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杆菌:从发现到防治的全面解析

mysmile 闻库 2
炭疽杆菌:从发现到防治的全面解析

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作为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是引发动物及人类炭疽病的核心病原菌。该菌于1849年由德国兽医学者Pollender率先发现,是体积最大的致病菌之一,其菌体通常长4–10微米,宽1–1.5微米,呈典型杆状。在培养条件下常呈长链排列,形态类似竹节。在含65%–70%二氧化碳血清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而在动物体内则不产生芽孢。炭疽杆菌在体外适宜条件下可形成芽孢,其芽孢呈卵圆形或圆形,常位于菌体中央或略偏一端,进入宿主体内后则转变为繁殖体。该菌的高度变异性常为病原学诊断带来挑战。

炭疽杆菌可导致皮肤等组织发生黑色坏死,因而得名“炭疽”。炭疽病常见于草食动物如象、鹿、羚羊及家畜(牛、羊、马和骆驼等),同时也可传染人类。该菌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农民、牧民、皮毛加工与屠宰从业者以及兽医均为易感人群。人类感染多因接触受污染的动物尸体、皮毛或土壤,亦可因食用未彻底加热的病畜肉引发肠炭疽,或吸入含芽孢尘埃导致肺炭疽。炭疽对公共卫生及畜牧业构成严重威胁,因其致病力强、潜伏期短、病情进展迅猛且病死率高。炭疽杆菌抵抗力强、易于培养,加之其气溶胶半衰期较长,成为最早被用于生物战的细菌制剂。尽管许多细菌战剂已被病毒替代,炭疽杆菌仍被某些国家列为重要生物武器,需保持高度警惕。

概念

炭疽杆菌,亦称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是引发人与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炭疽病病原菌,为细菌学中最早被发现的病原菌之一。该菌属可形成芽孢荚膜革兰氏阳性菌,菌体粗大,主要引发皮肤炭疽肺炭疽及肠炭疽等疾病,长期以来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历史

1870年,德国医师与科学家罗伯特·科赫首次分离出导致炭疽病的细菌。通过一系列开创性实验,他揭示了炭疽杆菌的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不仅深化了对炭疽的认知,也首次证实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关键作用。科赫后续研究其他疾病机制,并于1905年因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研究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细菌学之父。

致病性

炭疽杆菌可感染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类,其中牛、绵羊与鹿易感性最强,马、骆驼、猪和山羊次之,犬、猫及食肉目动物抵抗力较强,鸟纲动物通常不感染。实验室中,小白鼠、豚鼠类家兔地鼠易感,而大鼠抵抗力较高。

该菌的毒力主要依赖荚膜与毒素。侵入机体后,荚膜可增强抗吞噬能力,促进扩散,引发感染甚至败血症。炭疽毒素包括水肿毒素与致死毒素,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扰乱血流动力学,损害肾功能,干扰糖代谢,导致血液高凝、感染性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致死。

生物学特点形态染色

炭疽杆菌为两端平切、呈竹节状长链的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体内形成荚膜,体外形成芽孢,芽孢呈椭圆形且位于菌体中央。该菌营养要求低,但抵抗力极强。

菌体粗大,无鞭毛,无动力,革兰染色阳性。在氧气充足、温度25~30℃时易形成芽孢。在含血清碳酸氢钠培养基中,于CO₂环境下可产生荚膜,此为毒性标志。受低浓度苄青霉素作用时,菌体肿大呈圆珠,称“串珠反应”,是炭疽杆菌特有现象。

抗原结构

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构成,具单一反应原性,可抗吞噬作用,与菌体毒力相关。菌体多糖抗原由等分子量乙酰基氨基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耐热且与毒力无关。炭疽病毒素为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及致死因子三种蛋白质构成的复合物,注射后可引发典型中毒症状,三者均具抗原性且不耐热,是致病主要物质。

1. 荚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组成,若以高效价抗荚膜血清与带荚膜菌作用,可观察到荚膜肿胀

2. 菌体多糖抗原:耐热,无特异性,可与其它需氧芽孢杆菌、肺炎球菌14型及人A血型物质发生交叉反应,可用于Ascoli热沉淀反应,助力流行病学调查。

3. 芽孢抗原:由芽孢外膜与皮质构成,具特异性与免疫原性,有血清学诊断价值。

4. 外毒素复合物:含水肿因子(EF,腺苷酸环化酶)、保护性抗原(PA)与致死因子(LF,锌金属氧化酶)。EF与PA形成ET,致皮肤或肺水肿及出血;LF与PA形成LT,致病性更强;三者协同引发炭疽病症状。

培养特性

炭疽杆菌属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最适温度37℃,最适pH 7.2~7.4。在琼脂平板上培养24小时生成直径2~4mm的粗糙菌落,边缘呈卷发状;在肉汤中培养18~24小时可见絮状沉淀。

1、需氧或兼性厌氧;

2、普通琼脂平板上呈灰白色粗糙菌落,边缘不整;

3、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白色絮状沉淀;

4、可液化明胶,穿刺培养呈倒松树状;

5、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灰白色、半透明、无溶血环。

免疫性

注射炭疽外毒素中的保护性抗原可诱导抗毒素免疫,对炭疽感染有保护作用。单纯荚膜抗体无保护效果,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抵抗力

炭疽芽孢繁殖体抵抗力较弱,易被一般化学消毒剂灭活,但芽孢抵抗力极强,在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十年,存在于土壤、污水及皮毛中。煮沸10分钟或干热140℃ 3小时可杀死芽孢。该菌对碘敏感,对苄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

感染过程

炭疽孢子被吞噬细胞吞食后,在细胞内转变为杆菌并大量复制,最终破细胞而出,进入血液循环,释放荚膜成分、炭疽毒素、水肿因子及致死因子,攻击特定细胞与组织。

研究显示,致死因子可能促使巨噬细胞过度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与第一介白质β,引发过度炎症反应,导致败血性休克或死亡。另有证据表明,该菌也攻击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管损伤,可能引发缺血性休克。

所致疾病

依感染部位,炭疽病分为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肺炭疽与肠炭疽。

皮肤炭疽

占95%以上,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制品(包括皮毛、骨头等)传播,偶经皮肤破损处感染。潜伏期2~6天,初为小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环状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焦痂,周围伴水肿。通常局部无发热、化脓或疼痛。

肺炭疽

因吸入炭疽孢子所致,多与生物恐怖事件相关,我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潜伏期4~6天,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胸痛;影像学显示胸膜渗出、浸润或纵隔增宽。无人际传播报道。

炭疽病

因食用感染畜肉引起,主要导致消化道溃疡,多见于回肠末端与盲肠。口咽型症状包括咽喉痛、吞咽困难及局部淋巴结肿大,伴严重颈胸部水肿;肠型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发热。无人际传播报道。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菌可迅速扩散,引发败血症及炭疽脑膜炎

预防抗菌防治

苄青霉素是治疗炭疽的首选药物。肠型与吸入型炭疽治疗较困难,可考虑结合抗血清治疗。

特异防治

预防人类炭疽病需首先控制家畜炭疽。家畜感染消除后,人间传染源即大幅减少。

我国采用炭疽活疫苗进行皮上划痕接种,免疫力可维持半年至一年。

美国研究用炭疽杆菌治疗癌症

近年科学家探索以改良炭疽杆菌毒素治疗癌症。动物实验表明,该毒素可限制肿瘤血供、抑制生长,甚至直接破坏如黑色素瘤、结肠肿瘤乳腺癌等瘤体。因炭疽杆菌危险性高,该疗法需经多年严格动物实验后才可考虑临床应用。

症状实例

在炭疽杆菌最早发现的佛罗里达州,两名参与9·11事件的袭击者曾租住一家报纸编辑的公寓,而该编辑的办公室正是首批炭疽病例的发生地。

事件

2012年8月,一则传言称“辽宁省至苏州市570头牛感染炭疽杆菌,建议暂停食用牛肉制品”,经江苏省卫生厅食安处与疾控中心辟谣。同年10月该传言再次出现,苏州卫生部门重申未接获相关通知,呼吁公众谨慎对待网络信息。

实验检查

肺炭疽

采集血液(或有胸腔积液者取胸水,有脑膜炎症状者取脑脊液)进行革兰染色、培养与PCR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行血清学检测;必要时行胸膜支气管活检

皮肤炭疽

取破损皮肤组织行革兰染色、培养与PCR检测;组织活检;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学检测;全身感染者加做血培养。

炭疽病

采集呕吐物或排泄物进行革兰染色、培养与PCR检测;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学检测;全身感染者行血培养。培养分离出炭疽杆菌为诊断“金标准”;PCR、免疫组化与血清学检测为辅;若三项均阳性可确诊,两项阳性或有暴露史者为疑似病例。

微生物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

1、涂片镜检

病料涂片以碱性亚甲基蓝、瑞氏或姬姆萨染色镜检,见典型炭疽杆菌可初步诊断。

2、分离培养

接种病料于普通琼脂或血琼脂,37℃培养18~24小时,观察典型菌落并革兰染色镜检。

3、动物感染试验

病料或培养物制成1:5乳剂,皮下注射小鼠0.1mL或豚鼠类家兔0.2~0.3mL。动物于24~36小时(小鼠)或2~3天(豚鼠、家兔)内死于败血症,剖检见注射部位胶样浸润及脾肿大。取血液或脏器涂片,见竹节状带荚膜大肠杆菌可确诊。

血清学检查

1、Ascoli沉淀反应

加热抽提待检菌体多糖抗原与已知抗体反应,若出现沉淀环可诊断。适用于各类病料甚至腐败材料。

2、间接血凝试验

将炭疽抗血清吸附于炭粉或天然橡胶制成诊断血清,通过玻片凝集检测样品。若每毫升含芽孢超7.8万个则为阳性。

3、协同凝集试验

快速检测菌体或病料中可溶性抗原。样品高压滤液与含阳性血清的试剂混合,2分钟内凝集者为阳性。亦可采用串珠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或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染色法等检测炭疽病荚膜抗体。

参考资料 >

..2024-02-21

..2024-02-21

..2024-02-21

标签: 炭疽杆菌如何灭活 炭疽杆菌防治方法 炭疽杆菌消毒方法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