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来源:互联网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创作的一篇散文。《散步》最初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后被一些杂志乃至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台以不同形式转发 。

《散步》一文通过讲述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让读者感受到亲情、人性和生命的内涵。

《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语文第一课。

创作背景

《散步》的写作契机源自作者的母亲。文章中没有提及,当时作者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伴侣骤然离世,母亲十分伤心,所以精神状态不太好,甚至一度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当时,作者跟美国的汉学家柯尔特先生交谈时,提及中国的“孝”的伟大。柯尔特先生对中国的孝文化是特别推崇的,他希望在美国也能推广这一理念。这次交谈引发了作者的深刻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种文化,人们才更容易接受,作者决心承担这份责任。为了让母亲重燃对生活的热忱,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的“孝道”,作者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带母亲前往风景秀美的田野散步。在和母亲、妻子和儿子同行中,作者对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有感而发,最后写下了这篇散文名篇——《散步》。

作品原文

版本一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母亲要走大路,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版本二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节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作品鉴赏

主题意蕴

自从《散步》这篇散文发表,被选入语文教材以来,人们对其主旨的探讨就没有中断过:有的认为文章描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有的认为体现了中年人的社会家庭责任感,还有的感叹主人公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众说纷纭,争论不休,但他们忘了自己终究只是评论者和读者,最懂文章最懂文章主旨的,应该是这篇散文的作者。其实在关于《散步》主题的讨论“火了”以后,作者莫怀戚就先后两次发表过文章,专门解释《散步》一文的主题。《散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在《〈散步〉的写作契机》中说:“《散步》写于1985年。因为是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在《二十年后说〈散步〉》中说:“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可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生命”才是《散步》的核心主题,且这一观点在二十年后仍未改变。有作者的亲自认证,《散步》的核心主题是“生命”无疑。然而,其他人提到过的诸如亲情、责任、美德等,算是包括在“生命”的大主题下交融共生的小主题,它们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已经融为了一体,密不可分。

中国人对生死的认识区别很大,我们忌讳谈及死亡,却又总是珍惜活着的一分一秒,崇尚“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如果77文坛锐评死了就一切都结束了,因此活着总比死了强。母亲在“我”父亲去世后无法承受生命中如此沉重的打击,一蹶不振,精神状态堪忧,“我”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而当时的时间正是初春,虽然处处呈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老年人身体虚弱,对温度的变化也比较敏感,在这种可能发生“倒春寒”的季节之交很容易生病。身体不适除了会加重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会加剧对生命的消极看法。再加上母亲年纪已经大了,体力下降,不能也不想走太远的路,所以不太爱动。在以上三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下,母亲逐渐消退了对生活的热情。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我”非常心疼,想让母亲重新振作起来,感受生命的美好。一是母子之间。《散步》的开头提到:“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还有第五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2]《散步》中提到了两对母子关系,分别是“我”和母亲、妻子和儿子,其中着重描写的是“我”和母亲之间的感情。文中提到“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说明了时间的珍贵。后文的“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也印证了这一点。“我”和母亲能相处的时间已经所剩不多了,过一天少一天,因此“我”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寒冷的冬天会带走许多体弱多病的老人,两个“太迟”的重复不仅加深了“我”同母亲之间的感情,“熬”字也体现出了母亲在丧夫和天气恶劣的双重打击下生活的不容易,表达了“我”惋惜、遗憾的复杂之情。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让母亲身心痛苦,但是她依然坚强地熬过了严冬,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春天朝气蓬勃的生命景象,不仅会使母亲沉闷的心情有所好转,还可以重新燃起她对生命的希望。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二是环境描写。文章的第四段集中描写了初春乡野的美丽景色:“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到处都呈现着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随后的“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点出了《散步》的主题——生命。接着,我们一家四口踏上了散步之旅,在沿路动人风景的熏陶下,母亲的心情也渐渐好转起来,生命意识被春天唤醒。“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说明了母亲的心境正在逐渐好转,开始享受春日的美景。

艺术手法

在《散步》生命大主题的背后,还有其他的小主题也包含其中,作者使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从而让一篇简单的散文有了回味无穷的意味。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入手,写出令人顿悟的大道理来,足见作者的笔力之深厚、观察生活之细致。在文学创作的广袤星空中,以小见大宛如一颗熠熠生辉且极具巧思的璀璨星辰,频繁闪耀于众多经典作品之中,成为创作者们手中的一柄神奇画笔,勾勒出震撼人心的艺术画卷。它别具匠心地聚焦于那些极易被忽视的细微角落,或是精心截取一小段短暂却饱含韵味的生活片段,如同从时光长河中精准撷取的一枚晶莹露珠;或是悄然定格一幅看似平凡无奇的静态画面,宛如用镜头捕捉下市井小巷里一扇半掩柴扉的静谧午后之景;又或是机敏地捕捉一个稍纵即逝的灵动瞬间,仿若抓拍到飞鸟振翅掠过湖面时惊起涟漪的刹那。紧接着,创作者凭借深厚的功底,运用精妙绝伦的表现技巧,仿若一位技艺高超的矿工,深入挖掘出微小之处深藏的无尽宝藏,让其蕴含的丰富意涵如清泉般汩汩涌出,进而映照出深邃宏大、直击灵魂的主题思想。而这一艺术手法最为显著的标识,便是它逆向思维般的创作路径——始于宏大高远、关乎人类命运与社会万象的主题构想,却落脚于毫不起眼、仿若微尘的细微之处,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开启创作之旅。(一)母亲和风景从母亲的角度看去,能看到“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虽是眼前实景,而从中折射出的却是母亲作为老人一眼能望到头且所剩无几的未来。母亲剩余的时间不多了,因此作者出于孝心,暗含着既想陪母亲欣赏世间风光,又想陪伴母亲度过有限时光的双重心意。由细小可见的风景联想到无形却有限的时间,足见作者心思之细腻。(二)儿子和生命《散步》中的儿子代表了新生的一代。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说,文明之火不正是因为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传承,才得以从几千年前保存甚至发扬光大至今的吗?代代相传的一个个新生命,也悄无声息地传播着人类文明希望之火焰。从物质的生命延伸到精神层面的文明,生命主题本身也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升华。(三)四个人物《散步》中出现了四个人物,即简简单单的家庭常见形象:“我”、母亲、妻子和儿子。文中的家庭其实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大部分人都能从这篇散文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角色定位:家庭顶梁柱的“我”、年老体弱的母亲、温顺贤惠的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儿子。因此大多数读者都能从这里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并学会敬畏与热爱生命。以小见大,母亲象征着过去的老年人,“我”和妻子象征着扛起生活重担的中年人,儿子象征着正在成长中的未来新一代。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中国人尊老爱幼,尊重为自己付出了一生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强调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身为家庭中的中坚力量,中年人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重任。漫步于《散步》构建的文字天地,其间一家四口的情感纽带,宛如一条逐渐编织紧密的丝带,随着“散步”这一日常行动徐徐展开,愈发坚韧且深厚,清晰勾勒出一条独特的脉络:四个人,最初以独立个体登场,却在时光与脚步的交错中,渐次分化又重组,化作两对母子;最终,于无声处,这两对母子的格局被进一步打破,他们相互依偎、彼此交融,融合成一方完整且温馨的“整个世界”。这种从“四个人”悄然蜕变至“两对母子”的巧妙转换,背后是“我”循循善诱的耐心劝说,宛如春日暖阳,既消融着母亲内心的顾虑,又感召着春日自然生命的蓬勃律动,那破土的新芽、抽枝的绿柳,唤醒着每个人心底对生命的眷恋与守护亲情的本能。而从“两对母子”迈向“整个世界”的升华过程,则是“我”周旋于祖孙意见分歧间,凭借智慧与爱意寻得平衡支点的努力。小路深处,那如诗如画景致施展的迷人魔法,以静谧柔美之姿,将一家人的心紧紧收拢,弥合所有隔阂。

作品评价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谭轶斌《特级教师谈语文》: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它就有最基本的物质元素:一家四口(“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孩子”)其乐融融在田野散步,走到一个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要让我抉择。“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后来,我们选择了走小路。走不过去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但试用版的教科书把“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句话删去了。当年,莫怀戚知道自己的文章被删节后非常生气,指责编者没有读懂文章。可编者觉得文章未免太小题大做了,不就是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吗?其实,就这涉及“精神发现”到底是什么?其实,莫怀戚的精神发现不仅仅在于写中年人在自己家庭中的责任,而是这一代中年人在整个民族进程中起到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写委员、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程翔《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语文教育的人格塑造重在熏陶、感染。它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它可能震撼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读莫怀戚的《散步》,可以感受亲情的温暖和男人肩膀的强壮,等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窦桂梅《窦桂梅教你阅读》:散步是人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休闲方式,可是作者却从中体会到了一股浓浓的亲情,而且这种亲情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细腻的笔触,浓浓的情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美好的“合家欢乐”图。这不仅是一个视角,也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作品影响

《散步》初于1985年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后被一些杂志乃至中国中央电视台 、电台以不同形式转发 。

《散步》被选入苏教版初二语文第二十二课,也被选入了2013年人教版初一语文第一课。

作者简介

莫怀戚(1951年6月3日—2014年7月27日),男,1951年6月3日生于重庆市,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莫怀戚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199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中一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参考资料 >

散步 (豆瓣).豆瓣.2021-03-27

莫怀戚.中国作家网.2024-09-20

作家、中学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病逝 享年63岁.中国新闻网.2025-11-03

课文《散步》作者莫怀戚去世.新华网.2021-03-27

朗讀者 · 名家風采.嶺南大學.2025-11-03

散步(作者:莫怀戚 推荐者:小辉).散步(作者:莫怀戚 推荐者:小辉).2025-11-03

特级教师谈语文.特级教师谈语文.2025-11-03

让语文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护航.让语文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护航.2025-11-03

海口龙华区浚梓晟网络科技工作室网