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山区:海口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与生态宜居福地

mysmile 闻库 7
琼山区:海口历史文化名城的璀璨明珠与生态宜居福地

琼山区(Qiongshan District),古称珠崖、玳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海口市的重要辖区,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海口市中南部。全区总面积953.9平方千米,下辖7个镇、4个街道。截至2023年末,琼山区常住人口68.48万人,区政府驻地位于惠民路1号琼山区机关办公大楼。

琼山区地处琼北新生代断陷盆地,地势西北和东南高、中部平坦,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8℃,年平均日照175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24.5毫米,雨季主要集中在8~10月。这里四季如春,空气湿润,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朝时属珠崖郡玳瑁县,因盛产玳瑁而得名;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始设琼山县;1949年6月隶属海南特别行政区;1994年1月撤县建市;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琼山区。

琼山区以旅游、现代服务、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拥有全国最大的胡椒生产基地和早熟荔枝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成为海口市乡村旅游的重要打卡地之一。2022年,全区生产总值30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0.9:17.2:71.9。其中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增速均居海口市第二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首位。

琼山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时琼州府(琼州)驻地,曾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之美誉。已创成海南省“双拥模范区”,区内有琼台书院、五公祠、鼓楼、海瑞故居、丘濬故居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琼剧和海南八音器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府城相继诞生了海瑞丘濬许子伟三位历史名人,享有“一里出三贤”的美誉。冯白驹将军也是海南琼山人。区内还是海南革命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琼崖红军云龙改编旧址是海南省唯一的全国首批100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名称 在汉朝时期,琼山地域属珠崖郡玳瑁县,因盛产玳瑁而得名,故别名珠崖、玳瑁。 根据《方舆纪要》记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为名。 《琼山县志》记载:因境内白石都(今甲子镇新民地区)有一座琼山,泥土石头洁白润泽如玉,故以山名为县名。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朝廷废除旧制,始建新县,取城南白石山洁润如玉的含义,命名琼山。

历史沿革先秦至南北朝 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琼山境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 秦时属象郡边陲。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刘彻平南越后,在海南省设儋耳、珠崖郡2郡,珠崖郡治在东潭都石陵村(今琼山县龙塘镇潭口管区大宾村),珠崖郡领的玳瑁县和晖都县在今琼山区内;到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撤销珠崖郡,置朱庐县,今琼山县地属朱庐县。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四月,改朱庐县为珠崖县,今琼山县地属珠崖县。三国孙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立珠崖郡于今徐闻郡,时改珠崖县为朱庐县,今琼山县地属朱庐县;晋极康元年(公元280年),珠崖郡并入合浦郡,不久朱庐县改为玳瑁县,今琼山县地属玳瑁县;梁大同年间(公元525~546年),属珠崖郡朱庐县。

隋唐至宋元 隋开元六年(公元586年)冬,珠崖郡王万昌率领农民起义,后被隋炀帝调遣陇西知府玮洪登琼镇压;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领10县,今琼山地跨颜庐、武德2县;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改武德县为舍城县,琼山地域变属颜庐、舍城两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珠崖郡为崖州,领舍城、平昌、澄迈、颜罗、临机5县(舍城、颜罗2县在今琼山境域);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始设琼山县;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琼山、富云、博辽、临机、万安5县置琼州(州治在今琼山下旧州镇),琼山县隶属琼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琼州为琼山郡,琼山县时称琼山郡附廓;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琼山郡为琼州(今琼山县地跨琼州附廓和珠崖郡的舍城县)。 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废崖州归琼州,改振州为崖州,复置舍城县;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废舍城入琼山县,属琼州;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琼山县时属琼管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元)改琼州为琼州路安抚司,辖琼山县;至元二十八

标签: 海口宜居城市称号 海口易居吗 海口最宜居的区域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