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齐:孤竹国贤士的高风亮节与千古传颂

mysmile 闻库 3
叔齐:孤竹国贤士的高风亮节与千古传颂

叔齐

叔齐(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县西)君之第三子,名致。孤竹君生前立叔齐为嗣君。孤竹君逝世后,叔齐执意让位于兄长伯夷。伯夷坚辞不受,兄弟二人共同离国赴周,投奔西伯(即周文王)。西伯去世后,周武王兴兵东征伐纣,叔齐与伯夷叩马谏阻,认为在父丧期间动兵既不孝亦不仁。武王怒而欲诛二人,姜太公以其为义士劝阻,并命人扶之离去。武王克商后,他们避居首阳山(今唐山市境内),拒食周粟,最终饿逝于此。

简介

叔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达,为商朝末年孤竹君之第三子,逝后谥“齐”,故史称“叔齐”。

孤竹君原欲传位于叔齐。至其卒,叔齐坚持让国于长兄伯夷。

事迹家世

三千余年前,秦皇岛市一带属孤竹国辖境。这一古老方国建国悠久,绵延商与西周两代。据考古实证,其疆域大致涵盖今秦皇岛全境、唐山东部及辽宁省西南部,国都位于今卢龙县城周边。该国经济与文化曾高度发达,畜牧业繁盛,农业已有余粮酿酒。国名“孤竹”取自书写工具,折射出其文化之深厚。

商朝末期,此国诞生“夷齐让国”之美谈。当时国君亚微为孤竹国第七任君主,子姓,墨胎氏,系商朝宗亲。其三子中,长子允字公信,即后世所称伯夷;次子墨胎冯继任第八任国君;幼子智字公达,即谥号叔齐。孤竹君生前属意叔齐继位。其逝后,依礼应由长子即位,但伯夷恪守父志,坚拒君位,叔齐亦以违礼悖义为由推辞。最终兄弟双双出走,将君位让予亚凭。

修养

纵观伯夷叔齐一生,虽无显赫功业,然其言行皆出于天下苍生与长治久安之公心,毫无私欲掺杂。故后世永铭其德。仁义道德乃个人与民族立身之本,亦为华夏品评人物之核心标准。德性高尚者,纵无丰功伟绩,仍为世人所怀——如伯夷叔齐、泰伯仲雍、管宁陶渊明林逋李清照,乃至文学人物如花木兰刘兰芝,皆位列中华人物上品。反之,德性卑劣者,即便功业盖世,亦永遭唾弃,如秦始皇曹操司马懿等。今人尝为曹操翻案,然若以其为范,必致野心滋长、天下纷乱。古人深明此理,故取士以德为先,而有德者必有真才实学。

西方文化重才轻德,推崇个人能力,然才无德依,终成双刃之剑。当下国人西化日盛,竟以才华为重、德行为轻,殊不知道德方为天下至业。纷扰世中,多少豪杰假事业之名徒生波澜?唯德者可安天下,此理今人几近遗忘。

让位

“推位让国”之举,源于伯夷叔齐皆视对方为贤能之君,其发心纯为国家与民众,而非个人功利。此乃中国传统之核心精神。今人惯以功利主义为准则,见机则争,然中华文化强调“义利之辨”:一事当前,首重其对众生与千秋之影响。利泽万民者方可行之,伯夷叔齐之让正是此番深意。谦退不争,反使贤者得位,天下长安。

西方主争,华夏尚让。争则纷扰不断,让则和谐共生。若夷齐竞位,虽或一时利国,然后世效仿之争斗,必使伪善之徒得势,而贤德之士埋没。以一时之利换万世之弊,古人所不取也。

直谏

叩马而谏同样彰显二人以天下永续为念之胸怀。其时帝辛暴虐,武王伐纣确属正义,然以臣伐君终非正道。伯夷叔齐之谏,实冒死扞卫人伦纲常,其心可昭日月。故孔子赞其为古之仁人。君臣父子之伦,实为社会安定之基石。今人论此事,多见武王之举义,而忽其短效与负面影响,古人则必以千秋大局为衡。

避难

为避帝辛暴政,伯夷叔齐曾居北海之滨,与东夷共处。闻西伯周文王兴国安老,遂欲归附。然途中遇武王伐纣之师,方知文王已逝,武王载木主东征。二人痛心叩谏:“父死不葬,动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姬发侍卫欲加害,军师姜子牙以“义人”相护而释之。后武王牧野胜纣,建周代,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菜为食,作歌曰:“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饿死

最终饿逝首阳。其让国殉道之行,为儒家推崇。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如?”,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其行有悔乎?”答:“求仁得仁,又何怨?”又谓:“齐景公千驷死而无称,伯夷叔齐饿死而民至今颂之。”其德永铭青史。

墓地

伯夷叔齐墓高七尺,径丈余,四周古松参天,芳草萋萋。墓前立巨碑,镌左宗棠篆“百世之师”与“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两侧有陇西王霖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批“高山仰止”。墓后“清圣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祠内存光绪范秉诚《首阳山怀古并序》与近代汪陵《重修清圣享堂碑记》,原左宗棠“首阳山宜清圣祠辩”碑现存范绍儒“首阳怀古”诗碑。

记载

初,孤竹君欲传叔齐。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以违父命逃,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二人闻西伯昌善养老者,遂往归。至时西伯已卒,姬发伐纣,二人叩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左右欲杀之,太公称“义人”而释。后天下宗周,二人耻食周粟,隐首阳采薇而食,作《采薇歌》,终饿死。

评价

西汉太史令司马迁评:“末世逐利,彼乃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其在《论语》中,除上古圣王外,最推吴太伯与伯夷叔齐,更称其“求仁而得仁”,足见地位之崇。

伯夷叔齐临终《采薇歌》哀而不伤:“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太史公谓:“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其怨非为一己,乃理想幻灭之叹,合于诗教,深撼人心。

伯夷叔齐之让国,于历史条件下尤为可贵。其谦恭揖让之美德,深远塑造民族气节,永值承扬。

参考资料 >

伯夷、叔齐:古代最有气节的人-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省会首家数字报.郑州晚报数字报.2023-12-28

千年“孤竹国”名归何处?-河北新闻-河北新闻网.河北新闻网.2023-12-28

首 揭阳姓氏概略之696 首姓得姓故事.揭阳新闻网.2023-12-28

标签: 高风亮节真君子 高节亮风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