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王起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英勇战将,后被佛教吸纳并尊为四大护法神,分别镇守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肩负护持佛法的重任。
天王的典型形象是身披甲胄,神态威猛,手持兵器,脚踩夜叉。在中国寺庙中,四天王的持物演变为剑、琵琶、伞和蛇,分别象征风、调、雨、顺,寓意吉祥如意。
梵文名为Dhritarastra。“持国”寓意以慈悲心庇护众生和国土,因此得名持国天王。居住于须弥山黄金埵,身呈白色,身着甲胄,手执琵琶,作为主乐神,他通过音乐感化众生皈依佛教,守护东胜神洲。在二十诸天中位列第四。
梵文名Vidradhaka。“增长”表示能令众生善根增长,护持佛法,故称增长天王。居于须弥山琉璃埵,身色青蓝,披甲持剑,旨在捍卫佛法,守护南瞻部洲。在二十诸天中排第五。
梵语为Virapaksa。“广目”意指用清净天眼洞察世界,保护人民,因此得名广目天王。住所是须弥山白云埵,身红色,穿戴甲胄,作为龙族领袖,手缠赤龙或赤索,遇不奉佛教者便以索擒拿,使其归信。守护西牛贺洲,是二十诸天中的第六位。
梵文名Vaisramana,亦称毗沙门。“多闻”因其福德名声远播四方。居住于须弥山水晶埵,身绿色,披甲胄,右手持宝伞(宝幡),左手托银鼠,用于降魔护财。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财神。在二十诸天中居第三。唐朝不空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记载:天宝年间,安西城遭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在城北门楼显圣,光芒四射。金鼠咬断敌军弓弦,数百神兵金甲击鼓,声震百里,地动山摇,蕃军溃败。安西奏报,李隆基为感恩,下令各地城西北及营寨供奉天王像,佛寺设别院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威名远扬,香火鼎盛。
多闻天王被中国军人尊为军神和四天王之首,单独建庙祭祀。宋代,军中崇拜更盛,几乎每支军队驻地都有天王堂。此后,崇拜随佛教传入日本,孕育了战国时期越后军神上杉谦信,其军旗绘有多闻天王。他率领的黑骑兵与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的赤备在川中岛五次大战,扬名后世,也使军神毗沙门天声名更显。
四大天王属于欲界六天之一,分别守护释迦牟尼佛世界的四大洲。佛教世界观中,须弥山为中心,环围大海,四方各有一洲:东方东胜神洲,由持国天统领提多罗镇守;南方南赡部洲,由增长天统领毗琉璃守护;西方西牛贺洲,由西方广目天王统领毗留博叉护卫;北方北俱芦洲,由多闻天统领毗沙门看守。每位天王麾下有二十八部夜叉大将,共同镇守佛国一方。
印度早期佛教艺术中已出现四天王雕像。中国石窟中,四天王作为护法神常见于壁画和雕塑。例如敦煌285窟西壁所绘四天王,头饰花冠,上身着甲,下穿战裙,赤足。南侧两位:一位持两股戟的西方广目天王,一位执矛的南方增长天王;北侧两位:一位托塔的北方多闻天王,一位持剑的东方持国天王。
现今寺庙中的四大天王像多为明代以后制作,融入了更多中国元素。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象征风,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象征调,北方多闻天王持伞象征雨,西方广目天王握蛇象征顺。这种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比印度原初象征地水火风的天王更贴近中国民间,因此天王传说丰富,但常与金刚混淆。
四大天王中,北方毗沙门天王最为人熟知,以托塔形象著称。从唐朝后期起,毗沙门地位上升,成为密宗主供的主像之一。敦煌市唐代壁画中的毗沙门天王多雄踞侧壁,全身武士装扮,左手托塔。宋代后其形象渐少。如今常见的李靖形象,是毗沙门天王与唐代名将李靖的融合,已中国化为佛教护法神。
参考资料 >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