛马轿车;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投产昌河爱迪尔微轿;沈阳华晨集团投产中华牌2.0L轿车;大陆与台湾合资东南汽车投产1.6升菱帅轿车。民营轿车企业浙江吉利集团开发投产吉利、豪情、美日微轿、1.3升吉利优利欧吉利美人豹和1.5升华普等车型,成为民营先驱。比亚迪汽车公司生产1.1升福莱尔轿车,吉林通田生产0.8升通田阁萝微轿。三大力量共推轿车振兴。

形成完整汽车产业体系

历经60多年努力,尤其改革开放后全面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能生产多类轿车、货车、客车与专用车,汽油与柴油发动机、零部件、相关工业、销售服务、金融保险等完整体系,为发展奠定基础。

2000年中国汽车出口仅1.5万辆,2005年达17.3万辆,首超进口,2010年达56.7万辆。零部件出口额2000年35亿美元,2010年414亿美元,年均增28%。至2013年,汽车产销量破2000万辆,连续五年全球第一,增速回升至15%以上。2006年起,汽车产品贸易由逆差转顺差。国内企业海外建厂,参与国际兼并(如吉利收购沃尔沃),设研发中心。

在整车带动下,形成多品种、全系列零部件生产配套体系,支撑高速发展。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提升,一批优势企业规模生产并进入国际采购体系。

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果

2000年主要汽车产品以引进为主,2005年后新车型加速上市,几大车企开始自主品牌开发生产,奇瑞、吉利、比亚迪L3长城汽车等推自主车型。目前,主要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具备整车设计与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总成研发生产能力,实现自我配套。中国汽车工业形成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引进技术及委托开发等多种创新方式,产品升级提速。

2005年以来,实施严格乘用车油耗限值与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税收政策,推广节能技术,油耗明显降低。近十年研发示范,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子控制与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取得进步,纯电动与插电混动车小规模上市,燃料电池技术提升。

汽车工业组织结构优化

以大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兼并重组促进企业发展。如中国一极汽与天汽重组、长安重组江铃、上汽集团收购南汽集团广汽集团重组长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航集团重组汽车业务(中航的哈飞汽车江西昌极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安等进入新长安集团)。大中型企业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大型企业规模扩大,带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前3家企业集中度由2000年39%提至2010年49.1%。前10家集团集中度达87%。2002年,上汽集团、柳州五菱与通用汽车签约,建上汽通用五菱,为国际合作奠基。

中国汽车工业尤其轿车工业技术进步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环保指标大幅提高;与国外巨头生产营销合作加速,引进资金、技术与管理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十几年演变,形成“3+X”格局,“3”指中国一汽、东风、上汽集团,“X”指广汽集团、北汽、长安、南汽集团哈飞、奇瑞、吉利、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国汽车工业从散、乱、差局面转变为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新格局。如今中国成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成为世界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产品技术发展

1953年建一汽,消化吸收前苏联中型卡车技术,1956年投产。随后发展系列变型车,改进适应中国使用条件与资源,发展轻型货车、轿车、越野车、重型货车,改装中型客车与专用车,多参照国外样车,针对中国路况差、环境复杂(高压、高寒、潮热、沙漠、湿地)选材料,按制造工艺设计产品。

当时经济水平低,汽车工业幼小,产品满足基本需求即可,结构简单,属传统结构,技术指标落后。汽车界根据国外趋势,研制顶置气门汽油机、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排气催化转换器、同步器变速器、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高摩擦差速器、缓速器、动力转向、真空加力制动、ABS、独立悬架、客车空气弹簧悬架、可倾翻驾驶室等新技术,但限于条件,产业化较少。

1983年汽车行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评优活动。1982年制定《汽车产品质量评定办法实施细则》,1984年颁布不同车种质量检查评定办法。年度统一检查促进质量提高与技术进度,开始制定环保、安全标准。

1983年首次颁布限制汽车排气污染的怠速污染物与自由加速排放测量方法与限值标准,后颁多项安全标准。1992年将环保、安全、节能标准列为强制性标准,实行单项否决,强行推进技术进步。

此期正值老产品换型,通过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换型产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如膜片弹簧离合器、全同步变速器、动力转向、新一代制动阀、重型车可倾翻驾驶室、宽体窄体驾驶室、安全玻璃前风窗、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后置、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与客车空调等。引进技术有:前置前驱动、前盘式制动器、前后独立悬架、动力转向、无内胎子午线轮胎、全模压内饰板,塑料仪表板、保险杠与燃油箱等塑料件使用,及新型仪表、灯具、门锁与开关等。

     <p>参考资料 ></p>

标签: 中国工业发展好 中国工业发展速度 工业跨越式发展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