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曾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经济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并持续朝优化与升级的方向迈进。纵观1952年至2005年的发展历程,三大产业的平均占比分别为17.0%、45.8%和37.2%。
生产特点自建国以来,中国GDP的生产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从增加值结构来看,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已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以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至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9.6%,其中第二产业贡献了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3.1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仅贡献1.2个百分点。
再者,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仍呈现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占比偏低的特点,且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尚不完善、效益有待提高。与全球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明显不足,2005年仅为39.9%。
结构发展在1978年之前,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存在一定波动,总体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所占比重保持相对稳定。改革开放前26年(1952至1977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支出法GDP中的平均占比分别为69.2%、30.5%和0.3%。
1978年后,尽管投资率和消费率出现数次波动,但投资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消费率则趋于下降;净出口率在1995年前波动较大,1996年后逐渐趋于平稳。2005年,投资率达到42.6%,较1978年上升4.4个百分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次高水平;消费率为51.9%,较1978年下降10.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净出口率为5.5%,较1978年上升5.8个百分点。1978至2005年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在GDP中的平均占比分别为58.5%、38.9%和2.6%。纵观1952至2005年整个时期,三者的平均占比为58.8%、38.7%和2.5%。
当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这自然导致对投资的高度依赖。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但人均GDP仅处于1700多美元水平,属于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过渡的阶段。投资率上升与消费率下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使用结构【GDP使用结构:投资率上升与消费率下降的现象】
1、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从全球比较来看,中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投资率则显著偏高。1990至2005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平均投资率为39.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19个百分点,反映出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尚不协调。尤其在2005年,投资率高达42.6%,成为建国以来第三高;消费率仅为51.9%,创下历史最低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十一五”期间这一失衡状况可能进一步加剧。
消费领域的主要矛盾体现在:
第一,城乡消费结构升级面临阻碍,城乡之间的消费转型未能实现有效衔接。
第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消费结构变动呈现明显差异。
第三,区域间消费结构变动不一致,主要表现为收入与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
2、外贸发展不平衡,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贸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占比过高,服务贸易占比过低。改革开放以来,货物贸易额占进出口总额约90%,服务贸易仅占10%。二是近年来出口增速持续高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05年外贸顺差突破千亿美元,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扩大趋势。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及人民币升值压力,还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
地区结构GDP的地区结构:区域发展差异显著
从经济总量来看,1978年之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GDP中的占比相对稳定。自1978年起,三大区域的比重开始发生变化,东部地区占比逐步提高,中部和西部则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西部地区在1990年后下降幅度较大。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在GDP中的占比分别为59%、24%和17%。
从人均GDP的变化来看,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更为显著。1978年前,各地区人均GDP普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后,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速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增速又高于西部。2005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均GDP分别为22942元、11261元和9024元,区域差距十分明显。亚太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论坛,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会议,通过《上海共识》等文件,就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深化经济技术合作达成共识。中国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话和区域金融合作倡议也得到了成员国的支持。中国—东盟“10+3”经济论坛推动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关税互免。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双方确立了十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目标,并将农业、信息通信、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及湄公河流域开发列为重点合作领域,同时在加强政治对话与增进互信等方面达成共识。
区域经济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区域经济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严重。据统计,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度超过90%,甚至省内各地市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现象也十分普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多种因素,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若这一趋势持续,将加剧贫富分化,影响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当前,中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矛盾依然突出,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尚未实现协调。同时,出口增速持续高于进口,导致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所有制GDP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调整。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1、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据初步测算,200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05172.3亿元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65.2%,而1978年该比重高达94.8%。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占比36.9%和28.3%;1978年时,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比分别为57.7%和37.0%。2002年与1978年相比,公有制经济占比下降29.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下降20.8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的绝对优势发生显著变化。但总体来看,公有制经济仍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仍具备较强控制力。
【表1 1952-2005年GDP产业结构变化(%)】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1952-2005 17.0 45.8 37.2
1952-1977 35.6 38.4 26.0
1978-2005 16.4 46.0 37.6
"一五"时期 44.0 26.1 29.9
"二五"时期 31.4 37.9 30.7
"三五"时期 38.3 36.0 25.7
"四五"时期 33.1 43.2 23.6
"五五"时期 30.1 47.2 22.7
"六五"时期 31.2 44.0 24.8
"七五"时期 26.1 42.9 31.0
"八五"时期 20.4 45.8 33.8
"九五"时期 17.0 46.5 36.5
"十五"时期 13.1 46.1 40.8
【表2 1952-2005年GDP使用结构变化(%)】
年份消费率投资率净出口率
1952-2005 58.8 38.7 2.5
1952-1977 69.2 30.5 0.3
1978-2005 58.5 38.9 2.6
"一五"时期 75.5 24.8-0.2
"二五"时期 68.4 31.1 0.5
"三五"时期 71.1 28.6 0.4
"四五"时期 65.5 34.2 0.3
"五五"时期 64.6 35.5-0.1
"六五"时期 66.3 34.4-0.6
"七五"时期 63.8 36.3-0.1
"八五"时期 59.4 39.6 0.9
"九五"时期 60.4 36.5 3.1
"十五"时期 56.1 40.7 3.2
【表3 1978-2002我国GDP的所有制结构】
1978.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GDP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公有制经济94.8 88.4 86.9 77.8 76.0 75.8 75.5 71.7 70.5 66.8 65.2
国有经济57.7 47.8 48.6 38.0 40.8 41.9 39.7 40.5 40.2 37.7 36.9
集体经济37.0 40.5 38.2 39.8 35.2 33.9 35.8 31.2 30.3 29.1 28.3
非公有制经济5.2 11.6 13.1 22.2 24.0 24.2 24.5 28.3 29.5 33.2 34.8
2、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34.8%,而1978年仅为5.2%。2002年与1978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高29.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总量上快速增长,还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57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国民经济结构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严重失衡到逐步合理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回顾历史,总结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现状,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向更加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当前所有制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与不完善之处。尽管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GDP约三分之一,但与经济发展需求相比,该比例仍偏低。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平等待遇,其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不同区域的所有制结构仍存在显著差异。
问题不足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缺陷】:第三产业在GDP中占比偏低
从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改革开放以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从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05年的44.7:23.9:31.4,但仍远未达到工业化基本完成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降至20%以下的标准。
分产业看,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业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相对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三是产业选择趋同,大宗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风险较高。
【工业方面】一是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区域性产能过剩,以及企业生产的高能耗、高成本。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分散度高、集中度低。三是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高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服务业方面】一是第三产业内部仍以传统商业和服务业为主,基础性行业(如邮电、通信)和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服务等)发展不足。二是服务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效益有待提升。三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GDP使用结构呈现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对策建议加快结构调整的四大对策建议:
一、【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继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稳定粮食生产;三是优化农业布局;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五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一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是振兴装备制造业;三是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4、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是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二是优化服务业结构,提升服务层次与水平;三是加快服务业领域的改革。
5、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统筹规划基础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突出节能优先;三是构建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四是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二、【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1、合理控制投资规模。一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二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三是引导社会资金合理流动;四是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
2、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一是努力扩大就业;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四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五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促进外贸进出口基本平衡。一是加快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二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三是限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生产和出口;四是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五是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三、【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1、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完善国有资本流动机制;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三是多渠道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四是建立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
2、持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一是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二是加强国家对垄断行业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
3、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一是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政策环境;二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三是消除体制障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引导。
四、【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1、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应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应发挥带动作用,协助中西部发展。
2、加快构建基于功能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各区域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功能定位,制定相应政策和评价指标,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
3、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推动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
标签: 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 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体系包括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