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血型系统全解析:从ABO到Rh及罕见新发现

mysmile 闻库 1
人类血型系统全解析:从ABO到Rh及罕见新发现

血型

血型(Blood Group)是由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红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广义的血型涵盖所有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膜上的抗原类型。血型鉴定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1901年,奥地利科学家Landsteiner发现首个人类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1940年,Landsteiner与Wiener共同发现人类红细胞表面存在与猕猴相同的抗原,即Rh抗原,由此确立Rh血型系统。2025年6月,法国血液机构宣布发现全球罕见新血型"瓜达阴性",并获得国际输血协会认证。目前唯一携带者是来自加勒比海瓜德罗普岛的68岁法国女性。截至2025年6月,国际输血协会已认证48种血型系统,其中ABO和Rh血型系统在临床实践中最为重要。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凝集原类型将人类血液分为A、B、AB、O四种类型。Rh血型系统已发现40多种抗原(Rh因子),临床主要关注D、E、C、c、e五种,其中D抗原免疫原性最强。医学上将携带D抗原者称为Rh阳性,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

历史

1901年奥地利学者Landsteiner开创性地发现ABO血型系统。1940年,其与Wiener通过猕猴(Rhesus monkey)实验发现Rh抗原,由此建立Rh血型系统(Rh blood group system)。

分类

迄今已发现ABO、Rh、MNSs、Lutheran、Kell、Lewis、Duff及Kidd等30种红细胞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具有最重要的临床意义,Rh血型系统次之。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特指红细胞膜表面特异性抗原类型。当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时,红细胞会发生凝集现象(agglutination)。血细胞表面的抗原物质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即血型抗原,其本质为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血清中对应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即血型抗体,属于血浆中的γ-球蛋白。

当凝集原与对应凝集素相遇时,会发生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反应),导致红细胞聚集成团,引发溶血性贫血。输入血型不符的血液可能导致毛细血管堵塞、肾小管损伤及过敏反应,严重时危及生命。因此血型鉴定对输血和器官移植至关重要。

免疫学证实红细胞凝集反应属于抗原-抗体免疫反应。临床重要的血型系统包括ABO、Rh、MNSs等,其中ABO和Rh血型系统与临床实践关系最为密切。

ABO血型系统分类依据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凝集原类型将人类血液分为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血型抗原

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表面A、B抗原的存在情况进行分类:仅含A抗原为A型;仅含B抗原为B型;同时含A、B抗原为AB型;无A、B抗原为O型。ABO血型抗原除主要存在于红细胞表面外,也分布于血浆、唾液、骨骼等组织中。胚胎发育6周时开始表达,出生后3-4年达到成人水平,通常终身不变。

ABO血型抗原属大分子糖蛋白,其特异性取决于侧链糖基结构。所有ABO血型共享H抗原基础结构:连接乙酰半乳糖胺形成A抗原;连接半乳糖形成B抗原;仅保留H抗原则为O型。若缺乏H基因编码的岩藻糖糖基转移酶,则无法形成H抗原,称为"孟买型"。该血型在中国极为罕见,其红细胞缺乏A、B、H抗原,血清中含有抗A、抗B及抗H抗体。

血型抗体

ABO血型系统的抗体(凝集素)属天然抗体,在婴儿出生半年后出现。这类IgM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母婴血型不同时不会引起胎儿红细胞溶血。若因输血或妊娠时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通过子宫血窦),会刺激产生IgG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性贫血

不同血型人群的血浆中含有相应抗体:A型含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无抗A、抗B抗体(含抗H);O型含抗A、抗B抗体。孟买型血型同时含有抗A、抗B和抗H三种抗体。

鉴定

血型鉴定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原理,使用已知抗血清试剂检测红细胞抗原。常规使用抗A和抗B血清可鉴定大部分ABO血型,但因存在亚型和孟买型等特殊情况,有时需使用特殊试剂进行准确判断。

正确鉴定血型是安全输血的基础。ABO血型鉴定方法:在玻片上分别滴加抗B、抗A血清,各加入待测红细胞悬液,观察凝集现象。与抗B血清凝集为B型;与抗A血清凝集为A型;与两者均凝集为AB型;均不凝集为O型,如下图所示:

遗传

ABO血型由染色体上的A、B、O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可能基因型组合为OO、OA、OB、AA、BB和AB六种。O基因为隐性基因,A、B为显性基因,因此6种基因型表现为4种血型:OO表现为O型;OA/AA表现为A型;OB/BB表现为B型;AB表现为AB型

血型相同者基因型可能不同。通过父母血型可推测子女可能血型,例如B型父母子女可能为B或O型,不可能是A和AB型。ABO血型遗传规律可用于亲子鉴定排除,但不能作为肯定判断依据。

Rh血型系统发现与分型

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猕猴(Rhesus 猴科)红细胞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发现约85%白种人红细胞与之凝集,称为Rh阳性;其余15%不凝集称为Rh阴性血型。中国汉族人群Rh阳性率约99%,阴性仅1%。但塔塔尔族(15.8%)、苗族(12.3%)、布依族乌孜别克族(8.7%)等少数民族Rh阴性率较高,这些地区应特别关注Rh血型问题。

迄今发现40多种Rh抗原(Rh因子),临床主要关注D、E、C、c、e五种抗原,其中D抗原免疫原性最强。医学上将以D抗原存在与否定义为Rh阳性或阴性。

在医学上的意义

Rh阴性血型的医学意义在于其稀有性。ABO和Rh血型完全匹配的输血不会引起溶血反应。中国汉族人群Rh阴性率低,通常不易遇到Rh不合问题。但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后(通过输血或妊娠),会产生抗Rh抗体。再次接触Rh阳性红细胞时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导致溶血。

人类血清中无天然抗Rh抗体,Rh阴性者首次接受Rh阳性血液后通常无明显反应;但再次接受时会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被凝集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

输血

输血(transfusion)是治疗疾病、抢救伤者和保障手术的重要措施。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必须遵循输血原则,注重安全性、有效性和血液资源节约。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

输血前必须确保供受者ABO血型相合,育龄妇女和需反复输血者还需Rh血型相合,以避免溶血反应。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实现ABO和Rh同型输血。

交叉配血

即使ABO血型相同,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主侧为供者红细胞与受者血清反应;次侧为受者红细胞与供者血清反应,如下图所示。此试验可验证血型鉴定准确性,并发现其他不相容抗原抗体。两侧均无凝集可输血;主侧凝集则禁止输血;主侧无凝集而次侧凝集时,仅可在紧急情况下少量缓慢输血,并密切观察反应。

输血类型

按血液来源分为异体输血(allogenetic transfusion)和自体输血(autologous transfusion);按血液成分分为全血输血和成分输血(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

异体输血常用,但自体输血发展迅速。自体输血即在术前采集保存患者自身血液,术中需要时回输。在补充铁剂条件下,可在3周内采集1000-1500mL血液。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应用促进了自体输血发展。其优点包括:①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如艾滋病肝炎疟疾、巨细胞病毒感染等);②避免异体输血并发症(如溶血反应和发热反应);③多次采血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成分输血已成为主流:将血液有效成分(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离制备成高纯度制品。贫血患者宜输注浓缩红细胞;烧伤患者需补充血浆或代用品(如葡聚糖溶液);出血性疾病患者可根据需要输注血小板悬液或含凝血因子的新鲜血浆。

白细胞、血小板血型与器官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为三类:①红细胞血型抗原(如ABH);②白细胞分化抗原(CD抗原);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HLA抗原系统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配位化合物(MHC),广泛分布于全身细胞,是免疫识别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故又称"移植抗原"。

血小板抗原系统分为特异性抗原和非特异性抗原。非特异性抗原与红细胞、白细胞血型抗原相关;特异性抗原为血小板特有。反复输注血小板可能诱发特异性抗体产生,导致输血后血小板减少和出血(输血后紫癜)。母婴血小板血型不合可引起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机制类似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参考资料 >

什么是血型?.南充市中心医院.2025-05-26

科学新发现 |科学家发现罕见新血型瓜达阴性.中国科技网.2025-07-28

标签: 罕见血型排行榜 罕见血型 罕见的血型是什么血型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