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龙烟铁矿公司,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与关仁山、何申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是“现实主义冲击波”代表人物,作家、编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谈歌曾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宣化区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谈歌参加工作,先后做过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宣传干部、报社记者等工作。1977年,谈歌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其开始发表作品。截至1989年,谈歌曾在《莲池》《北京晚报》《河北日报》等几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话剧共300余篇、诗歌百余首。1990年起,谈歌专注于小说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激情岁月》等20多部。1994年,谈歌被河北省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为期两年)。1996年,谈歌被调入河北作家协会;同年,谈歌的《大厂》在《人民文学》当年第一期刊发,该小说一经发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9月,其著作《票儿》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保定市响马英雄 “票儿”的传奇一生。2023年6月,谈歌为“谈歌文化名家工作室”揭牌。
谈歌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入选大学、中学和小学教材。其中《年底》《大厂》《绝品》《天下荒年》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转载;多篇作品获得《天津文学》小说奖、《人民文学》特别奖、《啄木鸟》奖、公安部啄木鸟文学奖。截至2023年7月,谈歌共发表长篇小说20多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公司,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宣化区第四中学就读。
工作经历
1970年3月,谈歌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
创作经历
1977年,谈歌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其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谈歌曾在《工人日报》发表独幕话剧《欢迎检查团》等作品。1981年,其参加了河北省文联举办的第二届为期半年的文学讲习班。1984年,谈歌考入河北师范大学。1986年,谈歌毕业,随后曾在《冶金报》《冶金地质报》任记者。截至1989年,谈歌曾在《莲池》《个旧文艺》《北京晚报》《河北日报》《保定文艺》《东海》《北京文学》《小说林》等几十种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话剧共300余篇、诗歌百余首。1990年起,谈歌专注于小说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激情岁月》等20多部,著有短篇小说集《绝唱》《人间笔记》《人间笔记2》等,另有杂感随笔集《闲读名著》《灯下闲读》等。1994年,谈歌被河北省文学院聘为专业作家(为期两年)。同年,谈歌参加了河北省青年作家代表大会。
1996年,谈歌被调入河北作家协会,并先后参加了河北省作家代表大会和全国作家代表大会;同年,谈歌的《大厂》在《人民文学》当年第一期刊发,这部反映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中的处境的中篇小说,以其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在一年间谈歌发表长篇小说1部、中篇小说17部、短篇小说23部,还有一部25集电视连续剧,总计近200万字;中国几家有影响的文学刊物的头条被他占去了大半。因此,有人称1996年是文坛的“谈歌年”。
1997年8月,谈歌的著作《大厂》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1998年,其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2001年,谈歌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次年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第一届高级研讨班。2006年,谈歌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2009年9月,其著作《票儿》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保定市响马英雄 “票儿”的传奇一生。2012年,谈歌参加了全国作家代表大会。2011年,谈歌著作《人间笔记2》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精选著谈歌发表的笔记体短篇小说30余篇,以不同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展现市井百态、三教九流纷繁多彩的画面。2023年6月,谈歌为“谈歌文化名家工作室”揭牌。
主要成就
谈歌是河北省文坛的“三驾马车”之一,“现实主义冲击波”代表人物,其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并入选大学、中学和小学教材。其中《年底》《大厂》《绝品》《天下荒年》《野民岭》《单刀赴会》《天香酱菜》等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作家文摘》等转载。多篇作品获得《天津文学》小说奖、《人民文学》特别奖、《小说月报》“大众电影百花奖”、《十月》文艺奖、《啄木鸟》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另外还有获得《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的小说奖项和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
《城市票友》《穆桂英挂帅》《绝品》等被编入大学教材与中学教辅教材。小小说《桥》被收入人教版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秦琼卖马》作为现代文阅读题,出现在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中。《大厂》《绝屠》等十几篇小说被译成日语、法文、英文介绍到国外。另外,谈歌的多部作品也被影视化,例如《大厂》《年底》《年初》《票儿》等被改编成电视剧,《绝人》《名流》《野民岭》《山问》《城市票友》《老乐的执迷不悟》等被拍成电影。
创作观点
谈歌认为写实和艺术两者并不是对立关系。一个具备了一定文学修养的作家,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用心去表达,不要敷衍、不要搪塞,在自身的文字实践中就能很好地处理写实与艺术的关系。他创作时追求文字简洁自然,很少长句子和大段的描写性语言,就事论事,一语中的。谈歌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谈歌早先是以《大厂》《天下荒年》等现实主义作品受到社会关注,后来注重笔记小说的创作,主要是因为他希望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把民族精神气中沉睡的侠义精神唤醒。其次,侧重笔记体小说的创作,谈歌是想在语言上寻找中国化的东西。
社会活动
2014年8月26日,谈歌以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的身份亮相北京国际图书展相关活动。
2016年9月26日,谈歌在河北大学举行“零距离走近中国当代文学经典——著名作家谈歌对话河大师生”主题讲座,与河大教师、90后学子们对话。
社会职务
个人作品
截至2023年7月,谈歌共发表长篇小说20多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部分作品被译成法、日、英等文字介绍到国外。
小说作品
长篇小说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中篇小说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短篇小说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随笔集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影视化作品
《大厂》《年底》《年初》《票儿》等被改编成电视剧,《绝人》《名流》《野民岭》《山问》《城市票友》《老乐的执迷不悟》等被拍成电影。
出版图书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书画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作品赏析
谈歌自《大厂》《年底》等紧贴现实的小说创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作家,受到大量读者和批评家的热烈赞扬,成为“现实主义冲击波”中势头最猛的一股力量。但谈歌也因此被批评界永远定位于只能书写即时性社会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虽然紧贴现实、目光敏锐,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但它们缺乏深厚的文化和历史意识,在艺术上也有失粗糙。而在文化小说中,谈歌将目光拉进历史与文化,试图用更深沉的人文视角和传奇性的民间话语来发掘燕赵精神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内核。这些小说文化味颇浓,以讲述传奇故事的方式回溯老保定市的奇人逸事,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和艺术价值,并能代表作家小说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大厂》
《大厂》以对现实的热情关注和深刻体,艺术地表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大批善良、真诚而又具有较高觉悟的工人形象,刻画了部分国有企业领导者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甚至敢于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
《大厂》写的是某市一家有2000职工的国有企业,因前厂长私吞公款留下亏空,更因面临诸多难点,陷于窘困境地:外欠的帐要不回来,来讨债的赖着不走;老劳模患重病硬撑着不肯住院,小家属做手术得借助众人捐钱;一些工人情绪浮躁,有的偷原材料外卖,有的砸财务科撒气;总工程师心神不定,发明创造因无资金推不上去,想调离工厂另谋出路;就在年关逼近之时,为跑业务壮门面而留下的唯一一辆高级轿车丢失……作品把工厂方方面面的“窝心事”,像打折扇似地一瓣瓣铺展开来,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如扇骨般都归结到一厂之长吕建国身上,通过他之所历所感,描绘了厂内外众生相,映现了当今的浮世图。仅从故事情节的设计与安置来看,这部中篇并没有新奇的内容,也未见曲折的结构;且该厂不够大,它所遭逢的那些“窝心事”,对于真正大型国有企业来说,多半可谓小小不言。但是,《大厂》所展示的生活情景却寻常可见,历历在目,有相当的概括性、代表性;所揭示的现实课题咄咄逼人,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震撼力。如果说《乔厂长上任记》是在社会迈上经济建设轨道伊始,及时传达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复兴的殷殷期望,那么《大厂》则是在社会走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初,如实表述了老百姓对企业经营的热切关注。当年,“乔厂长”大刀阔斧,意气风发,令人振奋;如今,“吕厂长”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使人忧虑。机制进入转换期,生活遇到新挑战,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兴衰进退,世态风气的正邪升沉,乃是国计民生命脉所系、社会主义命运攸关。在这根本点上,若是出现问题,与人民同呼吸的作家,便有责任急群众之所急,直面人生,因时命笔。《大厂》之所以当行出色,原因之一正在于此。它以真实、切近的生活写意,以现实、迫切的思想启迪,以平实、亲切的艺术魅力,唤起了广大读者内心的共鸣。特别是当人们看有些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的作品,对那种甜甜软软、涩涩酸酸的文笔感到没劲、厌烦之际,《大厂》观照时事,体贴民情,写眼前风物,抒胸中块垒,令人神思警醒,感悟深沉。
这当然不是说题材意旨可以决定一切。揭示解析社会课题,只能起到认识作用,文学作品审美功能的价值分量,主要还在人物塑造的功力。作者笔下情之所钟,在吕建国等人物的性格与命运。他是把主人公放在焦点上、置于漩涡中来刻画的。作为一厂之长,肩负多重压力,吕建国苦恼、无奈,刚柔并济周旋,煞费苦心挣扎。因他朴诚、坚韧,勤谨敬业工作,披肝沥胆奋进,终于一点点地化解矛盾,平息风波,走出了困境。正是在他人格力量感召之下,行窃的低了头,打人的服了软,感恩的下了跪,左右着他行程的开放了绿灯,总跟他别着劲的伸出了援手,想要离他而去的留了下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厂》在艰难的磨砺中,塑造了一位令人钦佩的国有企业厂长形象。而与吕建国风雨同舟的党委书记贺玉梅,又何尝不令人钦佩、同情。作为领导干部,她跟厂长配合默契,共度时艰;作为普通女性,她又得独自承受家庭变故,情感折磨。这个人物虽是配角,却也写得有血有肉。还有那位老劳模章师傅,尽管着墨无多,却给人印象深刻。他在病重离世之前,对来慰问的吕建国和贺玉梅“吃力地摆摆手”:“我没困难。我是说厂、厂里现在挺难的,你们千万顶住这一段困难,什么事情也有个潮起潮落的,别觉得天都要塌了……”只这一笔,一位老工人的形象凸显出来,催人泪下。他的信念、他的叮嘱,无疑正是《大厂》之魂。与其说这部小说题旨重在警世,毋宁说它意在感人。它就是要抒写吕建国等忠诚事业、克己奉公、茹苦含辛、负重前行者的形象,为那些事迹平凡却品德闪光、职位一般却堪称脊梁的人物作传。前些时候有些作品给人看的只不过是宣泄一己的悲欢,那种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的情调让人觉得无聊、反感。而今《大厂》把日常身边普通人物推到读者眼前,表现他们使人感同身受的苦辣酸甜,赞美他们令人钦敬的高尚精神,怎不教人倍感亲切,格外动心。
小说仅凭题旨警世,即使轰动也有时限,人物的精神感召力,则可超越时空,取得持久效应。《大厂》在小说已难再得轰动时期,仍能发生感人肺腑的效应,根本原因正在这里。尽管如此,《大厂〉又有不足,其不足又恰在人物的塑造还缺乏应有的厚度和力度。作者把笔触更多花在题旨警世上了,而这方面也未免有偏颇之憾。作者忧心如焚,致使作品沉重过分。好在影视改编,或将补其缺憾,作者新写续篇,当会充实鼓舞的力量,升腾希望的光焰。
《拜年》
谈歌善于借助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表现人情世故、社会现象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交锋。《拜年》以小见大,借大年初一串门拜年的传统习俗拉开序幕。在有限的篇幅中,小说叙事节奏尽量张弛有度,由紧张到舒缓。小说中特意描写了党委书记王成与厂长苗新下棋时的闲谈,说话间,王成“将军”。这段对话生动形象,语言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也非常具有时代感。对话不仅写出了苗新的耿耿于怀和抱怨,也写出了他的公正和大度,他并未对工人刘铎有意排挤、嫌隙报复;更写出了王成处理问题的从容睿智与抛弃个人恩怨的眼光心胸。“将军”语义双关,不仅指棋局中王成占上风,更指在心理和思想动态上对苗新的拷问。苗新深深地思索,这处细节描写体现出苗新不是为难以挽回的败局焦灼,而是扪心自问、自我反思,作为厂长,应以大局为重,在四化建设、安定团结方面应起带头作用。小说结尾,苗新提议到刘铎家去拜年,并特意从柜子里取出一瓶仅存的忧遁草。这一细节描写,看似闲笔,实则很有韵味,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苗新的果断真诚,并暗示双方捐弃前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且在小说叙述风格方面,体现了作者的从容不迫。《拜年》中两位厂领导都有以大局为重、团结所有人共同奋进的责任和担当。小说以生活化的口语娓娓道来,人物之间的对话朴素自然,没有生硬的理论教化,通过富有暗示性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小说以拜年始、拜年终,紧扣题目,首尾相顾、结构严谨,且结尾积极乐观。同时,小说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即使是对刘铎,作者也没有严厉的批判,而是通过人物的回忆和对话,赋予作品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的意味。谈歌的小说较早涉及到历史“伤痕”,但更多是敛净火气、心平气和地突出个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积极看法。
《欢迎检查团》
1979年发表的独幕话剧《欢迎检查团》则集中揭示了种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该剧讲述了某针织厂为欢迎检查团而闹出来的笑话,核心情节是欢迎检查团,而“检查”和“欢迎”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该剧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喜剧性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的真实、客观反映,同时还对习以为常的生活进行了陌生化的处理,从中发现工厂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由此拓展,引申到对社会现实和思想领域的关注。作者在戏剧结构上精心安排,巧妙设置人物。《欢迎检查团》的戏剧结构简单明了,是单纯的线性叙述结构,基本按照时间顺序实时地组织故事情节。剧中主要人物有五个:王厂长、王秘书、传达室老李、文工团王团长(简称“文王”)和上级检查团王团长(简称“检王”)。一边是上级检查团,以“检王”为代表;另一边是被检查方,以王厂长、王秘书、传达室老李为代表。所有剧情都是围绕着检查和被检查展开,这里就蕴含着戏剧的矛盾冲突。作者巧妙地设置了第三者“文王”,这个人物是作为中间联络人而出现的,他起到了媒介作用。于是,该剧呈现出“二元三人”的经典戏剧结构。巧妙的是作者安排这两个团长都姓“王”,媒介作用的实现主要依靠“误会”,即一切的喜剧性矛盾的展开都依靠“误会”。为此,该剧巧妙安排情节,精心铺垫,不断蓄势,造成了错把“文王”当“检王”的关键性喜剧情节。最后,厂长误把欢送稿当成欢迎稿,尴尬百出,令人啼笑皆非。该剧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有些地方甚至可谓生活实录,颇具批判和讽刺意味,喜剧效果明显。在人物设置上,该剧特意安排了一个“在场”与“不在场”的老李,他的语言主要是调侃式的旁白“还是这一套,我都会背了”,讽刺了当时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产品质量应是企业发展之本,但剧中管理者本末倒置,重形式轻根本,对欢迎检查团的精心与对产品质量的忽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该剧因之具有典型意义,深刻表达出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桥》
微型小说《桥》全文不到600字,体现了谈歌高超、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极有限的篇幅中,谈歌从容不迫地将深刻的思想与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并运用简洁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时代精神的彰显、格调的庄严、细节的精准、人物形象的饱满、叙述语言的凝练以及强烈的画面感、镜头感等,尽显于片言之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从创作初期开始,谈歌就关注人的精神品质,追求崇高的道德理想是他的创作理念。《桥》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因此才更有普遍性和超越时代的意义。《桥》发表之后多次被转载。1988年,《桥》发表于《保定日报》,1989年转发于《北京晚报》,1990年被《小小说选刊》转载,获全国小小说奖。之后,作品又分别刊发于1991年第9期《语文月刊》和1996年10月5号的《浙江日报》。1996年第11期的《山东审判》刊发了小说《过桥》,并配发了编者说:“什么叫震撼人心?这不足600字的小小说就是答案。作者在巴掌大的一片文字里所制造的悬念、所塑造的共产党人形象、所给予读者的昭示,都是许多长篇大论所不及的。转载此文,并非只供鉴赏,若能从中悟出点什么,便是编者莫大的欣慰了。”叫这段编者说指出了《桥》各方面的成就,昭示出作品对精神品格及崇高价值的礼赞和追求。此外,《桥》还分别被《意林》(2004年第2期)、《今日中学生》(2005年第Z2期)等转载。2008年,《桥》入选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后又收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
所获荣誉
以上内容来自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谈歌与何申、关仁山并称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他们的作品以“贴近老百姓、关注新时代、揭示新矛盾、展现新生活”为主要特色,在盛行“先锋文学”的时代被誉为“现实主义冲击波”。(《工人日报》评)
参考资料 >
谈歌.中国作家网.2025-11-03
绝唱.豆瓣读书.2025-11-03
谈歌 Ge Tan .豆瓣电影.2025-11-03
谈歌.1905电影网.2025-11-04
谈歌文化名家工作室落户竞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今日头条.2025-11-03
谈歌:“我是工人中的一员”.中工网.2025-11-03
票儿.豆瓣读书.2025-11-04
大厂.豆瓣读书.2025-11-04
人间笔记2.豆瓣读书.2025-11-03
专访作家谈歌:读者不看 作家完蛋.央视网.2025-11-03
谈歌:“我是工人中的一员”.中工网.2025-11-03
【校园】著名作家谈歌对话河大师生 .微信公众平台.2025-11-03
好汉不回头(1996).豆瓣电影.2025-11-03
绝士.豆瓣读书.2025-11-03
商敌.豆瓣读书.2025-11-03
灯下闲读.豆瓣读书.2025-11-03
水浒人物品评录.豆瓣读书.2025-11-03
都市豪门.豆瓣读书.2025-11-03
天下故事.豆瓣读书.2025-11-03
我曾让你傻半天.豆瓣读书.2025-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