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漪湖
南漪湖,又称南湖、漪湖、南绮湖,坐落于中国宣城市宣州区和郎溪县交界区域。属于新构造断陷洼地经泥沙淤积形成的滞积型湖泊,是水阳江中游核心的调蓄洪区,也是皖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小洱海”。该湖兼具蓄洪、农业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
南漪湖属于水阳江水系,东北部承接郎川河及水阳江多条支流来水,由西南侧马山埠流出,最终于新河庄汇入水阳江并通向长江。湖泊地跨宣城市宣州区和郎溪县,东起磨盘山,西至晒基湾,南接叶家山—东阳村—许家嘴一带,北抵鱼棚—南姥嘴—唐村—黄龙嘴沿线。流域面积达3839.7平方千米(不计水阳江分流区域)。湖泊形态呈桑叶状,北岸有名为“南姥嘴”的半岛深入湖心。湖区东西长约19千米,最大宽度为14千米,湖底平均高程为5.5米,岸线周长约70千米,湖湾曲折,素有“九嘴十三湾,港汉似珠网”的美称。
南漪湖物产极为丰富,以优质淡水鱼产著称,尤其盛产南湖银鱼、大闸蟹及菱角、莲藕等,历史上便有“日产斗金,夜生斗银”的民间赞誉。
位置境域
南漪湖(简称南湖)——位于郎溪县东北部。地理中心坐标为东经118°56′,北纬31°05′,属于天然淡水湖。东岸属郎溪县管辖,其余部分隶属宣城市宣州区。全湖水域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郎溪县辖水域13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4米,湖底高程5—6米,历史最高水位12.5米,最低水位9米,自古以来对该区域生态与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南漪湖,古称南石奇湖,别称“南湖”,由宣城市与郎溪县共同管辖。据1999年《郎溪县志》记载,全湖水域面积约205平方公里,而同期《安徽省志·地理志》记录为210平方公里(水位12.61米时)。另有资料显示其面积存在148.4、189平方公里等多种说法。总集水面积998平方公里,东北部纳入郎川河及沙河等来水,湖水经西南马山埠流出,于新河庄汇入水阳江并最终注入长江。湖底高程介于5至6米之间。
主要支流
南漪湖东北部承接郎川河(发源于广德市)及区域内水阳江多条支流来水。湖水由西南侧马山埠流出,于新河庄汇入水阳江直通长江。
郎川河 发源于广德市,为郎溪县最大河流,全长118.5公里,其中郎溪境内段长32.7公里,总流域面积2552平方公里,县内流域面积55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约2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可达2400立方米/秒,一般年份洪峰流量约1600立方米/秒,年均入湖水量约9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入海总量的万分之7.8。1958年启动勘测,1970年正式动工,1976年完成新郎川河开挖工程,东起栗园口桐河,西至南漪湖,全长29.5公里,实现原河水分流注入南漪湖。
赤山溪 又称陶淋港,发源于水鸣乡,汇聚南丰、城南红土岗地的径流。因夏季雨后河水呈赤褐色而得名。历史上,赤山溪与陶淋港属不同河段,上游称赤山溪,下游为陶淋港。陶淋港实为郎川河古河道,唐、宋之前郎川河经此注入南漪湖,后因河道变迁改道,陶淋港逐渐成为独立小河,现主要用于圩区灌排。
飞鲤河 属单独注入南漪湖的小型河流。源头有两处:水鸣乡宗汉岭和潘家冲,于箕湾附近汇合后,经水鸣桥、秀水村、飞鲤桥入湖。原从戴阳村南侧入湖,1974年建设跃进圩后改由田家湾经人工排洪河入湖。该河属季节性暴流河,夏汛冬枯,水质偏浊,具灌溉功能。
飞鲤河流域面积122平方公里,全长17公里,覆盖水鸣、飞鲤两乡及十字镇北部部分岗地。其主要支流为戴溪,汇集新安、井明、方家铺等地径流,经戴桥、桃园村汇入飞鲤河。
长溪河 又称毕桥河,发源于姚村花岗石山地。有南北两源:北源起于广德石鼓乡与西坡岭村交界,南源出自广德石鼓乡,两源于陈梅村汇合后流入天子门水库。出库后经十字、毕桥注入南漪湖。水库下游区域形成开阔冲积平原,为粮油主产区。
阿依河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140平方公里,流经姚村、十字、毕桥及飞鲤南部部分岗地。入湖口原有较大滩涂,现已开发为团结圩,成为毕桥乡重要的粮、油、渔生产基地。
永丰河 又称袁村溪、沙溪,属独立小流域。上游有三源:东支源于姚村羊里冲,中支起于鸦山岭,两源于埂头水库汇合后,与西支于袁村交汇,以下河段称袁村溪,北流经宣城市洪林桥注入南漪湖。该河是郎溪县永丰造纸厂主要水源,利用率较高。
荡南湖 旧称“北湖”,原由荆轲桥至朱村潭注入南漪湖,来水面积99.43平方公里。汇集江苏省高淳县来水,经下湖乡施家、花园汇入荡南湖再入南漪湖。1958年建三孔控制闸后,改由控制闸直接泄入南漪湖。通过水位调控,该湖有效用于灌溉与水产养殖,1961年南湖养殖场即设于此。
双桥河 位于郎溪县东部,自双桥镇东南杨家嘴(水阳江段)进口,经沈村乡武村湾注入南漪湖,全长21.2公里。
北山河 位于郎溪县北部,自新河庄(水阳江段)进口,于马山埠出口入南漪湖,全长7公里。
地貌
湖南省为天目山余脉 由广德西南入境,于郎溪东侧形成麻姑山,主峰海拔606米。该山脉山势较低,海拔多在300—600米之间。山体主要由泥质岩、石英岩和中性结晶岩类构成,下部为第四纪沉积土。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于洪林、棋盘、丁店、沈村等4乡,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包括掉石岭、灵马山、双庙岗、云头山、碧泉山、牛矢岭、石马山、华盖山、猗塾山等9座主要山岭,均北趋南漪湖而止。
湖北属茅山余脉 由溧水南境与郎溪西境绕南漪湖北部入境,分布于徐志摩、狸桥、村、新河等4乡,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涵盖大昆山、小昆山、凤凰山、滚山、云山、大延岭、北隅岭、塞口山、长山、紫峰山、西窑冲、赣船山、董谷山、金山、九龙山(北二峰属高淳区,南三峰属宣城市)、蒋山等16座山岭,可俯瞰固城湖。这些山体海拔在300—500米之间,植被较稀疏,岩石裸露,下部为第四纪红土堆积。
圩区 分布于水阳江、青弋江及其支流沿岸以及南漪湖、固城湖一侧的平原、圩区、河漫滩与阶地。属于第四纪以来持续沉降区,接受长江及其支流大量泥沙沉积,成土母质为冲积物和湖积物。
溪县
分布于南漪湖东岸,覆盖东夏、幸福、飞鲤、毕桥等乡西部,宽度2~5公里,由湖滩地与湖积低阶地组成。地面比降1∶2000,海拔8~10米,相对高差小于5米,地势平坦,微向湖心倾斜。地下水位很高,距地表仅约1米。组成物质包括亚黏土、亚砂土和淤泥等,土层深厚,灌溉便利,是郎溪县重要农业基地。
水产
水产品资源 境内江河湖泊均与长江连通,岸线曲折,水深流缓,滩涂与沟汉众多,淤泥深厚,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适宜温水性鱼类洄游、栖息、越冬与繁殖,以及多种水生生物生存。据1981年调查,境内鱼类约有62种,主要经济鱼种包括鲤、鲫、青、草、鲢、鳙、鲌、鳜、乌鳢、刀鲚、鳗鲡、黄鳝、银鱼等。鱼类区系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来自长江的洄游性鱼类,如青、草、鲢、鳙、刀鲚、鳗鲡、暗纹多纪鲀等;二是江湖定居性鱼类,如鲤、鲫、鲌、鳜、乌鳢、黄鳝、银鱼、短颌鲚、鲶等;三是山溪鱼类,如月鳢等。
浮游动物约有39种,平均每升水体湿重3.0345克,主要种类包括晶囊轮虫、叶轮虫、秀体蚤、象鼻蚤、单眼蚤、裸腹蚤等。浮游植物约53种,平均每升水体湿重0.68025克,主要有兰藻、甲藻、金藻、团藻等。高等水生植物约38种,年产量约14万吨,主要包括菱、芡实、莲、茭瓜、芦苇、席草、蒲草、苫草、聚草等。水生底栖软体动物门约22种,平均每平方米湿重151.56克,主要有螺、蚌、蛤、蚬等。
资源变动变因 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床抬升,鱼类栖息与越冬场所缩减,大型鱼类难以藏身。据测算,新中国成立后至1982年,南漪湖输沙总量330万立方米,湖床平均升高0.7—1米;水阳江输沙总量942万立方米,河床普遍升高1—1.5米。
围湖造田缩小了水生生物生存空间,破坏了草食性鱼类的食场及部分定居性鱼类的产卵场。
特种养殖
人工养蟹 1974年首次从上海市崇明区引进蟹苗100.5公斤,投放于朱桥公社合光大队、国营水阳水产养殖场及南漪湖水域。次年全县河蟹产量达6万公斤,同比增长33.3%。1975年再次在20余个公社投放蟹苗78公斤。1978年又从上海市崇明县引进蟹苗600公斤投放南漪湖及圩区,生长良好。1980年、1981年分别投放800公斤和1157.5公斤,其中1981年投放南漪湖934公斤。1982年成蟹丰收,全县总产20万公斤;加工出口2.7万公斤,内销8.5万公斤。南漪湖曾产出重达0.6公斤的大蟹。此后每年均从外地收购长江幼蟹投放本地水域,以增殖河蟹资源。1986年,县政府拨款5万元专款购买蟹苗与幼蟹投放金宝圩水域。同年冬投资70万元建水阳蟹苗厂,年繁育能力150—250公斤,1987年正式投产,繁育蟹苗2.7公斤。
70年代末,因南漪湖通长江河道的马山埠硫铁矿开采污染,几乎完全阻断了长江与南漪湖的鱼类洄游通道。湖内及入湖河流中原属洄游性的鱼类无法至长江产卵,无论性成熟与否,均已逐渐演变为定居性鱼类。
渔业
境内水产资源丰富,历来有专业渔民。民国初,湖北、江苏省、山东省及本省江北等地渔民迁入南漪湖区捕鱼为业。据民国8年(1919)统计,全县有专业渔民560人、兼业渔农1731人。南漪湖区渔民按籍贯结成“十三帮”,包括湖北籍的天门帮、阳帮、汉川帮、武昌帮、大冶帮、黄岗帮、广济帮、黄梅帮,江苏籍的泰州帮、扬州帮,山东籍的南洋帮,皖籍的宿松帮、金斗帮,每帮公推帮头。另有“二十四姓”渔民,即许、魏、孙、叶、沈、胡、岳、裴、昝、朱、王、贡、唐、章、祝、郑、柯、刘、计、杨、鲁、徐、陈、施等姓,多为沿湖兼业渔民(农主渔副)。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春南漪湖区成立湖中乡。同年秋冬进行水面改革,建立4个渔民协会;新河、油榨、双桥亦分别成立渔(船)民协会。1952年湖中乡改称湖泊乡。1956年南漪湖区渔民协会转为金山、和平、新联(武村湾)3个高级社。1958年11月,芜湖专区南漪湖养殖场成立,湖区3个高级社并入成为3个生产作业区。1961年4月芜专南漪湖养殖场撤销,本县湖区归属宣城县南漪湖养殖场,下辖新河、金山、武村、黄龙4个生产作业区。1964年县南漪湖养殖场撤销,分别成立国营宣城县水阳水产养殖场和南漪湖生产合作社(社址马山埠),原4个作业区改为4个渔业生产大队。1972年成立南湖渔业人民公社,下辖武村、黄龙、金山、水阳、新河5个渔业生产大队。1983年11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南渔乡人民政府(乡址黄家墩),原生产大队改为5个行政村。1987年全县有1个渔业乡,渔业人口3239人。
(一)银鱼
古称“脍残鱼”、“白小”,俗称“面条鱼”。郎溪县银鱼产于南漪湖。鱼体细小,大者长6厘米,小者3厘米,通体透明,洁白无鳞,柔软少刺,味鲜可口。晒干后可久藏致远,为宴席珍品。家常可制作银鱼汤、银鱼炒蛋、银鱼烧豆腐。《广德州志》载:“银鱼,〈通志〉云:出建平,细白鲜美。今案:眼大而突,较他产稍异,食之觉有微翅。”郎溪县年产约30吨,多加工成银鱼干外销。
(二)蟹
郎溪螃蟹主产于南漪湖。晚秋捕捉,肉嫩味美,黄多油重,为时令佳品。《广德州志》载:“蟹,出南湖溪泽之间,有小者,亦佳,但黄肉少耳。”年产约20吨,多贩运至南京、上海市、无锡、苏州市等地。
(三)虾
郎溪县主产大青虾,南漪湖大宗出产,塘坝、水库亦多有产出。大虾壳薄透明、肉嫩鲜美,为席上珍品,可烹制多种菜肴,蒸晒后可制虾米。畅销南京、上海一带。
资源保护
新中国成立前,每年8—12月,水阳江沿岸渔民在庙埠、油榨、武村、新河、水阳、养贤6段水域实行禁捕,最长禁捕水域3里。禁捕期间投放枝叶茂盛的柳树于水中,供长江洄游性鱼类繁衍栖息。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多种资源保护措施,水阳江水域禁捕期制度实施至1978年。1958年,芜湖专区南漪湖水产养殖场划分捕捞水域、亲鱼产孵禁捕区,设定全湖禁捕期与开捕期。1973年4月至9月,芜湖地区南漪湖水产资源调查小组对湖内资源状况及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资源保护与增殖措施。1974年起引进蟹苗在南漪湖等水域进行人工放流,促进河蟹资源增殖。1978年,本县与郎溪县共同成立南漪湖湖泊管理委员会,制订管理办法:(1)沿湖社队聘请湖管员,分区专人管理,定期召开湖管工作会议;(2)取缔有害渔具渔法;(3)亲鱼繁殖季节设定禁捕区与禁捕期(一般为5—7月);(4)发放捕捞证,征收管理费;(5)继续实施蟹苗人工放流。1980年转发省、地保护水产资源布告与通知,并发出保护河蚌及河蟹资源的紧急通知。同年,《宣城县关于渔业生产现状和十年规划的报告》提出南漪湖及水阳江资源保护与增殖具体措施:(1)设定禁渔期与禁渔区,逐步淘汰有害渔具渔法;(2)清除河障,疏浚水阳江河道;(3严禁围湖造田,保护鱼类繁殖场所;(4)采用网片围湖养鱼,为人工放养奠基;(5)继续实施蟹苗人工放流;(6)加强渔政管理,建立渔政机构,对专、副业渔民发放渔业生产许可证,持证生产。1986年后,每年4月1日—7月20日定为禁渔期;开捕后县水产部门严格检查,控制捕捞强度,要求捕大留小、保护幼鱼幼蟹,严禁幼鱼幼蟹上市,违者没收处罚。1986年9月,县水产局转发省水产局《关于加强河蚌资源管理的紧急通知》,严禁滥捕河蚌,防止外地高价收购,保护河蚌资源。同年,县人民政府批转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水阳江严重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的报告》,要求治理污染、保护水质。1987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南漪湖银鱼生产和收购的通知》、《关于加强渔政管理、取缔电捕鱼器的通知》,强化资源管理。
圩堤
1976年开展农田基本建设,于幸福圩开挖井字形排涝干沟4条,总长18.5公里,沟深3米、底宽6米,涝时可分片排水。建有涵闸11座,其中新河堤2座,老河堤8座,新湖堤1座。
汤家墩闸 位于幸福乡上袁行政村内新湖堤,1986年竣工,闸高2.8米、宽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花园闸 位于幸福乡沙滩行政村内新郎川河堤,闸高1.8米、宽1.6米,1975年建成。
李村埂闸 位于幸福乡王村行政村内新郎川河堤,闸高3米、宽2米,建于1976年。
跃进圩全圩建有涵斗14座,湖堤大闸最大,建于1971年8月,浆砌块石拱涵,闸高2.2米、宽2米,配10吨启闭机1台。1983年和1984年连续两年大水破圩,灾后两次堵口复堤与加固堤防,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砌块石护坡400米,修复涵洞2处,东、西两排涝站更换水毁电气设备,国家总投资8.95万元。
围湖造田
据统计,1955—1987年,南漪湖沿岸共围湖造田42000余亩。
南湖周边围湖造田(圩)历史悠久,1970年,飞鲤、毕桥两公社组织社员围湖造田,经3个冬春施工,围成跃进和团结两个万亩以上大圩。
幸福圩
位于新、老郎川河之间,三面临河,西濒南漪湖。堤线总长26.4公里,其中:老郎川河堤(幸福乡殷村至东夏镇百家保)长11.9公里,堤顶高程15.9~14.08米,顶宽4米,块石护岸8处共长2600米;新郎川河堤(殷村至盘磨山)长8.5公里,堤顶高程16.91~14.38米,顶宽6米;新湖堤(磨盘山至百家保,1983年大水后重建,较老湖堤缩短1.1公里)长5.6公里,堤顶高程14.08~14.38米,顶宽4米,块石护坡2500米。圩内东部略高,中西部低平,地面高程8~11.5米,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3万亩,为县内重要粮油产区。
1951年春,合并大新、上兴、永兴、横闸、水塔、韩家、鲁家等7圩为第二联合圩,完成土方84203立方米,国家发放工粮164181斤、工款164181687元(旧人民币)。1954年大水,第二联合圩及湖畔大、小花赛圩等圩口同时溃破。为缩短堤线便于防汛管理,同年冬将大、小花赛圩、南埂圩、高埠圩、白沙圩圈入,改名幸福圩。
跃进圩 位于县西南部,东、南临飞鲤河,西濒南漪湖,北依丘陵岗地。属飞鲤乡境。堤防总长12.1公里,堤顶高程14~16.5米,顶宽3~4米,其中湖堤长1.28公里,砌块石护坡600米。圩内地势东高西低,呈东西向长条形,地面高程8~13米,面积11.8平方公里,耕地1.3万亩,水田占95%。
该区域原有广西、东头、强盗、天心、破圩、小兴、杨家等8个小圩,多为湖边冲滩田,湖水上涨即漫溢成灾,农业生产不稳定。1970年冬,飞鲤公社组织群众在新沟嘴上游3公里处筑南北向湖堤1280米,将8个小圩及5000多亩湖滩地圈入成为跃进圩,连续修筑3年,1972年冬竣工。
朱桥联圩 位于城北15公里处,东临南漪湖,西傍水阳江干流,南与五星联圩隔水相望,北靠北山河。
圩口沿革 朱桥联圩前身为汪圩(耕地15358亩)、团结圩(耕地14772亩)、裕丰圩(耕地7612亩)及国营青草湖农场。为提高防洪能力,1984年1月诸圩联并为朱桥联圩。1985年全圩总面积47.6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5平方公里、村庄道路14.27平方公里;圩堤管理机构“宣城县朱桥乡联圩圩堤管理委员会”有专职管理人员6人。1987年全圩为1个乡(朱桥乡),共7178户(农业户6002户),总人口26185人(农业人口24735人),农村劳动力12545个;圩内地势西高东低,地面高程一般为7—8米(最高10米、最低6米左右);耕地31459亩,其中水田30506亩。
溃破纪略 并入联圩的诸多小圩历史上多次溃决。1983年,汪圩、团结圩、裕丰圩均决口成灾。
防洪治涝 联圩后对圩埂突击加高培厚。1987年圩堤总长35500米,堤顶高程14.5—15.5米,顶宽4—6米,内坡1∶2—1∶2.5、外坡1∶1.5—1∶2,沿河有水30处。至1987年圩内新建改建涵闸陡门13处,建9座电力排灌站、装机1495千瓦;圩堤块石护岸、抛石固基长13400米。1987年全圩防洪能力超1983年洪水位1米,排涝标准达3天连续雨量231毫米(7年一遇)不涝,全圩耕地基本旱涝保收。
灌溉
1978年11月动工建设磨盘山电力翻水站,1981年10月建成。位于新郎川河出口处磨盘山,西临南漪湖。土建工程包括机房375平方米,灌溉引水渠长2.8公里,4孔进水控制闸1座(每孔高2.2米、宽2米),出水池和进水池各1处。抗旱时在河口临时筑坝,翻南漪湖水入新郎川河,水位升高后经王家渡引水涵分水注入老郎川河,再分注钟桥河、荡南湖等支流水系,可满足15万亩农作物最低需水要求。为充分发挥该站效益,1983年冬至1984年春结合幸福圩修筑新湖堤工程,开挖2.5公里排涝引水沟1条,建排涝进水闸1座(1孔,高2.5米、宽2.2米),出水控制闸1座,分担幸福圩2万亩农田排涝任务。
1978年7—8月全县特大干旱,境内十几条河道断流,水库、塘坝干涸。唯南漪湖以50米/秒流量经汪联河向水阳江流泄。中共宣城县委决定在水阳江筑坝,拦蓄南漪湖水支援附近抗旱。随即抽调干部成立指挥部,调集近千名民工,经6天奋战在管家渡河段筑起长150米、宽高各5米的拦河大坝。合拢后用电动机(55千瓦)和柴油机(80马力)从坝下游提水翻坝倒灌。此举确保沿河两岸新河、朱桥、养贤等6个公社10万多亩晚稻丰收。
湖区航道
南漪湖航道 南漪湖位于宣城东北、郎溪县之南,地跨宣城、郎溪两县,周围有7道河流汇入,属水阳江流域水系。每年5月至10月,东湖口水深2.2米,湖心水深4—5米;西湖口水深1.8米。11月至次年4月湖水较浅。属季节性航道,通航里程33公里。主航线为西湖口马山埠通往水阳江。旺水季节可通航100吨级船舶,常水位通航50吨级船舶,枯水季节仅通航5吨左右小船。1984年航道疏浚后,每年5—10月日进出南漪湖船舶达300多艘。
新河港 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24公里水阳江西岸,地名新河庄,扼南漪湖出水阳江口的天然港口,地势险要,历为军事要津,明朝曾设“新庄”关并驻兵守卫。1965年1月设基层港务站,隶属宣城中心港务站。1977年12月由芜湖港埠公司投资2万元建造候船室、站房、石阶码头,建筑面积235平方米。1981年12月,宣城市航运管理处投资8500元建造8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1984—1985年疏浚航道后,港口河面宽150米,常年水深7米,水流平稳,有2处石阶码头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黄家墩港 位于宣城中心港下游32公里,即汪联河北岸的南鱼乡政府所在地,靠近南漪湖出水阳江的西湖口马山埠(港)。1974年曾在南漪湖出水阳江的西湖口大金山设港口。1985年12月于黄家墩设航监站,由宣城地区航管处投资3.25万元建造125平方米航运管理站房(楼),同时撤去大金山监港。1984—1985年汪联河疏浚后,马山埠港口水面宽120米,常年水深2米,有石阶码头2处,常水位可停靠小轮及50吨以上重载船只。
东湖口至磨盘山9公里,可常年通航。1987年底东湖口疏浚,投资13万元。
历史文化
平湖拍空为古南湖地区一景。平湖即今南漪湖,古称南石奇湖,俗称南湖。此湖为郎溪宣州两县市最大湖泊,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西部136平方公里属宣州市),是郎川诸河注入之湖。湖面广阔,极望无垠,湖水浩荡,水天一色。晴日碧波荡漾,湖水耀金,风帆点点,渔歌晚唱,湖光水色美丽诱人。盛产莲、藕、菱、芡和鱼、虾、蟹、鳖、雁等水产野禽,尤以银鱼、螃蟹享誉国内外。历来官吏文人游览多有诗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南湖早春》、《南湖晚秋》。革命家、军事家、诗人陈毅于1939年3月4日写有《由宣城泛湖东下》一诗。
自然灾害
1978年1—9月,境内降雨量656毫米,少数地区仅377毫米。4月部分地区出现旱象;6月持续高温,日蒸发量高达17毫米;5—7月蒸发量685毫米,超过1—7月总雨量153毫米。梅旱连伏旱,伏旱接秋旱,持续干旱4个月;全县50多个中小型水库及19000多口塘坝干涸,水阳江、华阳河、周寒河等十几条河流断流,南漪湖见底;104个大队、695个生产队的7.69万人缺水,3388头大牲畜无水饮用。
1983年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灾。自6月25日起,境内及水阳江、南漪湖上游地区普降特大暴雨,10天左右降雨550—800毫米(相当于正常年份年雨量一半),特别是7月4日夜至5日凌晨6小时内本县降雨200—300毫米,其中新田、周王一带7月4日一天降雨达308毫米(另有记载260.9毫米),创历史最高值。特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携石推沙、倾泻直下;据测算,7月4日至5日,水阳江和南漪湖上游7400平方公里有20多亿立方米洪水压向本县。7月5日,宣城市水位8小时内猛涨5米、16小时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8.25米,新河庄水位13.51极速赛车开奖直播记录米,金宝圩管家渡水位13.08米;7月6日南漪湖最高水位14.2米;7月7日水阳镇水位12.69米。水阳江、南漪湖、固城湖沿岸遭5次特大洪峰袭击,江河横溢,圩破堤溃。
名称由来
南漪湖,原名“南碕湖”。又名“南湖、漪湖”,后称南漪湖。《元丰九域志》卷6:建平县有南碕湖。《舆地纪胜》卷24广德军:南漪湖“在建平,即桐水下流”。《极速赛车开奖直播记录">读史方舆纪要》:“南漪湖府东北四十里。”郎溪县古诗文中亦有“平湖”之称。而在宣城市一带,多称“南湖”。
水文特征
南漪湖,集水面积998平方公里,湖底高程5至6米,常年水深2-4米,最高水位12.5米,最低水位9米。1983年7月6日最高水位13.81米。1978年12月24日最低水位仅7.0米。最低水位约7米左右,汛期水位常受长江倒灌影响。水位8.5米时,蓄水总量3.5亿立方米;水位12米时,湖面积201.5平方公里,容积9.88亿立方米。水位12.61米时,湖面210平方公里,可蓄水10.8亿立方米。
南漪湖湖水化学性质偏酸性,PH值一般为5.4-5.8,溶解氧最大达11.0毫克/升,最小6.4毫克/升,平均7.8毫克/升。但东部湖区与西部湖区化学成份有所不同,除总碱度和氯化物东部略高外,其余化学成份含量均为西部高于东部。这是由于来自宣城市的造纸厂、化肥厂、制药厂等每天排出污水经武村河水排入西部湖区所致。
形成演变
南漪湖为古丹阳湖分化而成。古丹阳湖系新构造断陷洼地经泥沙淤积形成的滞积湖。丹阳湖,简称丹湖,因秦置丹阳县得名。先秦时为薮泽,古中江经此,即沟通吴楚的“中江出(芜湖县)西南,东至阳羡(今江苏宜兴县南)入海”(《汉书·地理志》)。两汉时中江淤塞,湖泊逐渐定型,最大湖面积3000平方公里,成为皖南山洪汇集区及长江西水东流入震泽的通道。今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及当涂、宣城、芜湖、水阳、高淳等县沿湖圩区,原均属古丹阳湖地。因屡经围垦,古丹阳湖分化为丹阳、石臼、固城、南漪四湖。
气候条件
南漪湖地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气候温和,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
气温。多年平均气温15.9℃,最高年16.8℃(1961年);最低年15.2℃(1980年)。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2.9℃,平均年较差25.6℃。历年极端最高温度40.0℃(1966年8月9日),多数年份36℃-39℃,多出现在8月,7月次之;历年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6℃(1969年2月5日),多数年份零下5℃-10℃,多出现在2月,1月次之。
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143.2毫米,最多1499.6毫米(1977年);最少仅697.4毫米(1978年)。1960-1980年降水资料显示,降水量大于平均值20%的年份仅1975年和1978年两年;小于平均值20%的年份仅1978年一年,多数年份在平均值附近变动。全县多年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137天,最多167天(1970年);最少112天(1971、1978年)。
风。年平均风速2.9米/秒,相当于2级风。风速季节变化明显,春季(3-5月)平均风速3.3米/秒,为最大季节,夏季次之(2.9米/秒);秋冬季各为2.7米/秒、2.8米/秒。一年中3、4月最大(3.4米/秒),10月和12月最小(2.6米/秒)。
湿度。9月相对湿度最大(82%),5月最小(76%),6-9月高于78%,其余月份低于或等于78%。绝对湿度变化特点:1-7月逐月上升,7月达全年最大值31.1毫巴,7-12月下降,1月为全年最小值5.9毫巴。
蒸发。县7月蒸发量最大(221.8毫米),1月最小(50.8毫米),各季变化:夏季最大,春大于秋,冬季最小。
特产
南湖银鱼。银鱼古称“脍残鱼”、“白小”,俗称“面条鱼”。南漪湖银鱼鱼身细小,晒干可久藏致远,为宴席珍品。家常可制作银鱼汤、银鱼炒蛋、银鱼烧豆腐。《广德州志》载:“银鱼,〈通志〉云:出建平,细白鲜美。今案:眼大而突,较他产稍异,食之觉有微翅。”宣城市清人章孺觉有《南湖银鱼》诗曰:“锦浪银鱼二寸纤,柳阴缯歇午风炎。明朝解网城中市,但换帛刀不换缣”。解放后,宣城境内最高年产达400吨,郎溪县年产约30吨,多加工成银鱼干外销。
宣城市螃蟹。南漪湖所产螃蟹,个体大、蟹黄多、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保鲜时间长、体质好、死亡率低,为宴席珍品。《广德州志》载:“蟹,出南湖溪泽之间,有小者,亦佳,但黄肉少耳。”宣城年产约20吨,郎溪县年产10吨以上。多贩运至南京、上海市、无锡、苏州市等地。
南湖野鸭。南湖野鸭以对鸭为多,个体肥大,每只约1-1.5公斤。
南漪湖虾。郎溪南漪湖主产大青虾。大虾壳薄透明、肉嫩鲜美,为席上珍品,可烹制多种菜肴,蒸晒后可制虾米。畅销南京、上海一带。
捕鱼
南漪湖一带水产丰富,自古有专业渔民。民国初,湖北、江苏省、山东省及本省江北等地渔民迁入南漪湖区捕鱼为业。据民国8年(1919)统计,宣城县有专业渔民560人、兼业渔农173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春南漪湖区成立湖中乡。同年秋冬进行水面改革,建立4个渔民协会;新河、油榨、双桥也分别成立渔(船)民协会。1952年湖中乡改称湖泊乡。1956年南漪湖区渔民协会转为金山、和平、新联(武村湾)3个高级社。1958年11月,芜湖专区南漪湖养殖场成立,湖区3个高级社并入成为3个生产作业区。1961年4月芜专南漪湖养殖场撤销,本县湖区归属宣城县南漪湖养殖场,下辖新极速赛车开奖直播记录河、金山、武村、黄龙4个生产作业区。1964年县南漪极速赛车开奖直播记录湖养殖场撤销,分别成立国营宣城县水阳水产养殖场和南漪湖生产合作社(社址马山埠),原4个作业区改为4个渔业生产大队。1972年成立南湖渔业人民公社,下辖武村、黄龙、金山、水阳镇、新河5个渔业生产大队。1983年11月撤销公社建制,成立南渔乡人民政府(乡址黄家墩),原生产大队改为5个行政村。1987年全县有1个渔业乡,渔业人口3239人。
1986年银鱼生产汛期,宣城县共收购鲜银鱼近2万公斤、干银鱼0.445万公斤、鲜虾8.5万公斤、血鳝2万多公斤、鲜鱼近2.5极速赛车开奖直播记录万公斤。
南漪湖鱼类总产量,1950年代为550-600万斤,以鲤、鲌、鳊、青、草、鲢、鳙等为主,个体大,多在10公斤以上;1960年代下降至260-280万斤,1970年代略升至270-300万斤。
但湖内定居性的鲤、鲌、鳊等大型经济鱼类逐年减少,在鱼获物中比例不足20%,个体由大变小,一般在2.5-3.0公斤以下,5.0公斤罕见,而小型鱼类上升至76%。鱼类资源变动主因酷渔滥捕;工矿废水污染;围湖造田(1955-1983年围垦5.0万亩);河床及湖底泥沙淤积抬高高程等,严重破坏了湖区生态平衡。
社会经济
南漪湖西大半属宣州区。宣州区为宣城市下辖区,是市政府驻地及唯一市辖区。宣州自秦初置县,始名“爰陵”,汉初改“宛陵”,隋朝易名“宣城”,历来为郡、州、府、行署和市驻地。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宣城县设宣州市(县级,属宣州地区);2000年成立地级宣城市,宣州市撤市设区,更名宣城市宣州区。南漪湖东半部属郎溪县。历史上,郎溪秦属鄣郡地,汉属丹阳郡、故鄣县、广德县、宣城郡、广梁郡、陈留郡。北宋赵光义端拱元年(988年),划广德西北桐[]、昭德、临湖、原通、妙泉5乡设建平县,建县适逢改元,盛世承平,取其意定名“建平”,此为建县之始。民国3年(1914年)“因治南有郎溪水,取其意定名郎溪”(据民国3年3月13日第84期《安徽公报》)改县名为郎溪县。
经济
宣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江南名邑上郡”之称。自古享有“江南诗地”和“圣贤聚地”盛名,吴楚文化、徽文化、宣文化等地域文化融合于此,谢朓、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古今名家曾荟萃于此,宣籍梅氏、贡族、施门、沈氏等望族人文蔚起,“诗山”敬亭山、“江南名楼”谢朓楼、宋代广教寺双塔等人文胜迹辉映。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家鱼生产基地,特产水东蜜枣、敬亭绿雪茶、宣木瓜、水阳河蟹青虾等,享有“鱼米之乡”美誉。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7、2018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18年跻身“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获评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
郎溪县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主要特产有绿茶、黄酒、金丝蜜枣、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石、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200万吨,居华东之冠。2018年实现GDP43亿元。
文化
南湖的湖湾浅滩,自然铒料丰富,招来群雁飞聚落栖,“南湖落雁”为宣城胜景之一。尤当“三秋”之际,蓝天阵阵群雁,或排“一”字,或成“人”字,相继飞落湖滨沙洲,聚栖芦丛。古人有《南湖落雁》诗云:“字写遥天不乱涂,如何肃肃集南湖?时人漫说湖中景,书递麻姑有雁奴”。
自古以来,官吏文人游览多有诗咏。唐白居易、清梅文鼎等均有佳作。抗日战争初期,陈毅将军1939年3月4日率部东进,途经南湖时吟赋《由宣城泛湖东下》诗有:“湖光照破万年愁”之句。
《南湖早春》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南湖”即市境东北南漪湖。)
《湖上纳凉》元·贡师泰天风吹海树,瑟瑟秋气凉。河汉西北流,众星耿微光。惜我同袍友,远在水一方。相思不相见,展转清夜长。遥闻鸣笳发,揽衣月苍苍。(注:“湖”即市境东北地区南漪湖)
《游南湖》清·梅文鼎错水田间路,依山湖上村。林岚风过静,鸡犬客来喧。秋涨遥连汉,春船曲到门。武陵何处觅,今信有桃源。(注:“南湖”即市境东北“南漪湖”之简称)
参考资料 >
【镜头】最美南漪湖 流连福寿岛.安徽纪检监察网.2024-03-14
赏景、品湖鲜,乐游南漪湖.微信公众平台——郎溪文化旅游.2024-03-14
来源:郎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郎溪县人民政府.2024-03-14
【游记】自驾游郎溪,看一眼冬日里的五彩斑斓.微信公众平台——郎溪文化旅游.2024-03-14
南漪湖:人欢鱼跃秋捕忙.人民网-安徽频道.2024-03-14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