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肠
来源:互联网

肠(拉丁学名:Eclipta prostrata),是菊科鳢肠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旱莲草。其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各省区。常见于河边、田边或路旁。

鳢肠茎可长至60厘米,呈直立状、斜升状或平卧状,基部分枝,有糙毛。叶无柄或柄极短,叶呈披针形,边缘呈细锯齿或波状,两面密被糙毛。头状花序,总苞球状钟形,外围两层舌状雌花,中央多数为两性花,花冠白色管状,托片呈披针形或线形,中部往上有微毛。雌花瘦果黑三棱形,两性花瘦果扁四棱形,暗褐色,无毛。花期6~9月。鳢肠喜湿润气候,耐阴湿,以潮湿、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生产上用种子繁殖。

鳢肠全草含皂苷尼古丁鞣酸软膏维生素a、鳢肠素等成分,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甘蓝球、眩晕耳鸣等症。其还具有食用、饲用价值。另外,鳢肠是夏大豆田中的恶性禾本科杂草,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农业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常采用苯噻草胺苄嘧磺隆等除草剂进行防除。2016年,鳢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斜升或平卧,高达60厘米,通常自基部分枝,被贴生糙毛。叶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或有极短的柄,长3-10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细锯齿或有时仅波状,两面被密硬糙毛。头状花序径6-8毫米,有长2-4厘米的细花序梗;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绿色,草质,5-6个排成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外层较内层稍短,背面及边缘被白色短伏毛;外围的雌花2层,舌状,长2-3毫米,舌片短,顶端2浅裂或全缘,中央的两性花多数,花冠管状,白色,长约1.5毫米,顶端4齿裂;花柱分枝钝,有乳头状突起;花托凸,有披针形或线形的托片。托片中部以上有微毛;瘦果暗褐色,长2.8毫米,雌花的瘦果三棱形,两性花的瘦果扁四棱形,顶端截形,具1-3个细齿,基部稍缩小,边缘具白色的肋,表面有小瘤状突起,无毛。花期6-9月。

分布范围

鳢肠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各省区,例如确山县社旗县武陟县泌阳县虞城县孟州市桐柏县新野县,江苏邳州、宿城区睢宁县东台市等地。

生长环境

鳢肠生于山坡、原野、水边、路旁、半阴湿的草丛中。

习性

鳢肠需光型种子,黑暗中萌发受到抑制。对水分胁迫比较敏感,只能在较高的水势条件下萌发,在恒温条件下不如在变温条件下发芽好。发芽适温15~25℃变温,4-6天开始萌发,发芽率70%以上。种子不耐干燥,室温条件下藏于牛皮纸袋中,种子寿命约3年。

繁殖

种子繁殖。稻田6月初见苗,6月中、下旬出现发草高峰,以后屡见幼苗。花、果期7-11月,9月种子渐次成熟,果后全株枯死。种子经冬季休眠后萌发。

栽培

鳢肠喜湿润气候,耐阴湿。以潮湿、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生产上用种子繁殖。春季4月条播,行距30em,深2~3em,将种子均匀播人,薄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稍加镇压、浇水,每亩用种量约 0.5kg。播后15天左右出苗,苗高3~5em时间苗,按株距8~10em定苗。

保护

2016年,鳢肠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无危(LC)物种。

价值

饲用价值

鳢肠茎叶柔嫩,各类家畜喜食,民间常用作猪饲料。

食用价值

药用价值

鳢肠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肝肾阴虚、牙齿松动、须发早白、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当瘦果变棕黑色时割取,晒干,脱粒,筛除杂质,种子含水量控制在8%~9.5%,贮藏于室内阴凉处,不宜保存在干燥器内。

鳢肠全草含皂苷1.32%,尼古丁约0.08%,单宁维生素a,鳢肠素(Ecliptine),多种噻吩化合物如α-三联噻吩甲醇(α-Terthienylmethanol)及其乙酸酯,2-(丁二炔基)-5-(乙烯乙炔基)噻吩〔2-Buta-1,3-diynyl]-5-(but-3-乙二胺l-ynyl)thiophene〕,2-(丁二炔基)-5-(4-氯-3-羟丁炔1-基)噻吩〔2-(Buta-1,3-diynyl)-5-(4-chloro-3-hydroxybut-1-ynyl)噻吩〕,2-(4-氯-3-羟丁炔-1-基)-5-(戊二炔-1,3-基)噻吩,冰醋(丁烯-3-炔-1-基)二联噻吩基甲醇酯〔5-(3-Buten-1-ynyl)-2,2'-bithiennyl-5'-methylacetate〕等。

危害与防治

危害

鳢肠是夏大豆田中的恶性杂草。

防治方法

鳢肠以化学防治为主,结合农业防治措施进行防治。化学防治常采用苯噻草胺苄嘧磺隆等除草剂进行防除。

对豆田鳢肠以采用综合防除技术,效果较好。

1、实行轮作:轮作豆田的鳢肠发生量明显少于连作豆田。1989年大豆收获期调查,玉米一麦类一大豆轮作田,鳢肠发生密度为23.4株/米2,比连作田49.3株/米2少52.5%。

2、适当缩小大豆行距,促使提前封行,通过冠层覆盖,抑制出草,对已出土的小草也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据查,大豆行距25厘米,有肠48.4株/米2,单株鲜重0.35克;行距30厘米,有鳢肠65.2株/米2,单株鲜重1.9克;行距37厘米,有鳢肠104株/米2,单株鲜重2.7克。

3、搞好豆田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有促进大豆生长和抑制鳢肠生长的双作用。

4、场头垃圾通过高温堆肥,杀死草种,再作肥料施用,可减少田间种源。

5、化学药剂防除:通过三年实践,于大豆3叶期前,肠3~4叶,每亩用12.5%盖草能乳油30~75毫升(或35%稳杀得50~100毫升)加48%苯达松100~150毫升,混合,防效可达91~93.1%,并可兼除其他禾本科杂草。5~6叶期后抗药力明显提高。但应注意稳杀得加达松的配方,在中个高温条件下喷药,对大豆叶片有轻度药害。据弶港农场资料,用25%虎威40毫升加10%禾草克35毫升在鳢肠3叶期作茎叶处理,防效达95%,并可兼除其他杂草,杀草效果良好。

参考资料 >

鳢肠.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23

植物科普-鳢肠.广西大学林学院.2025-11-03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16

Eclipta prostrata.iucnredlis.2025-11-03

鳢肠.植物智.2024-09-16

鳢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23

鳢肠 Lichang .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2025-11-05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