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邮政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业务特色

mysmile 闻库 3
台湾邮政系统的发展历程与业务特色

台湾邮政

台湾邮政系统由交通部下属的邮政总局负责管理与运营。邮政总局下设北区、中区及南区三大邮政管理局,并辖有邮政储金汇业局。各邮政管理局之下分设各类邮局、支局等基层服务单位,同时还包括委托民间经营的邮政代办点和邮票代售处等辅助服务机构。截至1997年底,台湾地区共设立邮政服务网点13961处(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14638处),平均每局服务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为1.7万人。台湾邮政的主要业务涵盖信函与包裹的收寄和投递、邮政储蓄、汇兑及简易人寿保险等多元服务。

发展

在邮件与包裹投递服务方面,台湾持续推动“邮务处理机械化”,实施快捷邮政编号系统以提升邮递效率。自1984年10月10日起,台北市等20个地区率先开办省内邮件快递服务,并逐步扩展覆盖范围。与此同时,台湾积极拓展国际快递业务,陆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荷兰、英国、法国、新加坡、美国、南非、韩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卢森堡、泰国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快递邮件互换机制。

自1985年7月1日起,台湾启用五位数邮递区号系统,前三位数代表县市及乡镇行政区划,后两位为投递区段编号。进入90年代,台湾加速推进邮件处理自动化进程,广泛推广传真邮件服务。自1991年1月起,邮政系统开始接受公众交寄传真邮件,并于同年6月底实现全台范围内的服务覆盖。台湾于1991年制定“邮递区号制度改进方案”,调整邮递区号书写格式,新制度自同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台湾邮政的金融业务也在不断扩展,持续完善邮政储汇信息化系统。陆续开放媒体转账代发劳保给付、现金股利发放及综合所得税缴纳等服务,金融业务类型日益丰富。自90年代初,台湾分阶段推动储汇业务电脑联网、邮件自动化处理、窗口服务设施升级及邮务资讯系统建设,致力于构建现代化邮政运营体系。

成就

过去五十多年间,台湾邮政的信函与包裹业务量持续攀升,并未因现代通讯技术兴起而衰减。1952年,信函收寄量仅为6229万件,至1981年突破10亿件,2002年达到28.8亿件;同期包裹业务量亦从43万件增长至921万件,2000年达到峰值1729万件,之后有所回落,2002年为797万件。在投递方式上,信函与包裹以水陆路投递为主,航空为辅。自1982年起,岛内包裹停用航空投递;而国际包裹业务自1972年起,航空投递逐渐成为主流方式。

邮政储蓄业务涵盖存簿储金、划拨储金、支票储金、储金邮票及悬账储金等五项活期产品,以及整存整付、零存整付、分期付息、整存零付和定额存单等五项定期产品。1952年,邮政储金存款总额为2.2亿元新台币,结存余额2976万元新台币;至2002年,存款总额增至7.5万亿元新台币,结存余额达3.1万亿元新台币。

邮政部门在汇兑与保险领域同样发挥关键作用。1952年,汇票开出与兑付金额均为2.5亿元新台币;2002年,开出金额增至10353亿元新台币,兑付金额达5580亿元新台币。1952年,邮政简易人寿保险月保费收入为7325新台币,投保总额为399万新台币;至2002年,月保费收入攀升至81亿元新台币,投保总额达到6922亿元新台币。

台湾邮政大事记1888年

3月22日,台湾巡抚刘铭传推行邮驿制度改革,将传统驿站在功能上转型为邮政机构,设立总站、正站、腰站及傍站四类,全台共设43站。此举开创了服务于官商民的近代地方邮政体系,并发行地区邮票,成为中国首个区域性邮政系统。同时颁布《台湾邮政章程》,原文报局为清代递送外交文报的机构,于1888年改组为台湾邮政总局,设于台北市,统管全台邮政业务(内地文报局于1914年停办)。发行邮票两种:台湾邮票(无面值,专供公务使用)及邮政商票(供商民使用,按邮程和重量计费)。

台湾地方邮政曾在英国威金生公司印制雕刻凹版龙马图邮票,一套2枚,面值制钱20文,但未实际投入使用,后改作火车票用途。

1895年

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被割让予日本。台湾民众反对割台,成立“台湾民主国”抗日政权。守将刘永福于同年7月31日创办台湾民主国邮政,发行虎图案邮票,俗称“独虎图邮票”。同年10月台南市失守,邮政系统被迫关闭。

1929年

台湾集邮爱好者陈其昌、杨俊仁发起成立台北邮券俱乐部。

1940年

台南东亚邮票会成立,发起人包括施有政、赖建铭、陈志春等。

11月4日,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将日本统治时期在台使用的日本邮票加盖“中华民国台湾省”字样后继续发行使用,后续又发行“限台湾贴用”邮票。

1947年

4月30日,中华邮政发行“限台湾省用”邮资明信片。

7月3日,中华邮政调整台湾地区邮资标准。

1953年

8月9日,台湾“中国集邮协会”正式成立,吴乐园担任总干事。

1966年

3月20日,台湾邮政博物馆正式成立,初设于台北市新店,1984年迁至台北市重庆南路。该馆除收藏与展示邮政、邮票及相关历史资料外,还定期举办各类集邮文化活动。

1978年

台湾开办国际快捷邮件业务。

1981年

10月,晏星编著《图解邮票辞典》由台湾蓬莱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4年

开办台湾省内快捷邮件业务。

1987年

3月,发行《快捷邮件》宣传邮票一套。

1988年

3月22日,台湾邮政部门宣布取消对大陆来信的投递禁令。

4月18日,台湾实施《对大陆通信办法》,两岸开始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间接通信,中断四十年的海峡两岸邮政与集邮交流逐步恢复。

9月5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正式接纳中国台北集邮协会为会员。

1989年

8月7日,亚洲集邮联合会(FIAP)接纳中国台北集邮协会为会员。

8月12日,中华全国集邮展览于北京举行,台湾集邮家邮集应邀参展。邮电部为此次邮展特发行邮票小型张一枚。

台湾邮政部门进一步简化寄往大陆信件流程,自1989年6月10日起,寄件人无需经红十字会转递,可直接至邮局交寄,仅需贴足10元新台币邮票并填写寄件人信息即可。

1991年

10月11日,全国集邮联合会在中山市举办辛亥革命80周年集邮学术研讨会,台湾、澳门集邮家出席会议并发表学术报告。

10月15日,福建莆田市集邮协会与台北市华夏集邮协会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妈祖主题集邮展览。

1993年

3月26日,首届海峡两岸邮票展览在台湾成功举办。

9月2日,台湾海峡两岸邮史研究会组团10人赴北京、杭州市、上海市、广州市等地访问,并与大陆集邮界人士开展交流座谈。

参考资料 >

标签: 台湾邮政官网查询 台湾邮政快递查询 台湾邮政官网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 Refresh code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