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卫星
来源:互联网

邓卫星(别名:猪肉佬),1959年生于中国广东省英德市下太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网络“草根英雄”。

1977年,初中毕业的邓卫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广东省英德中学,开学一周,邓卫星因为父亲离世而退学,开始以屠宰为生,维持家庭生计。1981年,邓卫星去偏远山区收猪时,发现了很多离学校太远而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他将一些孩子接到镇上自己的家里住,让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82年,邓卫星共“收留”了27个孩子。1992年,邓卫星花了1000多元在镇上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层8房2厅的房子。截至2012年3月,共有904名孩子在邓卫星家里住过。

2012年,邓卫星当选广东省家庭》杂志“中国家庭文明十大致敬人物”。2016年,邓卫星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其“中国好人”(助人为乐类)称号。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邓卫星1959年生于英德市下太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幼学习较好,1977年,初中毕业的邓卫星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广东省英德中学,当时全市只招40个学生。开学仅一周,他的父亲离世作为长子的邓卫星不得不退学,当起了“猪肉佬”,靠屠宰为生。这一年,邓卫星18岁。

救助学生

1981年,邓卫星去偏远山区收猪时,发现了很多离学校太远而不得不辍学的孩子们,他将一些孩子接到镇上自己的家里住,让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82年,邓卫星共“收留”了27个孩子。这些孩子都是邓卫星下乡收猪时发现的孤儿、单亲孩子、留守儿童。

由于邓卫星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开销也变大,邓卫星不得已向他们收起伙食费,1988年,邓卫星向每名孩子每学期收取175元的伙食费。由于学校搬迁,邓卫星为了孩子们能方便上学,1992年邓卫星花了1000多元在镇上买了一块地,建起了一层楼8房2厅,该房屋最多的时候挤住着50多名孩子和邓家几口人。邓卫星买不起床,只好用木板铺在地上。2003年,邓卫星走进了邓秋桃家,通过和她家长的沟通,邓卫星将其带回“学生之家”,一直到中学毕业。2007年起,伙食费涨至325元。但这些钱实质上是无法完全维持孩子们的开销的,邓卫星基本上要再贴上一半。

2009年,清远市嘉博制药有限公司的黄齐福注意到邓卫星的慈善行为和孩子们的住宿状况,决定用7.2万元购买邓家的两块黄蜡石,以资助加建一层楼。后来黄齐福给这间“儿童避难所”起了一个新的名字——“学生之家”。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广东省关工委主任张帼英探望了邓卫星和孩子们,承诺为“学生之家”建设沼气池和小运动场。次年11月16日,英德市委书记徐建文也访问了该地,决定政府出资增建一层并更换孩子的木床为钢制床。2011年,邓卫星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1”第一季度网络“草根英雄”。

2012年3月1日凌晨3点,邓卫星像往常一样前往屠宰场,与弟弟一起杀猪。早上8点多,邓卫星的猪肉就卖完了。10点,邓卫星开始给孩子们准备午饭,一肉一菜一汤。午饭后,邓卫星让孩子们去午睡,下午,邓卫星和妻子去种菜,然后回家做晚餐。晚饭后,56个孩子轮流洗澡。7点,邓卫星与孩子们一起,把摆放在厅堂一侧的课桌搬出来,然后开始温习功夫。晚上9点,孩子们上床休息,邓再仔细检查每间房,帮孩子们盖好被子。截至2012年3月,共有904名孩子在邓卫星家里住过。2016年,邓卫星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其“中国好人”(助人为乐类)称号。

2021年7月,邓卫星接受广州日报采访,在采访中邓卫星表示两个儿子会接着他的事业。同年12月23日,省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带队来到邓卫星的“学生之家”进行调研,明确提出要将“学生之家”转型升级。12月31日,英德市委成立“爱心之家”规范管理、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消防隐患整治、学生安置、困难救助、升级改造等9个专责小组,合力推进“学生之家”规范管理、转型升级。2022年初,英德市委组织部跟下太镇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多次与邓卫星夫妇沟通,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

邓卫星在爱心之家担任“爱心之家”的讲解员和“爱心传播人”。多年来邓卫星的“爱心之家”走出了20多名本科生和诸多专业技能人才,他们中有做老师、医生的,也有参军入伍的。

亲属关系

所获荣誉

资料:

相关评价

39年来,邓卫星从事的这份“副业”,前后累计帮助了一千多名贫困学子。在他设立的“学生之家”里居住过的孩子说,“邓卫星伯伯不是自己的亲人,却胜似亲人”。(文明清远网 评)

相关事件

学生之家

下石太镇是英德市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面积178平方公里,2009年人均年收入仅为4395元。这里的自然村分布在山区,贫困和留守儿童问题严重。邓秋桃是其中的一个孩子,父亲因病无法工作,她因学校合并需要走几小时山路上学,几乎放弃学业。这时,经常在当地收猪的邓卫星介入了她的生活。聪明成绩佳的邓秋桃,受邓卫星邀请,搬入其在镇上的“学生之家”直至毕业。初到时,她年幼无知,一切由邓卫星教导。生病时,他更是不辞辛劳地背她就医。每逢考试季,邓卫星都会特别准备营养餐食。成功考入英德中学后,尽管已搬离,邓秋桃仍怀念在“学生之家”的日子,认为那里充满家的温暖,邓卫星夫妇待他们如同己出,尤其是伯母的善良与耐心,深深影响了她。从1981年至29年间,有859名孩子入住“学生之家”,其中60%来自困难家庭,多数是留守儿童。

阿爹阿姆

邓卫星与熊廷贺重复着29年的日常生活。他们送走的孩子中,有的已经成为了父母,并将自己的孩子再次送到他们这里。在漆黑的凌晨3点,邓卫星就起床开始他的一天,前往镇上的肉档处理生意。早上八九点钟结束工作后,他会带回五六斤新鲜猪肉。白天,他除了要管理自家的20多亩田地,最大的任务是上山砍柴。由于无法全电供应,烧水洗澡、做饭都离不开柴火,因此每天背回100斤干柴成了他的例行公事。与此同时,他的妻子熊廷贺的责任也不轻。从早上4时半开始,她需要打扫卫生、喂食家禽,并给30多个孩子准备早饭:大一点的孩子吃面,小一点的喝粥。之后还要确保孩子们准时上学。忙碌几小时后,又开始准备中饭。接着是又一轮的打扫和晚饭的准备。邓卫星的家在镇上的学校放学后变得热闹非凡。

孩子们称呼他们为“阿爹”和“阿姆”,而“阿姆”则忙于烹饪和指导孩子们洗澡。大厅里,孩子们玩耍、下棋、聊天,直至晚餐准备就绪。邓卫星家的饮食简单却丰盛:两三道菜和一个汤,确保每个孩子吃得饱。到了晚上7点40分,随着集中晚自习的开始,家中逐渐安静下来。在邓卫星的监督下,30多个孩子在设定的学习区域完成作业和复习,互相帮助。“阿爹”也随时准备回答孩子们的问题。每晚10点,35个孩子准时在邓卫星家的五个房间安顿。他们在床上玩耍和谈笑后,两层小楼逐渐安静下来,标志着一天的结束。这样的日常已持续29年;一些曾住过的孩子已成家并将自己的孩子再送来。

毕生遗憾

邓卫星,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因贫困而未能继续他的学业。尽管在197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英德中学,他仅就读了一周就因家庭经济困难退学。成年后,他在经营猪肉生意外接触到许多同样无法读书的山区孩子。这激发了他的行动:为他们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实现读书的梦想。这不仅是出于一种简单的想法,还反映了他自己深藏的痛楚和遗憾。

1981年,在偏远山区,邓卫星遇见了热爱学习但因距离学校过远而辍学的陆秋贤。邓卫星决定帮助,提出让陆秋贤寄宿在自己家,由他妻子负责照顾生活起居。这一决定吸引了更多类似情况的孩子,最终有6个女孩前来寄宿。 随时间流逝,每年开学时都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请求将孩子送来,邓卫星的“学生之家”持续运作了29年。随着镇上学校的迁移,邓卫星也跟着搬迁。

到了1992年,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他卖掉了珍贵的黄蜡石,用积蓄建造了一幢两层楼的房子,包含8房2厅。其中5间用作孩子的宿舍,最高峰时这里住过近50个孩子。 过去几年,邓卫星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他的妻子在砍柴时受伤,需要长期休养;同时,他的两个儿子即将上大学,面临高昂的学费。尽管经济压力巨大,每当看到开学时孩子们的到来,邓卫星总是不忍心拒绝,决定继续经营“学生之家”。 29年来,尽管面临种种困难,邓卫星从未寻求过外援。镇政府的负责人评价他的这些年为“功德无量”。

在下石太镇,邓卫星的月收入算是较高,但他的家却出奇地简朴。家中除了房子还算整洁外,几乎看不到像样的家具。客厅里的折叠圆桌生锈严重,需要垫东西才能稳定。孩子们使用的桌椅都是学校淘汰的旧物。尽管如此,为了确保孩子们夏天能睡个好觉,邓卫星还是设法为每个房间安装了电扇。 邓卫星最初免费提供住宿,仅要求带米。

由于孩子数量增多,开始象征性收取住宿费,从每年175元增至325元。然而,能全额支付的不足三分之一。目前,35个寄宿孩子中,14个来自贫困家庭,21个是留守儿童。只有10个能完全支付费用,其余用米或少量现金抵账。 邓卫星详细记录每笔欠款,但未还清者占多数。有些毕业后依然无力偿还,甚至需要安慰他们“将来有能力再还”。 邓卫星为了维持“学生之家”,必须精算日常开销,自己提供食物和必需品,甚至每年还要补贴一两万。他特别支持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金钱奖励,对家庭困难的孩子更是慷慨相助,不仅免除费用,还提供学习用品和生活补助。

2009年,清远市一家药厂的老板了解到邓卫星的情况后,捐出了3万元。这是邓卫星29年来唯一收到的捐助。为避免被误会从中获益,邓将所有钱款公开用于可见设施:购置了电视、冰箱,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滤水器,并加固了防盗窗。剩余资金用于改善孩子们的饮食。除了防盗窗,每项新购置的设备上均贴有捐赠者信息标签。“这些资金全为了孩子们,我不会私用一分。” 在29年的时间里,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邓卫星从未向政府或他人求助,包括那些已成为成功人士的前学生。

羊城晚报采访

邓卫星在羊城晚报的采访中表示,他的寄宿环境与学校不同,孩子们得到周到的照料。无法自理的孩子会获得帮助学习生活技能。对于难以管理的孩子,邓采用让他们担任班长的策略,通过责任和激励来培养他们的纪律性。犯错的孩子不会受到惩罚性质的家务任务,而是通过激励机制来纠正行为。

邓卫星管理的孩子主要负责个人卫生,如洗衣和清洁饭盒,其他任务不需他们完成,重点在学习上。设定了晚自习规则,按时回者留饭,迟到或旷课则受罚站。他重视孩子们的食安和安全,多年来无一孩子因问题被退学或离开。多数家长认为此环境优于学校。对于走出去的孩子,即便有的成为老板,邓卫星从未寻求回报。虽然他们常来访,邓卫星却不愿透露自己的困难,只告诉他们一切安好。有难题时,他宁愿向儿子倾诉。他认为帮助孩子读书是出于心意,不期待金钱回报。羊城晚报询问他的孩子是否支持他的做法,他未明确回答。邓卫星的两个儿子从小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现均已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大儿子愿补父亲亏损,小儿子过年时留下两个月工资。儿媳也参与教育孩子。羊城晚报问及未来计划,邓坚持办下去,希望有人支持改善设施,建沼气池,以方便生活。

新华社采访

2011年6月27日,记者再次回访邓卫星时,他正在英德市邮局取包裹。拿在他手里的是一张从广州市寄来的没有署名的单据,包裹里面是好心人寄给孩子们的衣服。邓卫星说,由于最近猪肉价格上涨,现在正在挺着过“最艰难的时候”。

邓卫星“以前卖8块一斤的猪肉,现在卖到了15块,这对我的肉档生意影响很大,卖太贵了猪肉没人要,钱越来越不好赚了。以前每天能赚到150元至200元,现在每天50元都要很勉强才能赚到。”他说,“我已经尽量保证孩子的营养了,但是这样下去,孩子肯定吃得没有以前好了。”

说到“网络红人”这个身份,邓卫星只是憨厚地笑笑。实际上,他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每天还是起早贪黑,照顾孩子们。“有一些人通过网络了解我,并想资助我,但是人数不多。”他说。

参考资料 >

获奖丨2020年清远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获奖名单及作品展示(小说、报告文学组).南方+.2024-09-21

“学生之家”升级“爱心传习所”.百家号.2024-09-21

男子仅凭种菜砍柴 31年照顾了904名贫困孩子.闽南网.2024-09-21

[电视脚本]"猪肉佬"被誉为草根慈善"微样本".凤凰网.2024-09-21

感动:无怨无悔30年 859个孩子的“阿爹”邓卫星.感动:无怨无悔30年 859个孩子的“阿爹”邓卫星.2024-09-21

助学“愚公”邓卫星:两个儿子会接着我的事业.百家号.2024-09-21

中国好人邓卫星的“学生之家”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爱心之家”将爱心传承下去.中国好人邓卫星的“学生之家”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爱心之家”将爱心传承下去.2024-09-21

夫妻29年资助859名孩子续:欲将学生之家传儿子.夫妻29年资助859名孩子续:欲将学生之家传儿子.2024-09-21

探访邓卫星创办的“学生之家”:住在这里的学生有空调有图书馆.百家号.2024-09-21

邓卫星:种菜卖肉 30年收留900个儿童吃住上学.新浪网.2024-09-21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