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沙小刀
来源:互联网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一种维吾尔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新疆四大名刀之一,同时也与保安族的保安腰刀、云南阿昌族的户撒刀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因其精美的造型、秀丽的纹饰和锋利的刃口而闻名。

16世纪末,英吉沙尔芒辛乡卡尔瓦西村有位叫买买提·吐米尔的铁匠打制的木柄小刀因工艺精美、刀锋锐利,引起人们竞相购买。附近村民纷纷仿制,从而形成了制刀产业,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吉沙县二轻局成立了小刀厂,其工人大多都是卡尔瓦西村人和他们的传承者。随着英吉沙县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原本一些在英吉沙县的小刀手工业者,也各自注册商标,形成了小刀品牌。其中“巴旦木花”“阿娜尔古丽”“祖力皮卡”“米斯然”“萨穆莎尔”等是英吉沙县七大知名英吉沙小刀品牌,后来这7家品牌自愿达成联盟,并以“英吉沙皮恰克(小刀)”这个共同品牌向国家工商总局集体申请注册商标,以使英吉沙皮恰克(小刀)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名牌。不少英吉沙小刀产品还销往了日本德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受到客户的欢迎。

制作英吉沙小刀制作的具体流程为:选材、煅烧、捶打、接合、二次锻打、淬火、打磨、锉平、装饰刀身、刀柄、完型。英吉沙小刀可以按刀的形状、材质等不同进行分类,比如按刀的形状可分为英吉沙小刀(直刀)和英吉沙小刀(折叠刀)。

1987年,英吉沙小刀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中获得第一,1991年,英吉沙小刀在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誉为“丝绸之路一枝花”,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英吉沙小刀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十二生肖系列·英吉沙小刀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金奖。

发展历史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英吉沙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传统手工业相当发达,向以生产铁器、土陶、制靴、织花、织布而著称。生产这种工艺佩刀的历史约有300年。相传,在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窝西,有一个毕生锻制小刀名叫买买提·吐米尔的艺匠,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直、方、圆、齿、三角形的图案、并涂有红、绿等颜色的木柄小刀,特别地锋利、美观。农家遂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艺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玉料、骨石等镶嵌,并刻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他们相互竞争,促进了小刀电动车质量的提高。于是英吉沙小刀的名声越来越大,制刀技艺迅速传入和田、莎车县、喀什和库车市等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英吉沙县二轻局成立了小刀厂,其工人大多都是卡尔瓦西村人和他们的徒子徒孙。随着英吉沙县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英吉沙皮恰克(小刀)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期。原本一些在英吉沙县的小刀手工业者,也各自注册商标,并形成当地小刀品牌。其中“巴旦木花”、“阿娜尔古丽”、“祖力皮卡”、“米斯然”、“萨穆莎尔”等是英吉沙县七大知名英吉沙皮恰克(小刀)品牌,后来这7家品牌自愿达成联盟,以“英吉沙皮恰克(小刀)”这个共同品牌向国家工商总局集体申请注册商标,以使英吉沙皮恰克(小刀)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名牌。

制作工艺

制作英吉沙县刀大致有几道工序,锻打出钿胚,用锉刀磨光,再淬火处理。淬火是工匠世代传承的绝技,相互保密,绝不外传。经过名师淬火处理过的英吉沙刀,刀锋锐利,不易崩口、卷刃。一把英吉沙刀须数次淬火处理,再轻打细锤成形,开始做刀柄。具体流程为:选材——煅烧——捶打——接合——二次锻打——淬火——打磨——锉平——装饰刀身、刀柄——完型。

刀身

首先选用上等钢材用以刀身的制作、普通钢材制作刀柄龙骨,各自经过煅烧、锤打后利用侧接工艺接合并进行二次锻打,锻打成粗坯后放入水中淬火;然后对粗坯进行打磨、锉平之后在刀背处拉出刀槽,刀面上錾刻出花纹。所有不同造型的小刀的刀柄,均使用各种铜、银、玉、骨、宝石等拼花铆钉,组合成各种晶莹俏丽、两侧对称的民族图案。最珍贵的当然要算用纯银和宝石镶嵌装饰的刀柄了。现今,刀匠们还普遍使用艳丽的彩色有机玻璃和塑料薄板来装饰刀柄,这又给英吉沙小刀增添了一种低廉而又时髦的衣冠。

刀柄

实际上做刀柄最费工夫,不仅在白银上刻出花纹图案,还要镶嵌贝壳装饰,手艺高低常常在刀柄上见真章。通常英吉沙县刀以刀柄所选材质和做工来定价,普通的木质、牛角、黄铜;讲究的白银镶嵌贝壳;高贵的黄金镶嵌宝石,奢华无比,买去作为收藏。刀柄完成后,布条缠裹,刀刃在飞转的砂轮上打磨、抛光,火星飞溅,最后开封。英吉沙刀的标记,有新月形、葫芦形、石榴花形、巴旦姆花形等图案,根据每个工匠的习惯选择。

刀鞘

刀鞘用牛、羊皮模戳压制而成,上面有美丽的图案,并备有佩带用的环扣。制作英吉沙小刀的艺匠们都善于根据不同的刀型,量体施材,先用木片制作一个合体的内套,然后再用牛、羊皮缝在内套上。皮子事先要用模戳压制成简单朴素的适合纹样,再涂染成暗一串红、玫瑰红、褐色、橙色或黑色等,制成刀鞘。也有的刀鞘用银、铜和铝制作,显得更为珍贵。

产品分类

按刀的形状分为:英吉沙小刀(直刀)、英吉沙小刀(折叠刀);

按刀的材质分:轴承钢、大马士革钢和其他钢材;

按刀柄、刀身图案分为: 巴旦木花、石榴花、七里木克花刀、星状图案和锯齿图案等;

按刀柄材质分为:纯铜把子刀、牛角把子刀、羊角把子刀、鹿角把子刀、有机玻璃把子刀、木料把子刀等;

按刀柄包装或镶嵌装饰材料分为:铜把子刀、银把子刀、黄金把子刀、 贝壳把子刀、绿松石把子刀等;

按刀柄形状分为:鸽子头把刀、麻雀头把刀、鱼尾把刀、桃形把刀、鸡冠花把刀、马头把刀、月牙把刀、拐杖把刀、多叉鹿角把刀等。

以上参考来源:

功能

英吉沙小刀具有实用和装饰功能,故历来有“用家”“爱家”“富家”之说。所谓“用家”,泛指各族农牧民把小刀作为生活、生产用具,是少数民族男子汉须臾不离的用品和装饰品,随身携带,日常切瓜、割肉、削木、剥皮无一不用。特别是牧民们更是人手一把,随时用来屠宰牛羊牲畜。“爱家”系指一些爱把英吉沙小刀作为装饰欣赏品和旅游纪念品的人。“富家”系指旧社会中那些官僚富豪,他们为了特殊需要,常要专门定制诸如佩剑一类的特种英吉沙小刀。本地的巴依、阿訇赴麦加朝觐时,往往也要专门定制精工细作的英吉沙小刀。如今,已无爱、用、富家之说了,英吉沙小刀已成为各族人民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具和工艺美术品。

传承保护

吾甫尔·热合曼,男,维吾尔族,1955年6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疆工艺美术大师。热爱并擅长英吉沙小刀制作,13岁时跟随师傅学习小刀制作技艺,认真钻研,熟练掌握小刀制作各项技艺。1972年至1982年担任英吉沙县五金厂技术工人,曾任英吉沙县小刀厂厂长。注重带徒授艺,培养了一大批技艺纯熟的徒弟。1988年创建“巴旦木花”牌英吉沙小刀并注册商标。2013年,作品《英吉沙小刀三件套》获得新疆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新疆工艺美术新疆艺术学院杯金奖。

获得荣誉

1987年,英吉沙小刀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中荣获第一名,1991年,在北京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被誉为“丝绸之路一枝花”,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4年十二生肖系列·英吉沙小刀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金奖。

产地介绍

英吉沙县历史悠久。西汉时英吉沙归都护府管辖,唐时受疏勒都督府统辖,明时归叶尔羌汗国国统辖,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定名为英吉沙尔。民国二年(1913年),定名英吉沙,设县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吉沙县先归喀什专区领导,后归南疆行署管辖。1979年,归喀什地区行政公署领导。

英吉沙县是著名的“中国小刀之乡”,具有悠久的制刀历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小刀村原名喀拉巴什兰干村,2014年被评为AA级旅游景区,距离县城2.5km,是集英吉沙小刀制作、展示、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非遗特色村,是货物贸易往来的重要地点,也是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购买旅游特色纪念品的最佳地之一。

展出与销售

英吉沙小刀的制作,经过不断革新、创造,有各种式样,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等,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大量优质产品供应了市场和旅游所需。在历届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民族用品展销会中,都有英吉沙小刀展出。不少英吉沙小刀新产品还销往日本德国、美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受到客户的欢迎。

评价

英吉沙小刀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阳江市规模化、标准化的五金刀剪产业形成良好互补。希望双方在前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沟通机制、共建工作团队,推动合作规划加快落地,围绕企业落地、技术交流、品牌共建等重点环节加强对接,通过行业协会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协助英吉沙县培养技术骨干,支持企业落地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刀剪产业向多元化、高品质、高价值方向发展。(阳东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方评)

相关文化

诗人赵力在《剑与花》一诗中这样写道:“来新疆,谁不锻铸一柄锋利,削风雪于笑声之中;斩蟒龙于大漠之上。”说的便是英吉沙小刀。

诗人李宏的获奖诗作《英吉沙小刀》写到:

每个维吾尔男性

都为拥有一把英吉沙小刀而骄傲

英吉沙小刀为刚健的气质而铸造

轻巧,不失稳重的神韵

华丽,不失勤劳的迹痕

刀柄是一座山

刀身就是山撑着的苍穹

英吉沙小刀是力的化身

沙海、戈壁,是刀的铁砧

盐碱、冰凌,是淬火的水源

黄风和土雨是十八磅的锤

锻打出英吉沙小刀的钢毅和灵魂

不去扪问刀为何用

不去抚试刀锋多灵

它为你展现一个民族的秉性

以上内容参考:

相关传说

关于英吉沙县皮恰克(小刀)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则是相传古时候,英吉沙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神得知后,决定施泽于此,于是就赐一位能工巧匠打造小刀,以造福后世。此后,英吉沙慢慢富了起来,成为一座新城。英吉沙在维吾尔语中即为"新城"之意。小刀手艺也随之流传下来了。另一则是古代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瓦西,有一位毕生锻造小刀的匠人名叫买买提,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红、绿、黑等颜色的木柄小刀,锋利、美观,农家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工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牛角、贝壳等镶嵌,并雕刻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英吉沙县皮恰克(小刀)手艺从此兴盛开来。

参考资料 >

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百家号.2025-10-25

英吉沙县小刀村景区简介.英吉沙县人民政府.2025-10-25

英吉沙县小刀享誉盛名.英吉沙县人民政府.2025-10-25

漫步喀什:感受迷人的南疆风情.凤凰网.2025-10-25

喀什英吉沙:一把非遗小刀是如何制作而成的?丨沿着河湖看新疆.百家号 .2025-10-25

英吉沙小刀制作技术规范(确定稿).英吉沙县人民政府.2025-10-25

新疆英吉沙 匠心磨砺铸精刃||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中国县域经济报.2025-10-25

新疆英吉沙“小刀村”愿望:社会和谐生意好起来.中国新闻网.2025-10-25

吾甫尔·热合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10-25

历史沿革.英吉沙县人民政府.2025-10-30

胡志方率队赴新疆英吉沙县开展产业合作交流活动.百家号.2025-10-25

村里的老铁是如何靠这把刀致富的.新疆调查微讯.2025-11-03

英吉沙小刀刀锋上的男人味道.万方数据.2025-11-03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