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
来源:互联网

《宝葫芦的秘密》是张天翼所著的长篇现实主义童话作品,创作于1956年7月,1958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其单行本。

《宝葫芦的秘密》讲述了小学生王葆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传说。他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像宝葫芦一样的宝贝,这样就能不费事、不操心地得到一切。后来,他在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只宝葫芦,它能够满足王葆的所有愿望,心里想要什么,那个东西就会出现在他眼前。王葆有了宝葫芦后,非但没有得到幸福和欢乐,反而增添了不少麻烦和苦恼。他逐渐意识到宝葫芦不是好东西。宝葫芦看似能变出各种东西,但这些东西并非凭空而来,原来王葆得到的一切都是宝葫芦从别人那里偷来的。于是,王葆主动向同学们揭露了宝葫芦的秘密,并毅然决定与这个“宝贝”断绝关系。他使劲把宝葫芦一扔,“轰”的一声,宝葫芦炸成了碎片。最后,王葆从梦中醒来,原来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梦。

《宝葫芦的秘密》于1963年、2004年、2007年被搬上银幕。2020年4月,《宝葫芦的秘密》被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当时的社会主题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最光荣”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精神导向。他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才写了《宝葫芦的秘密》。

内容情节

小学生王葆爱吃零食,还爱幻想,他常听奶奶讲宝葫芦的传说。他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像宝葫芦一样的宝贝,这样就能不费事、不操心地得到一切。一天,他的愿望成真了,他在钓鱼的时候钓到了一只宝葫芦,它能够满足王葆的所有愿望,心里想要什么,那个东西就会出现在他眼前。

王葆和同学下象棋时,想吃掉对方的某颗棋子,那颗棋子就会“嗖”地飞进他嘴里。他想在班里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打算做个起重机模型,模型立刻就在教室里出现了。可当模型倒塌后,大家让他重新安装,他却手足无措,当众出了丑。

考算术时,王葆望着考卷发呆,不知何时,别人完成的考卷和他的空白考卷互换了,这事被监考老师当场发现,让他羞愧不已。王葆有了宝葫芦后,非但没有得到幸福和欢乐,反而增添了不少麻烦和苦恼。他逐渐意识到宝葫芦不是好东西。宝葫芦看似能变出各种东西,但这些东西并非凭空而来,原来王葆得到的一切都是宝葫芦从别人那里偷来的。

于是,王葆主动向同学们揭露了宝葫芦的秘密,并毅然决定与这个“宝贝”断绝关系。他使劲把宝葫芦一扔,“轰”的一声,宝葫芦炸成了碎片。最后,王葆从梦中醒来,原来之前发生的一切都是梦。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宝葫芦的秘密》结构新颖,把一个故事写成了一场梦。在梦里,只有王葆得到了现实中不存在的、有魔力的宝葫芦,其他人、事都和现实生活一模一样。作者逻辑思维缜密,他留意到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并详细记录下来,引发了大多数读者的共鸣,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作者的意图。

儿童文学属于艺术作品范畴,其对孩子的教导应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宝葫芦的秘密》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作者善于捕捉儿童心理特点,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生动逼真,众多小读者能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故事里诸多充满幻想色彩的情节,特别能吸引孩子,让他们爱上阅读。

民间童话中,许多内容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宝葫芦被赋予丰富内涵,是善良、勇敢、正义的象征。作者借用民间童话中的宝葫芦形象,却反其道用之。这只宝葫芦的出现,给主人公王葆带来一系列麻烦,让他经历这些后幡然醒悟。因此,这部作品呈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教育主题。

在《宝葫芦的秘密》里,随处可见既富动态性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其次,整部作品语言十分口语化,有朴素之美。这些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没有距离感。此外,方言的加入让语言更活泼亲切,这些口语化词汇能让读者感受到朴素之美。

童话借助幻想反映生活。在《宝葫芦的秘密》里,王葆下象棋时,正琢磨要不要“吃马”。宝葫芦却误以为他真要吃马,直接把“马”棋变到了他嘴里。这种夸张手法增添了作品的幽默感,让故事情节更生动有趣。童话的夸张表现是幻想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情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王葆想甩掉宝葫芦,可无论把它扔到河里,还是踢它、摔它,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拿刀子劈,即便劈成四瓣,或是用火烧,也摆脱不了这只淘气的宝葫芦。如此离奇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王葆发现宝葫芦的本领是偷东西后,作为正直、诚实孩子的本性。同时,也引出了童话主题,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主题。宝葫芦象征着一种欲望。王葆最终想扔掉这只给他带来无尽麻烦的宝葫芦,作者借此向读者传达:幻想得到宝葫芦,变出各种好吃好玩的,是孩子天然且合理的“欲望”。但作品要告诉读者,要回归集体,做事要靠自己努力,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

《宝葫芦的秘密》笔调活泼细腻,语言幽默风趣,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刻画出一个鲜活饱满的小学生形象。同时,凭借丰富想象力,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爱说话的神奇宝葫芦。

衍生作品

荣誉奖项

出版信息

1956年7月,张天翼创作了《宝葫芦的秘密》。同年10月4日至11月5日,《宝葫芦的秘密》部分章节在《中国少年报》连载,之后完整连载于《人民文学》1957年1月至4月刊。1958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其单行本。

作品评价

《宝葫芦的秘密》堪称中国现代童话的奠基之作,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童话”。(南京大学出版社评)

《宝葫芦的秘密》通过有着“魔盒”功效的宝葫芦,向无数小读者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中国作家网评)

《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充满浪漫梦幻色彩的童话故事。作品一问世便受到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其积极健康的教育意义影响了几代人。不过,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这部作品的教育意义未达理想高度,且说教意味过浓。(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朱立芳评)

《宝葫芦的秘密》不仅具有童话故事中富有想象、语言风趣等特点,而且能够把握儿童的心理活动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本书还表达了丰富的幻想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奇幻情节。(《小学生经典导读》评)

《宝葫芦的秘密》影响了几代孩子。童话常用来表达和满足人类,尤其是儿童的愿望。但作品主人公王葆发现,宝葫芦满足他愿望的方式竟是不择手段,甚至触碰道德底线。这非但没给他带来快乐,反而让他陷入巨大的痛苦与纠结,于是他果断抛弃了宝葫芦。“轰”的一声后,原来这只是他做的一个梦。此后,王葆改正缺点,认真学习,立志做个好学生。这部作品想象奇妙,充满童心,语言诙谐幽默,童趣十足,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同时,作品批判的“不劳而获”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有助于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王泉根评)

作品影响

作品开创"奇幻外壳+现实内核"创作范式,截至2023年仍保持较高发行量。2007年改编动画电影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提名,1963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已进行过黑白胶片改编 。2022年调查显示,该书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列为小学3~4年级文学类推荐书目 。

作者简介

张天翼(1906年9月26日—1985年4月28日),祖籍湖南省湘乡市东山乡双泉村,出生于南京,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有张天净、铁池翰等,是中国作家。张天翼在杭州市读完小学和初中后,1925年秋前往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他正式开启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他一直在长沙市等地投身抗日救亡工作与文艺活动。1949年后,他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艺网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过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天翼被打成“走资派”“执行文艺黑线的干将”,下放至咸宁市“劳动”。他病到偏瘫失语症,基本治愈后仍顽强工作近10年。1985年,他逝世,享年79岁。其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参考资料 >

宝葫芦的秘密.豆瓣读书.2025-11-03

张天翼的童话“魔盒”.中国作家网.2025-11-03

《宝葫芦的秘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6-19

宝葫芦的秘密(2007).豆瓣电影.2025-11-03

宝葫芦的秘密(2004).豆瓣电影.2025-11-03

宝葫芦的秘密(1963).豆瓣电影.2025-11-0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 年版) .教育部网站.2025-11-0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就《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答记者问.中国政府网.2025-11-03

【共和国文学记忆】永葆童心,历久弥新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红星网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2025-11-03

宝葫芦的秘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5-11-0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图书推介④.中国教育新闻网.2025-11-03

好书推荐 |《宝葫芦的秘密》.微信公众号.2025-11-03

张天翼 Tianyi Zhang.豆瓣.2025-11-03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