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
来源:互联网

玉函山(别名:兴隆山)是泰山北麓最高峰峦之一,海拔523米,位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分水岭村东南,北靠南外环,有“小泰山”之称。

玉函山的名称来源于“青鸟衔玉函”的故事。在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里,记载玉函山上有一种鸟,它的脚是青色的,嘴巴呈赤黄色,翅膀是白色的,额头为深红色,名字叫“王母使者”。玉函山原为唐兴隆寺旧址,明清以来改建为“碧霞元君祠”,民间则亲切地称为“奶奶庙”。明清两代,这里香火繁盛,每逢庙会,四方香客云集。据清《历城县志》记载,当年的建筑有南天门及三大殿,其中一殿以巨石砌成。2023年3月31日,济南市玉函山生态示范园正式开园。

玉函山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干燥寒冷。玉函山山顶平阔,峪谷西侧有一小山,顶端隆起,成方形,石色白,宛若玉函。其下又林莽密布,通体苍翠,很像一只鸟儿衔着玉函飞翔。玉函山有三峪五峰,以西佛峪景点最为集中,景色也最美。这一登山路线沿途能看到佛峪寺、蕊珠泉、灵官庙旧址以及百余尊佛教造像,其中摩崖造像群对研究隋唐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

命名由来

关于山的名字,来源于“青鸟衔玉函”的故事。传说山上存有一个玉质盒子(即玉函),装着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仙药,并有一只神鸟在此守护。一次刘彻登临此山,得到玉函,正高兴时,玉函突然化作一只鸟飞走了。唐代段成式在他的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记载了这个故事,“玉函山”也由此得名。

玉函山有多个名字,最早叫函山、卧佛山、千佛岩,在民间则多称其为兴隆山。清代王贤仪、王钟霖父子合撰《辙环杂录》载:“玉函山俗称‘兴隆山’,南山之最高者。山阳若长城中横,若带而色白似玉瑕。”

历史沿革

古早时期

玉函山原为唐兴隆寺旧址,明清以来改建为“碧霞元君祠”,民间则亲切地称为“奶奶庙”。明清两代,这里香火繁盛,每逢庙会,四方香客云集。据清《历城县志》记载,当年的建筑有南天门及三大殿,其中一殿以巨石砌成,截至2019年,已荡然无存。

玉函山在古代颇为有名,除了于慎行晁补之李攀龙等名人都曾为玉函山写下诗文。老家章丘区清代著名学者马国翰也非常喜欢玉函山的景色,他不仅写诗吟咏玉函山,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玉函山房”,并用尽毕生心血完成了《玉函山房辑佚书》。

现代发展

2023年3月31日,济南市玉函山生态示范园正式开园。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位于济南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分水岭村东南,海拔523米,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峦之一,有“小泰山”之称。

气候

玉函山地处济南市,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干燥寒冷。

地形地貌

玉函山山顶平阔。在玉函山主峰,俯视北坡石壁,巨石纹理都是由南向北倾斜。峪谷西侧有一小山,顶端隆起,成方形,石色白,宛若玉函。其下又林莽密布,通体苍翠,很像一只鸟儿衔着玉函飞翔。

周边景点

玉函山有三峪五峰,以西佛峪景点最为集中,景色也最美。这一登山路线沿途能看到佛峪寺、蕊珠泉、灵官庙旧址以及百余尊佛教造像,其中摩崖造像群对研究隋唐雕塑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

佛峪景区

佛峪景区是位于市中区矿村村北侧2公里处的景区,占地面积为10平方公里。佛峪景区,重峦叠嶂、清泉淙淙。沿着林荫小径,跨过涓涓小溪,游客可以进入空阔的圆形山谷,俗称“箩圈峪”,这是景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山溪北侧的“南灵台山”半腰石崖上,坐落着古老的寺院——般若寺,据记载为杨坚时创建。寺院由墙院相围,形成一个幽静的院落,是景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景区内的“露华泉”以其水香如甘乳而闻名。近泉岩壁上,镌有“云殿泉厨”石刻,而悬崖上的佛像多为隋唐时期作品,如《大唐金刚之会碑》。此外,景区内还有“禹王台”“环翠亭”“观音堂”“林汲泉”等景点,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传说和历史背景。特别是“禹王台”,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于此。

佛峪寺

玉函山,山势险要,沟壑深幽,青峰浮云、壁立千仞。峪中苍松翠柏,丹柿红叶,斑斓似锦。因造像得名的西佛峪隋朝千年摩崖造像群,就坐落在透明峰阴崖间一处半月形的山崖之上。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深谷,在山腰处约10余米宽的新形天然石台上,这里原来有古寺名佛峪寺,寺庙依山而建,借助于山崖形成的岩棚,搭建佛堂殿宇。虽现存的98尊隋代造像,其面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但佛身尚好。该造像群是我国隋代造像中现存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造像群之一。造像群旁还有隋代题记12则,唐代2则,元代3则。对中国的历史人文、宗教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顺山崖向东约150米,高处巨岩外伸,状如檐厦,随山就势,镌刻着众多的佛像,这就是著名的隋朝“佛峪寺”摩崖造像。多数为隋代开皇四年至二十年(584~600年)雕凿,余者皆属唐代。此外,尚有隋唐题刻15则。如今,庙宇早已倾圮,佛像也惨遭浩劫,损坏严重。已经看不到一尊完整的佛像,但精致的雕工、端庄的造型实在。

据有关资料介绍,整个造像区共分五层,第一层五窟,第二层九窟,第三层五窟,第四层六窟,第五层五窟,第一层位于最下方。而造像题记多位于像体一侧或下方。另从窟内破坏情况看,有三尊应该被彻底砸毁以致缺失。

蕊珠泉

玉函山山上有卧佛寺,其南有蕊珠泉,(《1927—济南快览》)玉函山“南有蕊珠泉(蕊珠得名于“蕊珠宫”,亦称“蕊宫”,是道教经典中的仙宫),山东北有花山峪,为历下名胜之一”(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

玉函山石台西端崖壁上竟有水珠渗出并伴有滴哒声。在佛峪寺新月形石厦“岩若窟”西端崖壁之下,渗出的水珠,聚为一泓清潭,这就是玉函山第一名泉蕊珠泉。

蕊珠泉水由岩壁上渗出,滴入下方人工开凿的方池。因水流撞击,池内常有水花泛起,状如蕊珠,故名“蕊珠泉”。爱新觉罗·旻宁济南府志》有载,“丹柿满谷,异境天开,其内有蕊珠泉”。夕阳返照之时,从远处看去,犹如一道金线,称为奇观。泉水盛时,整个岩若窟水泻如瀑布。清代济南市诗人杨致祺描写此景说:“飞瀑半空落,悬流万仞直。”

奶奶庙

函山帅旗峰最高,海拔520米。过去这山顶上建有泰山泰州泰山行宫、兴隆寺及南天门等,这里与泰山南天门遥相呼应,如今只有一座三教堂,又叫二奶奶庙。

西佛峪

玉函山阴为西佛峪,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山腰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有隋朝建卧佛寺遗址。隋唐时依山势雕刻了百尊高大的佛像和10余种题刻,其中13种是隋代题记。玉函山西佛峪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玉函山有泰山行宫,俗称奶奶庙,宋代创建,明洪武年间重修,现存南天门及三大殿之一。殿为无梁殿,形似塔,额题“三教堂”。明清时香火鼎盛,民国后衰微。

相关文化

传说

有关玉函山,广为流传的是一个与青鸟有关的传说,据说此山上有一个玉函,玉函中放着王母娘娘的长生不老仙药。王母娘娘派一只鸟守护着玉函,这只鸟很漂亮,它的足是青的,嘴巴是赤黄的,翅膀是素白的,它是“王母使者”。有一次刘彻刘彻登临此山,得到了这个玉函,汉武帝心花怒放,率领众人高高兴兴下山,没想到这时候玉函突然化作一只玉鸟凌空飞去。

这个传说被记录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从此以后,“青鸟衔玉函”的故事世代流传,玉函山也由此得名。老家平阴县的明代著名诗人于慎行在《玉函山眺望》一诗中就写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岱宗直北玉函开,海客乘春蹑屩来。绝壁松杉含宝相,中峰云气出香台。湖边万井烟光动,城上双河练影回。青鸟不归丹鹫远,仙踪佛地两徘徊。”

文学

玉函山作为济南市的一处游览胜地,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厚,历代文人墨客对它都有题咏。

金元元好问在蒙古李世民七年(1235年)七月第二次游历济南时,曾在济南北渚亭上远眺玉函山,他记道:玉函山“长二十里许,山有九十谷,泰山之北麓也……天晴登北渚,则隐隐见之”。在他之前的北宋年间,“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在担任齐州知府时就对玉函山情有独钟,被贬亳州市(今安徽亳州)通判后,茶余酒后依然对济南的玉函山念念不忘,一次酒后他写下了《谯都对酒忆玉函山》的诗,诗云:“不遣西楼对玉函,宋谯频缀副车衔。今年重污花前酒,犹是扬州市别驾衫。”

宋元以后历代,名士文豪更是对玉函山赞美不绝。玉函山巍峨险峻,登顶后但见群山欲奔,顿觉尘嚣远离,襟怀洒然:“绝顶登临处,群峰势欲奔。齐烟开郡郭,岱色壮天门。磊磊岩间石,参差涧底村。寻碑愁日暮,明月破黄昏。”(清徐金铭《游玉函山》)“函山石似乱羊群,荦确荒崖路不分。十八盘中看雨脚,瓢峰黑处起寒云。”(清刘岩《历下杂咏》之六)“岩生花卉飞扑面,石径入云烟。野鸟频呼侣,山猿自饮泉。津梁疲过客,色相现金仙。一憩嚣尘远,襟怀觉洒然。”(清方启英《登玉函山,过卧佛寺》)若在秋日登临玉函山,可见红叶漫山,黄花簇锦,让人流连忘返:“红叶古岩阴,黄花野寺深。斜阳明岭北,秋水净禅心。何处飞青鸟,悠然鼓素琴。归来新月上,林外有青砧。”(清朱倬《秋日登玉函山》)“涧谷纡盘柿叶丹,玉函山色爱凭栏。扬州市别驾青衫污,忆向花间对酒看。”(清董芸《玉函山》)可见,玉函山不仅春时鸟鸣花香、云缭碧落,秋老之后的“柿叶丹红”,依然是那么动人心弦。

清代山东省督抚幕僚毛大瀛(1735—1800年,字海客)著有《续齐音一百首》,其第十首专咏玉函山:“函山谁使玉函开,此地曾邀汉帝来。东去仙台三十里,更留翠辇望蓬莱。”诗注云:“函山,府南二十里。昔刘彻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娘娘药函,常令鸟守之。仙台山,在函山东,汉武尝于此望祀蓬莱。”

久居济南市的清代诗人王德容(1781—1853年)也对玉函山有着某种强烈的期待,他年轻时就曾从城里徒步而行攀登过玉函山。四十年后,在一个炎夏阴雨之日,他又一次登临玉函山。由于年老体衰,这次他是骑驴而来,且在西佛峪小憩后而登山。结果,还未到山腰,他早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几欲返回。最终他鼓足气力,一鼓作气登上极顶。站在玉函绝顶,南瞻高耸泰山,北瞭济南城郭,忽又有一阵微雨飘落,王德容顿觉神清气爽,兴致倍增。他有《五月廿五日登玉函山》记此事,诗云:“少游玉函山,往来逞徒步。屈指逾卌(xì,四十)年,几忘旧时路。兹际麦秋(麦收季节)天,轻阴淰淰(niǎn niǎn,凝滞貌)布。策蹇(jiǎn,此处指毛驴)抵山根,齿屐著牢固。佛峪先小憩,阴崖寒气冱(hù,冻,凝聚不散)。曲磴仰面视,崎岖无安步。愈上愈险峨,鸟道盘空度。喘汗浃背流,俯倚路旁树。欲作半途回,衰老名堪恶。一愤气倍加,直穷绝顶处。东南泰岱高,呼吸神相遇。城郭指西北,咫尺可奔赴。微雨洒然来,如增游览趣。循途歌呼归,行行复回顾。相将(将近、行将)及田家,天晴日未暮。”(《秋桥诗续选》卷三)

玉函山山阴有西佛峪、柏石峪、花山峪三峪。清代诗人乔岳有《花山峪》诗一首,描绘了花山峪桃花源一般的田野乐趣和农家生活。该诗写得通俗易懂,不难理解,诗曰:“数舍一山山数村,团瓢(即茅屋)黄叶里名分。山南山北几家树,村后村前一洞云。石壁螺旋庙为市,槲林蚕熟女成群。桃源鸡犬寻常见,纵少诗书讵(jù,怎能、岂能)不文。”诗中“石壁螺旋庙为市,槲林蚕熟女成群”一联,生动描绘了玉函山碧霞宫前庙会上成群结队、熙熙攘攘的养蚕农妇忙里偷闲赶山会的热闹景象,读来颇有烟火味。

相关事件

2025年10月8日,一男子在济南玉函山上失联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新黄河记者从失联男子家属处了解到,该男子29岁,家住济南领秀城,其在10月4日中午进入玉函山后与家人失去联系,截至记者发稿时,现场救援队还在努力地搜救中。

2025年10月4日下午1点18分,失联男子苏阳阳曾出现在玉函山的监控画面中。该男子家属告诉新黄河记者,“事发当天下雨,天气情况比较恶劣,他可能是迷失了方向。”根据玉函山现场的监控画面显示,失联当天,苏阳阳光头戴眼镜,身穿灰色外套、黑色裤子、白色鞋子,内搭白色短袖。目前,苏阳阳的亲属和朋友都在现场。

参考资料 >

济南故事丨玉函山“青鸟衔玉函”故事世代流传.闪电新闻.2024-03-13

济南市.济南市.2025-10-29

一城泉水千卷书 跟着典籍游济南(四)——秋高气爽,一起去爬玉函山吧.济南图书馆.2025-10-29

异境天开玉函山.爱济南客户端.2025-10-29

生态安葬树新风,魂归自然寄哀思!济南玉函生态示范园启用.齐鲁网济南.2025-10-29

佛峪景区:重峦叠嶂、清泉淙淙.爱济南客户端.2025-10-29

济南西佛峪98尊摩崖古佛还在呼唤.鲁网.2025-10-29

济南传统地名图册|传说汉武帝封禅,玉函化白鸟飞去..十六国时期,乌鹊布满鹊山山巅.济南贴心民政.2025-10-29

异境天开玉函山.今日头条.2025-10-29

扩散!济南29岁男子在玉函山失联,救援队已搜山4天还未找到,家属急求线索.新浪财经.2025-10-29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