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
金融统计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统计部门的核心职能,涵盖对金融业务活动的全面调查、数据收集、系统整理与深度分析,以提供精准的统计信息与咨询建议,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并进行有效的统计管理与监督。这一过程包括货币统计、本外币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贷款累放累收统计、金融监管统计、资金流量统计、金融市场统计、银行中间业务及各类专项统计等金融业务领域。
作为国民经济统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金融统计是国家管理金融与经济的重要工具,为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计划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基本概念定义统计统计一词根据使用场景不同,通常包含三层次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旨在通过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及规律性。统计资料指统计活动所获数据的总和,用于反映对象量化属性。统计学则是方法论科学,研究如何系统搜集、整理数据并分析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数量关系,简言之,它是认识现象总体数量特征规律性的工具。
金融统计金融统计专注于金融领域的计量研究,涉及中国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对业务活动的全面监测,包括数据调查、整合解析、信息提供与咨询,以及统计管理与监督。其范围覆盖货币统计、信贷收支、现金流动、贷款动态、金融监管、资金流量、市场交易与中间业务等专项统计。
性质金融统计学作为专业统计学科,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第一,它从宏观视角研究客观金融现象。通过收集零散数据并系统整合,金融统计揭示单个机构、系统、地区或全国范围的金融活动本质与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第二,它分析金融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进程。例如,监测货币供应量层次变化、信贷资金渠道与投放分布,通过具体数字反映金融管理与经营的规模、速度、结构与比例,从而揭示规律。
第三,它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深入理解金融活动。只有在明确金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量化研究,才能更深刻认识现象本质。第四,其目的在于探索规律,进行科学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
发展历史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体系仿照苏联模式构建,金融活动从属于财政,发展受抑制。统计体制以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为中心,忽略教育、文化等服务领域。
此时期金融统计特点包括:计划经济背景下所有金融活动按计划执行,货币发行与信贷管理集中化;银行角色混同,既管理又参与业务;金融产品单一,统计主要针对银行信贷与现金收支;内容有限,仅涵盖信贷计划、货币投放等基本指标。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末期随着1979年国有银行恢复与1994年政策性银行成立,以及股份制银行兴起,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职能分离。统计内容扩展至专业报表,适应市场化、多元化金融体系监管需求。
发展包括法律法规完善,如1978年《银行统计制度》、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暂行规定》、1986年《其他金融机构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和1995年《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为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体系构建涵盖非银行机构如外汇、证券、保险;统计方式上,1997年全会计科目上报制度统一了指标与标准,增强宏观调控准确性。
第三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统计体制转向国民账户体系。金融统计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M2000)和《编制指南》(MFSCG2008)等准则,与国际接轨,进入规范化新阶段:统计制度增加外资银行、独立政策性银行,包含外汇业务;2002年加入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规范数据发布;2015年采纳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提升透明度、可比性与及时性,标志统计体系迈向规范公正。
统计内容货币供应与流通报告期内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变化率及增速对比;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变化率及增速;流通中货币(M0)余额、同比变化率及全年现金净投放量。
贷款报告期末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变化率;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变化率及增速对比。
报告期内人民币贷款总增量、同比变化量;住户贷款、企事业贷款、非银机构贷款的总额变化、短期与中长期贷款增减。
报告期内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变化率;全年外币贷款量、同比变化率及增减数值。
存款报告期末本外币及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变化率。
报告期内人民币存款增量、同比变化;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非银机构存款的增减量。
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报告期内银行间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的合计成交量与日均量。
报告期内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与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变化率。
国家外汇储备报告期内国家外汇储备余额;报告期末人民币汇率状况。
经产项目报告期内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项目;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含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分别数值。
研究过程金融统计工作遵循统计设计、调查、整理与分析四阶段。以下以过程为线索阐述研究流程。
(一)金融统计设计
金融统计设计基于研究对象性质与目的,进行全局规划,产出指标体系、分类目录、报表制度、调查与分析方案。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后续阶段效果。
(二)金融统计调查
调查按单位范围分为全面与非全面调查;按时间分为经常性与一次性调查;按组织方式分为专门调查与统计报表。
(三)金融统计整理
整理阶段对原始数据或综合资料进行科学分组与汇总,为分析提供系统化数据。
(四)金融统计分析
分析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数字准确、情况真实;尊重客观、避免主观;敢于讲真话。以党和国家政策为准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步骤包括:确定目的与选题、拟订提纲、搜集整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撰写报告。
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作用增强,如资金动员、周转加速、结构调控与宏观反映。金融统计相应发挥关键作用:
(一)搜集整理资料,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调查与报表,提供准确数据反映金融状况与社会总供需平衡,是政府确定金融战略与政策的基础。
(二)科学分析数据,导向宏观经济调控
统计部门提供丰富信息源,利用总量、速度、结构等指标综合反映金融活动,并通过预测分析趋势,为宏观调控提供导向。
(三)实施统计监测,加强金融监管
通过完善调查与分析,强化监测预警,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深化改革可提高监测质量,发现问题,支持政策调整与监管。
(四)开展咨询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利用数据与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决策提供方案,并扩大服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增强统计价值。
相关数据2024年1月13日,据中青网报道,中国人民银行于1月12日发布2023年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增长强劲,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显著。
具体而言,2023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292.27万亿元,同比增长9.7%;全年新增贷款22.75万亿元,同比多增1.31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7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5%,增量累计35.59万亿元,同比多3.41万亿元。
企业贷款稳定增长,全年企事业贷款增加17.91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13.57万亿元,占比75.77%,较2019年62%提升,融资稳定性增强。
存款利率下行提升金融让利可持续性,企业贷款利率低位运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国有大行多次下调存款利率,2024年中小银行跟进调整。
参考资料 >
金融统计.中国人民银行.2024-01-16
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知识大讲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2024-01-13
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国政府网.2024-01-16
2023年金融数据出炉 释放了什么信号?专家解读.今日头条.2024-01-13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